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67)
2023(4148)
2022(3357)
2021(3465)
2020(2823)
2019(6361)
2018(6536)
2017(9869)
2016(6898)
2015(7980)
2014(8308)
2013(7427)
2012(7135)
2011(6459)
2010(6943)
2009(6293)
2008(6105)
2007(5728)
2006(5280)
2005(5172)
作者
(16528)
(13547)
(13460)
(13217)
(9086)
(6761)
(6456)
(5606)
(5228)
(5097)
(4868)
(4603)
(4482)
(4480)
(4395)
(4325)
(4268)
(4158)
(4130)
(4028)
(4024)
(3481)
(3451)
(3347)
(3271)
(3245)
(3187)
(2980)
(2849)
(2814)
学科
教育(20707)
(15773)
经济(15748)
中国(12583)
(10283)
管理(10183)
理论(9269)
(7910)
教学(7216)
(6896)
企业(6896)
(5406)
地方(5225)
研究(4865)
思想(4840)
政治(4762)
(4516)
业经(4301)
方法(4267)
思想政治(4102)
政治教育(4102)
治教(4102)
发展(4090)
(4084)
德育(4062)
(3967)
文化(3832)
(3762)
(3730)
学校(3643)
机构
大学(88563)
学院(82563)
研究(33413)
教育(29312)
(24956)
师范(24847)
管理(21463)
(21004)
(20958)
师范大学(20447)
经济(20054)
科学(19369)
中国(19103)
(17389)
理学(16836)
(16805)
理学院(16447)
(16414)
管理学(15895)
管理学院(15676)
中心(15031)
研究所(14679)
北京(14443)
职业(14379)
技术(14081)
(12494)
(11817)
教育学(11239)
(10519)
(10366)
基金
项目(46093)
研究(43363)
科学(36462)
教育(29172)
基金(27582)
社会(23481)
成果(22603)
(22601)
国家(22157)
社会科(21617)
社会科学(21615)
编号(21596)
(20195)
课题(19016)
(18853)
科学基金(17507)
(17188)
规划(13550)
项目编号(12997)
基金项目(12965)
(12366)
(12169)
重点(12049)
研究成果(11977)
(11527)
(11435)
(11400)
阶段(11372)
(11273)
资助(11191)
期刊
教育(51854)
研究(39176)
中国(31152)
(30440)
经济(30440)
职业(12572)
学报(12558)
技术(11092)
大学(10587)
(10024)
科学(9984)
(9844)
图书(9134)
技术教育(8151)
职业技术(8151)
职业技术教育(8151)
管理(8115)
学学(7623)
书馆(7417)
图书馆(7417)
(7123)
金融(7123)
(6962)
论坛(6962)
高等(6389)
农业(6352)
(6300)
高等教育(5554)
成人(5406)
成人教育(5406)
共检索到153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蓉  张诗亚  
运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实施历程中的成效与问题。借此论证了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与连带性、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方面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陈晓琪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新阐释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论述,文化自信包含着传统文化积淀的自信、近代文化认同的自信以及现代文化交融的自信三层内涵。基于此,"文化自信"观照下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应具有三种文化内涵及实施路径,即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民族认同的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理性、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这三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目的与内容并非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相互关联、层次分明、系统发展的教育实施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杰远  
人力资源的生长过程往往是一种个体自组织的适应性演化过程。通过对两个人力资源生长案例的田野考察,描述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个体自发的、根据特定情景作适应性调整与选择的过程。谕示人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展现人力资源生长过程中的自组织性、非线性以及生命的灵动与旺盛、现实与超越。提出学校教育应为人力资源生长提供一个有助于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场域,一种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生长的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井祥贵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链接民族心理变迁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教育改革及拉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以民族学校为中心,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两翼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互补机制乃当务之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袁凤琴  胡美玲  李欢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而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则是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经历了恢复重建、起步探索、初步发展、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其演进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政策类型由综合性向专项性转变,政策举措由宏观指导向具体细化转变,政策体系层次性不断加强,政策逐步向法制化发展。为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实效性,应以主体性思维深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内涵、以整合式逻辑构建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层级体系、以保障性措施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执行,促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由"外部回应"型向"内部整合"型转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萍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受教育者求学的动机、受教育目的的实现。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在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确保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互补和共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倪胜利  
在黔东南考察基础上形成的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是从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演进和生存空间的客观认识及描述出发,探索流变与发展的必然规律,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实情景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及其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途径及其自发生长的空间和动力机制,探讨有利于民族文化特质保持与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学校教育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方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青来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某寄宿制初中发生学生8死26伤的踩踏事件;12月16日夜,云南一寄宿小学12岁男孩用红领巾自缢身亡;12月18日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石翠红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尽管民族教育学和教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不能相互等同或相互取代,因为两者在词源、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成果、重点考察的对象、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观念和研究目的及研究功能方面均不同,所以不能把两者相混淆或在同一层次上使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艳  
本文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发展实际情况,从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学生社团的育人功效、当前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做初步探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黄小青  
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对1980年代以来义村小学与社区之间的人际互动、校社互动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村学与社区由非正式的感性互动转向制度性的规范互动。村学与社区的具体互动及其变化反映出二者关系的变迁历程,即由感性崇敬的“虔诚”关系至安闲和睦的“自在”关系,再至体现工具理性的“效率”关系,进而转变为彰显价值理性的“协同”关系。在此过程中,教育也经历了融入村落生活情境、逐渐追求外在结果、重新观照人的存在的流变。村学与社区关系的变迁脉络与图景,既是村学教育权威的渐失与重构的过程表征,也是村学、乡村社区与社会结构互构的动态过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巫锐  
在解释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源性能力时,容易受到“中心-边缘”模型干扰,而采用带有人类学意涵的“扎根式世界主义”视角,则有助于消解“中心-边缘”二元对立。基于该视角,可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三种来源,即个体生命参与世界的日常教育行动、走廊区域中的地方协同模式以及“天下观”视域里的共同体理念。这三种来源均承载着世界主义转向中的人类学关怀,即看到每个群体想象、参与和解释世界的能力。由此,每个地方都能具有“世界性”,而“中心”和“边缘”在世界主义图景里,也成为相对的概念。中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怀揣“扎根式世界主义”的人类学关怀,能提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而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成为推进世界主义转向的重要力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亚川  
廖泰初以人类学功能学派为理论指导,以社区研究为主要方法,展开对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教育的研究。他试图以教育为中心,进而关注与此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他重视对文化做整体性认识和理解,始终将教育视为文化之一部,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功能,将教育制度视为互相勾连的社会制度之一。他强调历时与共时研究并重,既关注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强调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彻底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找到中西文化的“互让点”,找寻中国教育的出路。廖泰初的教育理念,强调要立足原野,从民众现实需求出发,走温和的改良路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红燕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解析了洪堡重要的两部早期作品:《比较人类学论纲》与《巴斯克人》。前者从经验方法论维度指出,和谐完整的人具体表现为个体性格的全面发展,对经验世界的形态学和发生学考察为理解个体性格与性格变化提供了方法途径;后者通过对巴斯克民族的田野观察,说明了自由在保障个体及民族性格差异性与多样性中的重要性。研究指出洪堡教育思想的构建不仅基于抽象概念,也源于其对经验生活世界的探究,揭示洪堡思想中的经验性层面,将有助于我们更系统而全面地理解洪堡的教育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