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9)
2023(5017)
2022(4356)
2021(4123)
2020(3639)
2019(8521)
2018(8371)
2017(15508)
2016(8984)
2015(9854)
2014(9710)
2013(9793)
2012(9298)
2011(8374)
2010(8438)
2009(7803)
2008(7432)
2007(6565)
2006(5677)
2005(4920)
作者
(28879)
(24521)
(24359)
(23001)
(15870)
(12064)
(10900)
(9642)
(9366)
(8858)
(8602)
(8479)
(8174)
(7952)
(7888)
(7496)
(7299)
(7178)
(7140)
(7138)
(6265)
(6252)
(6170)
(5552)
(5514)
(5449)
(5411)
(5277)
(5164)
(5028)
学科
(40106)
经济(40082)
方法(20019)
数学(18807)
数学方法(18406)
(18261)
管理(17767)
地方(13722)
(12608)
企业(12608)
(11667)
(11636)
农业(8440)
中国(7746)
业经(6729)
地方经济(6652)
(6087)
环境(6072)
(4958)
理论(4795)
(4638)
贸易(4635)
生态(4482)
(4397)
(4354)
技术(4301)
资源(4229)
(4179)
金融(4177)
(4039)
机构
学院(124542)
大学(124260)
研究(48468)
(44890)
管理(44628)
经济(43843)
理学(39069)
理学院(38501)
管理学(37104)
管理学院(36898)
科学(36345)
中国(33877)
(31555)
(27307)
(27172)
业大(27075)
研究所(25525)
农业(24479)
中心(22538)
(21197)
(20748)
(19369)
(18324)
(18165)
(17946)
师范(17717)
北京(16859)
农业大学(16409)
(15440)
科学院(15030)
基金
项目(95250)
科学(73000)
基金(67333)
(62574)
国家(62143)
研究(61464)
科学基金(50991)
(41424)
自然(36793)
社会(36616)
基金项目(35983)
自然科(35868)
自然科学(35858)
自然科学基金(35147)
社会科(34597)
社会科学(34585)
(33621)
资助(28948)
教育(28047)
编号(23457)
重点(22683)
(21201)
计划(21143)
科技(20250)
科研(19258)
(19255)
(18627)
成果(18040)
课题(17822)
创新(17559)
期刊
(47756)
经济(47756)
研究(31937)
学报(30157)
(27883)
科学(25767)
中国(23956)
大学(21604)
学学(20841)
农业(18750)
管理(14327)
林业(12161)
(11957)
教育(11570)
技术(10813)
(10478)
业大(9242)
资源(9100)
业经(8627)
统计(8591)
科技(7940)
(7823)
金融(7823)
(7774)
(7762)
决策(7156)
问题(6814)
经济研究(6687)
农业大学(6631)
财经(6268)
共检索到181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吕文强  周传艳  闫俊华  李世杰  
为评价贵州省人工林生境养分供应状况及养分获取效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上4种人工林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显示:华山松、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4种典型人工林叶片碳(C)质量分数较高,氮(n)和磷(P)质量分数较低;各林型之间叶片碳质量分数变异较小,氮、磷质量分数以及碳氮比(C∶n),氮磷比(n∶P),碳磷比(C∶P)变异较大。4种典型人工林各林型之间叶片生态计量学指标大部分差异不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文杰  王冬梅  
【目的】探究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针叶和阔叶2种生活型)叶片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生长季阶段(Ⅰ:5月15日—6月15日;Ⅱ:6月15日—7月15日;Ⅲ:7月15日—8月15日)和坡位的变化,为指导青海高寒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采集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白桦和青杨4种树木叶片样品,室内测定叶片的OC、TN和TP含量,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4种树木叶片的OC、TN和TP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91.84(571.19~605.67)、17.76(7.14~27.62)和1.47(0.81~2.65)g·kg~(-1),变异系数表现为TP> TN> OC;阔叶树叶片TN含量高于针叶树,阔叶树叶片TN和TP含量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4种树木叶片的C∶N(OC∶TN)、C∶P(OC∶TP)和N∶P(TN∶T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38.87 (26.04~97.73)、1 042.97(667.53~1 971.00)和28.32(18.87~51.50),变异系数表现为C∶N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斌   虞应乾   李望军   邹顺   白晓龙   薛晓辉  
【目的】为了解华山松对西南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养分循环机制,本研究探讨华山松根际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根际效应对林龄的响应,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贵州省毕节地区选取4个林龄(10、16、22和47 a)的华山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 ,分析各林龄下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根际效应,以及pH值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随林龄增加,根际土壤TC、TN、SOC含量先降低后升高,TP、TK、AN和AK逐渐升高,AP逐渐下降,TC_a和pH值先升高后降低。C∶N和C∶P比随林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N∶P比波动性变化。不同林龄华山松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不同,幼龄林(10 a)和中龄林(16 a)对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均为正效应,而近熟林(22 a)和成熟林(47 a)对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显著降低,TN、AN、TP和TK在22 a时均表现为负效应;pH值无明显根际效应。根际土壤SOC与TN、TP和AN呈显著正相关,与TC_a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SOC和TN呈显著负相关,与TC_a呈显著正相关;TK和TC_a含量与C∶N、C∶P、N∶P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根际土壤C、N、P、K和C_a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自肥”作用;幼林龄阶段根际土壤的C∶N和C∶P显著高于其他阶段,华山松生长可能受到N和P限制;林龄对华山松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的富集效应大于全量养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孝良  陈效民  周炼川  周方方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趋势。在土体分布上,研究区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且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表现出表土侵蚀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较低,冬季较高;在变异幅度上,以未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的变异幅度较大,土壤总有机碳库的更新比例分别为19%和20%,而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库更新比例较低,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燕   李歆玉   张奕婷   丁波   张运林   符裕红   刘讯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林分特征、地形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响应。【方法】以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46.92、11.22、0.21 g/kg,枯落物OC、TN、TP的化学计量比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1.31、4 296.96、148.73;(2)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OC、TN含量和C/N在不同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TP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 <0.05),中龄林枯落物C/P、N/P均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 <0.05);(3)枯落物养分TN与T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p <0.001),枯落物C/N与OC和TN含量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N/P和C/P与T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4)影响枯落物TP的因子是灌木层和乔木层优势度指数,影响枯落物N/P和C/P的因子包括灌木层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林分密度。【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间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TP含量、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乔木和灌木多样性是影响人工林枯落物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汀  崔迎春  叶雨艳  赵文君  侯贻菊  吴鹏  丁访军  
【目的】为探究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小生境的响应,阐明喀斯特森林植物在严酷生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10种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的小生境类型(土面、石面和石沟),对其植物叶片的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构型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功能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乔木的LDMC与LTD较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均显著偏高(P 石沟>土面;Gs、Tr、WUE均为石沟>石面>土面,而Pn、Ci、CE则均表现为土面>石面>石沟。【结论】在土面生境中,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供给稳定,对外界资源竞争压力较小,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和光合能力,因此植物自身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弱,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弱的生存策略;石面生境严苛,资源竞争压力大,其LDMC和光合能力均相对高于土面植物,而SLA、LWC及LA则反之,因此其抗逆性及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强于土面植物,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而在石沟生境中,生存条件相对较好,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因此植物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强,趋向于生长快速、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常绿乔木位于叶经济谱“慢速投资收益性”一端,常绿灌木位于“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而落叶乔木则位于两者之间属于中间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树忠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郭义强  邱杰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鹏  赵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吴鹏  
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借助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本群落阶段(HS)、灌木灌丛阶段(SS)、乔林阶段(AS)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CS)等为研究对象,对各演替阶段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P、K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N、P养分重吸收率、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比叶面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叶片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总体分布(1)茂兰喀斯特地区68种优势植物叶片C、N、P、K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9.57573.21 g·kg-1、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龚雪伟  吕光辉  马玉  张雪妮  何学敏  郭振洁  
【目的】探明荒漠盐生植物冠下土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沿盐分梯度的变异及影响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为干旱盐渍化区域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艾比湖流域2种典型荒漠盐生植物骆驼刺和白刺为研究对象,按照盐分梯度对2种植物分别选取3个10 m×10 m样方,基于216个冠下土和植物样品,综合分析不同盐分梯度下骆驼刺(轻度、中度和重度)和白刺(中度和重度)冠下土与叶片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并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盐生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盐分适度增加能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尹剑  朱沙莉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亮广  梁虹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