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9)
2023(9841)
2022(8879)
2021(8407)
2020(7073)
2019(16439)
2018(16398)
2017(31431)
2016(17453)
2015(19740)
2014(19653)
2013(19463)
2012(17943)
2011(16021)
2010(15741)
2009(14162)
2008(13505)
2007(11433)
2006(9861)
2005(8366)
作者
(51526)
(42784)
(42441)
(40453)
(27581)
(20828)
(19218)
(16921)
(16357)
(15295)
(14827)
(14400)
(13706)
(13559)
(13267)
(13134)
(12868)
(12680)
(12357)
(12202)
(10809)
(10425)
(10316)
(9631)
(9631)
(9599)
(9512)
(9384)
(8602)
(8599)
学科
(65961)
经济(65894)
管理(47167)
(43807)
(36138)
企业(36138)
方法(31132)
数学(26894)
数学方法(26594)
(17816)
(16919)
地方(16348)
中国(15761)
(14729)
业经(14505)
农业(12191)
(11872)
贸易(11865)
(11473)
环境(11446)
(11268)
理论(11002)
技术(10381)
(10089)
(9558)
财务(9501)
财务管理(9486)
(9395)
教育(8977)
企业财务(8914)
机构
大学(242568)
学院(241193)
管理(96393)
(87194)
经济(85145)
理学(84273)
理学院(83230)
研究(82812)
管理学(81685)
管理学院(81261)
中国(58437)
科学(56440)
(52424)
(43749)
(42980)
业大(40937)
研究所(39830)
(37803)
中心(36779)
农业(34791)
(34226)
(32939)
北京(32849)
师范(32634)
财经(31224)
(30978)
(30439)
(28353)
师范大学(26681)
技术(26176)
基金
项目(176434)
科学(136852)
基金(126815)
研究(124787)
(112817)
国家(111932)
科学基金(94567)
社会(75219)
社会科(71093)
社会科学(71074)
(69472)
基金项目(69055)
自然(64948)
自然科(63339)
自然科学(63323)
自然科学基金(62137)
(59563)
教育(55967)
资助(51724)
编号(51046)
成果(40368)
重点(39869)
(37588)
(37405)
(36326)
课题(34995)
科研(34242)
计划(34112)
创新(33907)
大学(31951)
期刊
(92963)
经济(92963)
研究(66703)
学报(44481)
中国(42151)
科学(39728)
(39441)
管理(33360)
大学(31825)
学学(30131)
农业(28422)
(26302)
教育(25660)
技术(19474)
(16745)
金融(16745)
业经(15628)
(14721)
图书(14129)
财经(13937)
经济研究(13808)
资源(13782)
科技(12986)
理论(12431)
问题(12194)
业大(12159)
实践(11753)
(11753)
(11654)
(11594)
共检索到337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陆波  罗德强  刘正辉  李敏  蒋明金  陈永莲  丁艳锋  
[目的]研究贵州山地不同杂交籼稻生态区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水稻生产区域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气象资料分析和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在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收集了1986—2015年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在每一生态区的代表试点进行杂交籼稻生育期试验,按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4个阶段分析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30 a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的安全播种期呈现提前的趋势,黔南、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中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倾向率分别为-6.5、-5.4、-4.9、-4.7和-4.1 d·10 a~(-1);5个生态区杂交籼稻的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时长相差6.0~17.2 d,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较长、黔南稻区灌浆成熟阶段较短。本田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由东向西增高,黔西南稻区(612.5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杂交籼稻生长前两阶段ET_0呈下降趋势,后两阶段ET_0呈升高的趋势;本田期有效降水量(P_e)由东向西增加,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P_e高于其他稻区,孕穗开花、灌浆成熟阶段P_e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需水量(ET_c)分布在空间上的差异大于时间,5个生态稻区水分亏缺(WD)与有效降水量呈负相关,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阶段WD由东向西南升高、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WD由南向北升高;有效分蘖、孕穗开花阶段WD分别以黔西南和黔中高于其他稻区;各稻区生殖生长阶段的降水协同指数(C_d)低于营养生长阶段,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孕穗开花阶段的C_d较低。[结论]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的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降水协同指数降低,因水分亏缺而减产的风险加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陈建云  张江丽  普世皇  金寿林  张亮  张春龙  文建成  
为明确不同稻作区对杂交籼稻表型的影响, 2014—2015年连续2年对种植于3个不同稻区(双季籼稻区、单季籼稻区和籼粳交错区)的40个籼稻杂交组合的农艺和抗病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对40个籼稻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变化影响很大,而单季稻区的杂交组合性状表现居于双季稻区和交错区之间。双季稻区的穗颈瘟、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严重,交错区是穗颈瘟和纹枯病严重。基于农艺性状和发病情况数据,采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法分析,40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表型在不同稻作区多数呈现连续分布,在交错区87.5%(35/40)的籼稻杂交组合综合表型发生聚集,单季稻区为75.0%(30/40),双季稻区为57.5%(23/40)。在交错区和双季稻区都适宜种植的籼稻杂交组合占比仅为2.5%(1/40),在双季稻和单季稻区都适宜的杂交组合占比为40.0%(16/4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博  杨帆  秦琴  钟晓媛  李秋萍  曾玉玲  卢慧  陈勇  王丽  陶有凤  李娟  冯炳亮  任万军  邓飞  
【目的】明确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次适宜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川优6203、宜香优2115和F优498等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的隆昌和犍为设置播期试验,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以及米饭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和综合评分等指标的分析,研究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食味品质受生态点、播期、品种及其互作共同调控。(2)在再生稻次适宜区,播期对不同品种食味品质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点有差异,2年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滋味,以及2018年适口性和综合评分均表现为隆昌生态点显著低于犍为生态点。与常规播期相比,适当推迟播期能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改善适口性和滋味,进而提高综合评分,使食味品质更为接近再生稻。(3)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适口性和滋味与抽穗后20 d至成熟阶段的日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评分则与日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隆昌生态点采用第3播期,犍为生态点采用第2、第3播期具有较好的综合评分且稳定性好。【结论】在确保水稻产量基础上,隆昌生态点在第3播期(5月初)进行播种,犍为生态点在第2播期(3月20日至25日)进行播种,可以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改善杂交籼稻的食味品质,优质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与适当推迟播期结合效果更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罗德强  王绍华  江学海  李刚华  周维佳  李敏  姬广梅  丁艳锋  凌启鸿  刘正辉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国照  
利用杂交中稻田间试验等资料, 深入地分析了影响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关键时期和作用规律, 按穗型、粒型分类建立了杂交中稻生育期、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气候生态模型, 在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产布局和生产决策服务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凌  朱镇  张亚东  赵庆勇  陈志德  Tsutomu Matsui  王才林  
通过3×2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杂交籼稻组合,对和水稻开花期高温耐性相关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和宽度(the length and width of basal dehiscence of anther,bdl,bdw)以及花药顶部开裂长度和宽度(length and width of apical dehiscence of anther,adl,adw)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材料的不同组合间花药基部开裂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bdl、bdw和adw的遗传中加性和非加性效应都很重要。bdw和adw均以利用一般配合力为主,双亲互作对bdl和adl具有重要作用。bdl、bdw和adw的广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池忠志  姜心禄  郑家国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变温条件下于抽穗开花期对水稻进行高温胁迫,研究了杂交籼稻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温影响水稻结实的敏感时期是开花期;不同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的响应不同,Ⅱ优7号和D优527于开花期处于日均温35℃的短期高温环境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结实率,而Ⅱ优802开花期所处环境的日均温超过30℃,结实率就迅速下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园园  陈琳  孙永健  彭国照  蒋明金  郭长春  孙知白  
【目的】本文探索了机直播模式下丰产优质杂交籼稻养分利用及产量特征。【方法】以15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施氮下机直播对杂交籼稻结实期氮磷钾吸收、转运、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转运量和贡献率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稻谷产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机直播下,施氮处理与高产、中产、低产3类型品种对结实期各营养器官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且各产量类型下叶片及茎鞘氮磷钾养分间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有显著影响;但磷素的转运和贡献率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显著降低,对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用不显著。机直播不同产量类型杂交籼稻,施氮处理在产量及结实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F优498、德香4103和川江优527在高产类型品种中,也具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为本试验筛选出最适机直播的高产氮高效品种。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机直播高产品种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结实期养分累积,促进叶、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叶片氮、钾转运量,以及茎鞘钾转运量,进而显著提高钾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钾所占稻株各养分累积总量比例的主要特征,发挥出氮钾协同转运与利用的耦合效应;同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的前提下,具备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另一重要特征。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叶、茎鞘氮、钾转运量以及钾转运贡献率与氮肥利用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保证结实期钾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对协同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显著。【结论】与机直播中产、低产类型杂交籼稻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能显著提高叶片氮、钾转运量,以及茎鞘钾转运量,进而显著提高结实期钾转运贡献率,对协同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显著,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主要生理特征;同时,在保证足量有效穗(>200×104/hm2)前提下,具备较高每穗粒数(>173.0粒)和结实率(>89.5%),是机直播杂交籼稻高产品种另一重要特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贵金  华泽田  陈温福  徐正进  王彦荣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旱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军  陆作楣  
根据已有的SSR分子标记对48个杂交籼稻亲本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分群比较法研究了从不同类群选出的14个代表亲本相互杂交组合F1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的4个杂种优势群及6个亚群之间存在遗传差异并构成28种可能的杂种优势模式。目前我国杂交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模式如明恢63亚群×保持系群模式、两系恢复系亚群×保持系群模式仍然表现突出,而保持系群×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群有可能成为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两系恢复系和其他类型亲本杂交均能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定向改良后可能会提高籼稻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凡  邓化冰  熊跃东  李馨  周放姣  卢汉  唐文帮  
以16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4WSH0058、4WSH0247、4WSH0266、4WSH0268、4WSH0284、4WSH0886、4WSH0887、4WSH1108、4WSH1142、4WSH1324、4WSH1334、4WSH1339、4WSH1355、4WSH1357、4WSH1369、4WSH1555)和5个恢复系(R1998、R091、R184、华占、R412)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8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粒率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度和胶稠度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及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其中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较大。不育系4WSH0247、4WSH0886、4WSH0887、4WSH1324、4WSH1339、4WSH1355和恢复系R184和R412在垩白性状和蒸煮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容易配出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的杂交组合。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兵  崔向慧  白秀兰  马全林  
本文应用长期定位研究方法对甘肃民勤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荒漠化地区红柳群落与白刺群落土壤水分年际变化不明显 ,流动沙丘年际差异较大 ,最高达 2 5 38% ;(2 )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点 ,划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耗期与土壤水分稳定期 ;(3)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化规律是由表层到深层依次递增 ,受植被、气象、人为等外界因素影响 ,各群落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范围差异很大 ;(4)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很大 ,一般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上坡位与中坡位土壤含水量 ,前者约是后两者的 2倍 ,最高达到 15 4 0 8%。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炜  唐春生  刘新民  高家樟  黄守行  罗学义  曹国平  肖青  张益民  
为控制日益严重的两系杂交稻稻曲病的危害 ,分别对不同杂交组合按新分级标准系统调查田间病情 ,并进行多种田间小区药剂试验和综防示范 ,探讨两系杂交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组合的抗性密切相关 ,稻曲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可用逻辑斯蒂曲线模型拟合 .防治稻曲病的药剂以瘟曲克星的防效最好 ;防治适期足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 ;对感病组合药剂防治施药两次比施药一次效果好 ;以推广抗病组合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可行 ,防治效果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晓然  张巫军  伍龙梅  翁飞  李刚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王绍华  丁艳锋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庄  杨茂成  
用曲线方程对太湖鹅及以其为母本的4个杂交组合的仔鹅体重变化和日增重变化进行了拟合,并作出了相应的曲线图.结果:3周龄前的仔鹅生长符合指数函数方程,而3周龄后则几呈直线关系;外来良种的杂交后代日增重最高峰(6周龄)比国内种的杂交后代(7周龄)约提前一周龄,相对增重的最高峰除个别组合外均在2周龄.屠宰结果显示:8周龄的仔鹅已有10%左右的腹脂,可见仔鹅上市日龄不应是传统的10周龄,而应提前至8周龄.根据仔鹅生长发育的规律,在生产中应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即前期应提高成活率,喂足精料;后期应使仔鹅处于一正常的饲养管理环境中,以发挥其生长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