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5)
- 2023(12617)
- 2022(11166)
- 2021(10529)
- 2020(8791)
- 2019(20392)
- 2018(20315)
- 2017(38979)
- 2016(21481)
- 2015(24078)
- 2014(24167)
- 2013(23893)
- 2012(21749)
- 2011(19626)
- 2010(19648)
- 2009(18321)
- 2008(17763)
- 2007(15466)
- 2006(13819)
- 2005(12172)
- 学科
- 济(83665)
- 经济(83547)
- 管理(65457)
- 业(58807)
- 企(49298)
- 企业(49298)
- 方法(37137)
- 数学(31175)
- 数学方法(30822)
- 农(23125)
- 财(22672)
- 中国(20694)
- 业经(19691)
- 地方(19519)
- 学(19041)
- 制(18818)
- 环境(16978)
- 农业(15550)
- 理论(14551)
- 和(14124)
- 务(14106)
- 财务(14039)
- 财务管理(14011)
- 贸(13606)
- 贸易(13599)
- 划(13385)
- 企业财务(13290)
- 易(13149)
- 体(12991)
- 技术(12835)
- 机构
- 大学(304992)
- 学院(304111)
- 管理(121552)
- 济(115813)
- 经济(113097)
- 理学(105177)
- 理学院(103912)
- 管理学(102189)
- 管理学院(101620)
- 研究(100985)
- 中国(73826)
- 京(65321)
- 科学(63955)
- 财(55556)
- 所(50192)
- 农(46698)
- 研究所(45720)
- 中心(45590)
- 业大(44860)
- 江(44690)
- 财经(44157)
- 范(42127)
- 师范(41768)
- 北京(41477)
- 经(39864)
- 州(38960)
- 院(36900)
- 农业(36204)
- 师范大学(33986)
- 经济学(33976)
- 基金
- 项目(210770)
- 科学(165471)
- 研究(155338)
- 基金(152401)
- 家(132378)
- 国家(131295)
- 科学基金(112735)
- 社会(97206)
- 社会科(91968)
- 社会科学(91944)
- 省(82313)
- 基金项目(82221)
- 自然(73428)
- 自然科(71565)
- 自然科学(71550)
- 教育(70549)
- 自然科学基金(70239)
- 划(69263)
- 编号(63683)
- 资助(62223)
- 成果(51937)
- 重点(46869)
- 部(46143)
- 发(44936)
- 课题(43666)
- 创(43397)
- 制(41041)
- 创新(40484)
- 科研(39916)
- 教育部(39540)
共检索到441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遗志 胡争艳 汤定娜
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规范生态污染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并就该机制提出相对应的实现路径,指出该机制的核心是着力构建民族地区人口、生态环境和旅游业三者互动共赢机制,促使贵州民族地区由"输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向"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转变。
关键词:
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贵州民族地区 旅游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大能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中央政府主导的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补偿机制,但现行补偿机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补偿不充足性、非长期高效性的特点,本文探讨如何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一种长效、稳定的兼容政府纵向和省区际间、流域间政府横向的财政补偿机制。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 财政补偿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菲菲 葛颜祥 王蓓蓓
流域内产业间生态补偿是流域生态补偿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流域内生态受益产业对上游生态保护产业的直接补偿。本文以旅游业为例,阐述了旅游业与流域水资源的关系;从补偿、受偿、产业间生态补偿的内容,对旅游业对上游产业补偿的主体进行了界定;从理论和实际出发,确定旅游业对上游生态保护产业的补偿标准。提出旅游业对上游产业的补偿可以采用资金、实物和福利补偿等形式;并就旅游业对上游产业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法尧 陈红玲 李如跃 吴建国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民族村寨旅游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慧琴 郑元宁
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兼具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本文从三个理论角度分析贵州省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本文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开征生态税及加强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生态补偿 机制 完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树梅
利用民族节日"展游",结合发展贵州旅游业,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种"展游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管理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通过同质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的集群,实现了范围经济,比起单纯的旅游开发来说,更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通过交易会、推荐会、学术会、展示会、节会、赛会等展会与旅游相结合,宣传贵州旅游资源,筹措开发资金、技术和人才,能有效推动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莫洪兰
文章以乡村旅游业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村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村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村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普荣
当前不合理的旅游城镇开发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科学预警和有效调控是实现旅游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旅游城镇开发面临的风险与危机,构建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开发预警体系。在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滇西北四个旅游城镇进行了预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8年,四个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警情不断改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各子系统数据能够较好地揭示旅游城镇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最后,对此提出了科学规划城镇开发体系、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实施保护性开发和多层面综合调控的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开发调控策略。
关键词:
旅游城镇 民族地区 开发调控 预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倩 曹安勇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态旅游观念,不但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文化生态的市场价值。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业开发 文化生态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静 王蓉 李亚娟 贾垚焱 于洁
以网络信息为数据来源,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构建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并对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基于GIS方法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参与统计评价的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共137个,其中人文综合类旅游资源数量最多,民族风情体验类、人文活动类和游憩休闲类旅游资源均相对较少;(2)全部旅游资源点吸引力的平均值为0.153,其中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均值最高,为0.212;(3)各亚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在不同评价维度的优劣势相对突出,且各有所长;(4)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其西北部和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点相对较少;(5)镇远县中部,凯里市—雷山县为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镇远县、凯里市、天柱县为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三个片区,凯里市—雷山县、从江县—黎平县为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而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且各资源点的吸引力大小没有明显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田富强 刘鸿明
少数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生态化具有比较优势。智慧旅游生态化解决资金与资源的需求问题,通过生态化错位发展,建立智慧旅游生态品牌,通过智慧旅游生态化的生态保护资本化机制耦合,吸纳资源与资金。生态保护资本化是将少数民族地区智慧旅游生态化过程中节省的用地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与排污权指标通过相应的资本化交易制度变现,获取智慧旅游发展资金。制度耦合有两个层面:一是智慧旅游生态化的用地权、用水权与用能权交易机制耦合,建立资源节约资本化机制,智慧旅游生态化的碳排放权与排污权交易耦合,形成环境保护资本化机制;二是将资源节约资本化机制与环境保护资本化机制耦合,形成生态保护资本化机制。
关键词:
智慧旅游 少数民族 生态 环境 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