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58)
- 2023(6179)
- 2022(5546)
- 2021(5071)
- 2020(4653)
- 2019(11057)
- 2018(10921)
- 2017(21563)
- 2016(12149)
- 2015(13807)
- 2014(14110)
- 2013(14312)
- 2012(13819)
- 2011(12477)
- 2010(12597)
- 2009(11825)
- 2008(11706)
- 2007(10648)
- 2006(9180)
- 2005(8103)
- 学科
- 济(54773)
- 经济(54733)
- 业(30513)
- 管理(29015)
- 方法(25354)
- 数学(22965)
- 数学方法(22789)
- 企(20987)
- 企业(20987)
- 农(18580)
- 地方(14235)
- 学(13868)
- 中国(13050)
- 农业(12927)
- 财(12039)
- 业经(9986)
- 土地(9681)
- 贸(9443)
- 贸易(9442)
- 易(9081)
- 制(8657)
- 环境(8099)
- 和(7784)
- 务(6747)
- 财务(6733)
- 地方经济(6724)
- 融(6718)
- 金融(6716)
- 财务管理(6712)
- 银(6508)
- 机构
- 学院(177529)
- 大学(177405)
- 济(72253)
- 经济(70606)
- 管理(66364)
- 研究(63463)
- 理学(56965)
- 理学院(56219)
- 管理学(55195)
- 管理学院(54858)
- 中国(47269)
- 科学(42373)
- 农(39547)
- 京(38193)
- 所(34358)
- 业大(31827)
- 研究所(31594)
- 农业(31482)
- 财(31285)
- 中心(30183)
- 江(29216)
- 财经(25042)
- 州(25003)
- 范(24265)
- 师范(24018)
- 北京(23384)
- 省(23077)
- 经(22550)
- 院(22435)
- 经济学(22345)
- 基金
- 项目(119714)
- 科学(92565)
- 基金(85012)
- 研究(84169)
- 家(75245)
- 国家(74628)
- 科学基金(62239)
- 社会(51733)
- 省(50046)
- 社会科(48836)
- 社会科学(48813)
- 基金项目(46151)
- 自然(41577)
- 划(41100)
- 自然科(40478)
- 自然科学(40463)
- 自然科学基金(39697)
- 教育(38052)
- 资助(34800)
- 编号(34744)
- 成果(27712)
- 重点(27597)
- 发(27005)
- 部(26375)
- 课题(24284)
- 创(24151)
- 计划(23881)
- 科研(23529)
- 创新(22781)
- 科技(21564)
共检索到260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原温 李阳兵 金昭贵 姚敏
选取贵州省万亩(1亩=1/15hm2)以上的坝子为研究对象,以GIS为技术支撑,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提取研究区10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面积一直在持续减少,第二时段的变化比第一时段更剧烈;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水域、道路在两个时段都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在第二时段比第一时段增加的速度更快,其它3种地类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灌木总体变化是出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耕地在2000~2005年的流向主要是林地,在2005~2010年...
关键词:
大坝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该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变化和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初步回答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驱动力系统内部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以及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反馈关系等问题 ,为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军
通过分析湖南省1997-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地利用水平及结构变化、动态度变化、变化强度、土地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人口、经济、政策、工业化及城镇化是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动力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规律 影响动力 湖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春 黄秋昊 蔡运龙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理解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Markov转化过程组成的随机模型因其能用少量的数据而实现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模拟,是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中较合适的一个选择。本文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随机变化模型,以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贵州省石阡县为例,应用1988年、2001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其他辅助数据模拟其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文章采用选取样点方式,计算包含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影响因子(如海拔、坡度、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等)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再运用该矩阵,以1988年土地利用为基础,模拟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与2001年实际土地利用比较,模拟结果较为理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本文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增长、经济管理机制和社会行为等 4 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黑箱”理论等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社会驱动力 定量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海龙 吕耀 焦雯珺 闵庆文
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节约耕地,而且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但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传统的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正逐渐向水稻单一种植模式转变。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本文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了农户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收益是诱导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最重要驱动因子,农户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万元,其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增长32.7%;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投入也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劳动力素质高意味着其机会成本高,农户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亦随之增强,农户选择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孙学孟 韩冬冰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研究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数据,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刻画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大庆地区发展实际,归纳总结出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大庆地区五类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庆地区草地面积变化主要由该地区总人口、第二产业比值和天然气产量所决定;耕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油量、农村机...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驱动力 大庆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魏心雨 王雁杰 孙梦媛 王智芳 周凯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尼加提·伊米尔 满苏尔·沙比提 玉苏甫·买买提 麦丽开·艾麦提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静雯 王红旗 张欣 张亚夫
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为研究区,基于ArcGIS 9.2和ENVI 4.8平台,以2000年、2004年和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提取NDVI、MNDWI和森林郁闭度来建立决策树并执行分类;然后对分类结果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变化分析;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决策树分类可适用于该类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且分类精度较高;研究区地物类型有显著的变化,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林地和居民地面积的大幅增长,疏林地和草地的大面积丧失;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人口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是促进该区土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小钦 王钦敏 励惠国 刘高焕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顾蕾 吴春骏 王鑫
以浙江省临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8年和2007年3期遥感获取资料和地形图,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动态度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进行探讨分析,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临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耕地锐减,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林地小幅减少,水域略增。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度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程度差异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