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3)
- 2023(5364)
- 2022(4696)
- 2021(4147)
- 2020(3626)
- 2019(8273)
- 2018(8030)
- 2017(14916)
- 2016(8518)
- 2015(9447)
- 2014(8979)
- 2013(9160)
- 2012(8724)
- 2011(8100)
- 2010(7977)
- 2009(7188)
- 2008(6800)
- 2007(5973)
- 2006(5474)
- 2005(4862)
- 学科
- 济(32760)
- 经济(32727)
- 管理(19551)
- 业(19444)
- 方法(15791)
- 企(14349)
- 企业(14349)
- 数学(14308)
- 数学方法(14141)
- 学(10650)
- 农(10399)
- 中国(7489)
- 财(7223)
- 农业(7029)
- 地方(6797)
- 业经(6484)
- 环境(5855)
- 制(5548)
- 资源(5544)
- 贸(5093)
- 贸易(5092)
- 土地(5040)
- 易(4888)
- 技术(4758)
- 发(4467)
- 划(4310)
- 理论(4305)
- 和(4192)
- 务(4149)
- 财务(4144)
- 机构
- 大学(124267)
- 学院(122835)
- 研究(51075)
- 济(45021)
- 经济(44037)
- 管理(41475)
- 农(39413)
- 科学(37917)
- 理学(35973)
- 中国(35683)
- 理学院(35405)
- 管理学(34496)
- 管理学院(34322)
- 农业(32205)
- 所(29497)
- 业大(29256)
- 京(27874)
- 研究所(27615)
- 中心(22266)
- 农业大学(21122)
- 江(20073)
- 省(19982)
- 财(18707)
- 州(18319)
- 院(18191)
- 室(17852)
- 科学院(17837)
- 业(17245)
- 北京(17150)
- 实验(16250)
- 基金
- 项目(91347)
- 科学(69534)
- 基金(65745)
- 家(63568)
- 国家(63122)
- 研究(55686)
- 科学基金(50522)
- 省(37266)
- 自然(37231)
- 自然科(36333)
- 自然科学(36314)
- 自然科学基金(35686)
- 基金项目(35242)
- 社会(33699)
- 划(33103)
- 社会科(31914)
- 社会科学(31901)
- 资助(27045)
- 教育(25237)
- 计划(22386)
- 重点(22165)
- 科技(21078)
- 发(20285)
- 编号(19849)
- 部(19246)
- 创(19002)
- 科研(18732)
- 创新(17983)
- 农(17713)
- 业(17662)
共检索到182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婷婷 肖厚军 陈云梅 胡岗 秦松 赵伦学 何成兴 赵欢
【目的】探究贵州黄壤区适宜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指导黄壤区合理的秸秆还田和优化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田间交互试验,研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养分(N、P、K)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能优化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玉米增产21.39%,同时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K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以玉米籽粒N吸收量最高,达150.28 kg/hm~(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玉米的总干物质量提高15.98%~50.40%,以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最高,达26 383 kg/hm~(2);旋耕秸秆粉碎还田能够提高N、P和K的肥料利用率。【结论】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更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生物性状等指标,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和K养分吸收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李秀龙 韩晓日 李亭亭 杨劲峰 刘小虎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薛志伟 郭海斌 穆心愿 李潮海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邵云 王小洁 张紧紧 胡永娟 冯荣成 姚利娇 赵院利 李春喜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适宜的耕作培肥方式,通过在河南省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区高产农田4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耕(DT)与浅耕(ST)2种耕作方式和增施有机粪肥(OF)、秸秆还田(SF)、有机粪肥+秸秆还田(OSF)与对照(CK)4种培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ST>DT,而全磷含量变化不定;对于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OSF>OF>SF>CK,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则有所不同,深耕条件下为:OSF>OF>SF>CK,浅耕条件下则为:OF>OSF>SF>CK。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培肥...
关键词:
小麦 耕作 有机肥 土壤养分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战秀梅 彭靖 李秀龙 李亭亭 韩晓日 宋涛 潘全良
通过进行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秸秆连年还田方式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玉米增产幅度最大;秸秆连年还田配施尿素处理及秸秆隔年还田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深翻、深松耕作方式与普通旋耕相比,可显著降低深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及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促进春玉米产量提高。深翻耕作方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玉米产量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深松,并且这种优势在秸秆连年还田条件下达到最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宋涛 冯小杰 王雪鑫 徐晓楠 刘小虎 韩晓日
为探讨辽南地区雨养春玉米种植适宜的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模式,于20112014年进行了为期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耕作措施(普通旋耕20cm、隔年深松和隔年深翻30cm)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无秸秆还田、秸秆隔年还田和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连续进行4年后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作用,总体上以秸秆连年还田>秸秆隔年还田>无秸秆还田,深翻>深松>普通旋耕,且深翻与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效果显著。与普通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P)相比,深翻+秸秆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敏 王兴龙 张頔 孔凡磊 袁继超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016年玉米成熟期010 cm和1020 cm有机碳NTS较NT处理分别提高了21.9%,1.6%,RTS较RT处理分别提高了23.1%,15.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2015年玉米成熟期秸秆还田010 c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进军 柯福来 白鸥 黄瑞冬
为了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方面研究高效实用的尿素施用方法,通过不同量的缓释尿素一次基施和普通尿素一次追施对玉米进行处理,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施氮增加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普通尿素一次追施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大于缓释尿素一次基施。缓释尿素一次基施的碳转移量大于普通尿素一次追施,但光合碳量却小于普通尿素一次追施。缓释尿素一次基施和普通尿素一次追施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普通尿素一次追施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大于缓释尿素一次基施处理。由于缓释尿素肥力释放平稳,一次基施使得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小。虽然后期干物质向籽粒转移的量较大,但增产幅度较小。因此,玉米生产应注意后期氮素供应能力。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柏炜霞 李军 王玉玲 王丽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付敬锋 罗上轲 程乙 张军 魏盛 曾涛 陈杜 魏鹏程 郑迎霞 宋碧
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素积累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贵州高海拔区春玉米覆膜种植高效施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覆膜方式(宽膜和窄膜),副区为5个施氮水平(0,80,160,240,320 kg/hm~2),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及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方式和施氮量及其互作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宽膜覆盖使春玉米增产17.8%,且显著增加了氮素积累量,促进了吐丝前积累氮素的再转移,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积累量,并使氮素利用效率(NUTE)、氮素吸收效率(NUPE)、氮肥农学效率(AEN)、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利用率(NUE)分别增加4.9%,21.4%,23.5%,12.2%和4.23百分点。施氮实现了春玉米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协同增长,且能够显著影响氮素吸收、积累和转运。增施氮肥能有效促进提高吐丝后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了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NDGPE(氮素干物质生产率)、NHI(氮收获指数)、NUTE、NUPE、NUE、AEN、NPFP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回归分析不同覆膜方式下的最佳产量和施氮量,宽膜覆盖比窄膜覆盖处理减少施氮55 kg/hm~2,产量增加12.3%。宽膜覆盖和适宜施氮量相结合,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和吸收利用,从而实现高产和高氮肥生产力,达到节肥增产。综合考虑春玉米籽粒产量、氮素累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贵州高海拔及类似生态区春玉米宽膜覆盖种植的合理施氮量为160 kg/hm~2,其产量可达11 404.3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远红伟 陆引罡 刘均霞 崔保伟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鲍艳杰 郝明德 杨小敏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
关键词:
春玉米 收获时期 干物质运移 增产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方 杨恒山 张玉芹 何冬冬 刘志雄
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个试验区的产量在3个密度下均表现为KZ>CK,且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在2.5%~15.1%。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KZ>CK,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CK>KZ,且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片SPAD值除吐丝期D1、D2密度下穗位上叶外,各层位SPAD值均表现为KZ>CK;冠层透光率各个密度各个层位上均表现为KZ>CK,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总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表现为KZ>CK,在3个种植密度下均达到显著水平;"茎鞘+叶片"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个密度下也均表现为KZ>CK,其中大兴屯宽窄行在D3密度时最大。在西辽河平原及同类地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延缓较高密度种植下生育后期的叶片衰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是增密增产提效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飞 李霞 任佰朝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李尚中
为探索秸秆还田与减氮对旱地覆膜玉米(Zea mays)产量、土壤氮素形态及氮肥利用率(NUE)的影响,开展了连续5年的玉米连作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施氮(225 kg·hm-2, F)、秸秆还田(9 000 kg·hm-2, TS)、F+TS、80%F+TS、60%F+TS和不施肥+不还田(CK)。结果表明:与F+TS处理相比,80%F+TS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 0.05),但显著降低了深层(20-40 cm)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且80%F+TS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2019和2020年较F+TS处理分别提高了23.7%和22.1%(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