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87)
2023(7618)
2022(6686)
2021(6175)
2020(5563)
2019(12836)
2018(12679)
2017(24631)
2016(14195)
2015(15869)
2014(16048)
2013(16299)
2012(15506)
2011(14104)
2010(14245)
2009(13178)
2008(13359)
2007(12208)
2006(10285)
2005(9332)
作者
(45577)
(38492)
(38294)
(36547)
(24588)
(18815)
(17532)
(15086)
(14383)
(13860)
(13027)
(12843)
(12421)
(12317)
(12308)
(12266)
(11934)
(11380)
(11240)
(11118)
(9933)
(9694)
(9584)
(8863)
(8678)
(8644)
(8608)
(8596)
(8078)
(7867)
学科
(58885)
经济(58834)
(37438)
管理(36098)
方法(30289)
(29681)
企业(29681)
数学(27182)
数学方法(26941)
(16331)
(15887)
(15279)
中国(13998)
地方(12047)
(11618)
(10908)
贸易(10907)
业经(10855)
(10650)
财务(10633)
财务管理(10606)
(10560)
农业(10366)
企业财务(10131)
(9285)
银行(9236)
(9037)
金融(9032)
(8746)
(8435)
机构
大学(211522)
学院(210280)
(82738)
经济(80937)
研究(75429)
管理(74344)
理学(64594)
理学院(63747)
管理学(62415)
管理学院(62030)
中国(54035)
科学(51673)
(49851)
(44687)
(41714)
农业(40102)
业大(39117)
研究所(38470)
(37913)
中心(34262)
(32341)
财经(30673)
(28364)
(27808)
北京(27442)
(26677)
经济学(26390)
师范(26246)
(25995)
农业大学(25990)
基金
项目(143228)
科学(109986)
基金(103382)
研究(95566)
(93642)
国家(92936)
科学基金(76663)
社会(58824)
(57519)
社会科(55744)
社会科学(55722)
基金项目(54918)
自然(52803)
自然科(51560)
自然科学(51527)
自然科学基金(50642)
(48950)
教育(44442)
资助(43503)
编号(36971)
重点(33376)
(31668)
(30982)
成果(30447)
计划(30001)
(29308)
科研(28761)
创新(27626)
科技(27199)
课题(26504)
期刊
(86342)
经济(86342)
研究(55985)
学报(46579)
(45078)
中国(38101)
科学(37354)
大学(32546)
学学(31291)
(30512)
农业(29822)
管理(24612)
(17795)
金融(17795)
教育(17728)
技术(16374)
(16260)
财经(15655)
经济研究(14287)
业经(13836)
(13374)
(12941)
业大(12735)
问题(12257)
农业大学(10889)
技术经济(10460)
科技(10249)
统计(10041)
理论(9471)
(9471)
共检索到299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张庆勤  唐映军  李思梅  
1996~1997年,用采自贵州17个县(市)的124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出30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3、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4.2%、15.3%和60.5%。用其中的39个菌株对21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系)进行毒性频率测定,并将这些品种和其它品种对1995和1996两年进行异地病圃鉴定,结果表明,(1)在室内测定毒性频率较高(在50%以上)、在病圃反应型和严重度达到3级或3级以上的品种,包括含有pm1、pm3a、pm3b、pm4a、pm4b、pm5、Pm8、pm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锡锋  张忠山  刘红彦  何家泌  
以1990~1993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64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标样为例,应用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根据与已知抗白粉基因的互作推测毒性基因频率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群体中生理小种组成及其频率有较大变化,亚号、10号、11号和15号小种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31号小种的频率呈大幅度上升,至1993年已达20.75%,跃居各小种之首;对1号、11号、15号和31号小种的毒性基因谱分析发现,不同小种群的小种间至少存在一个以上毒性基因的差异,同小种群的不同小种间则在毒性基因谱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毒性基因谱仍不完全相同,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正德  黄光明  朱杰  杨家秀  蒋滨  李云鹤  
1985~1992年在屏山、雅安和新都大丰三处设置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变异观察圃,对41个寄主抗白粉病的有效性进行了追踪。并于1987~1993年进行了白粉病菌小种监测和毒力频率分析,结果以中毒级(4~6级)组合为主,高毒级(7~10级)次之,低毒级(1~3级)较少;发病程度则与寄主的感病频率呈正相关。单基因抗性品种高加索等1987~1993年平均感病频率为72.2%~99.1%。具有Pm2+6的CI12632、MarisHuntsman等多基因品种,平均感病为32.5%~43.6%,抗性相对较稳定。多基因品种的免3号含有Pm2X基因,平均感病频率仅13.2%,抗性更稳定。Khapli除含有P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立军  曾凡松  龚双军  史文琦  张学江  汪华  向礼波  喻大昭  
【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种68个品种离体叶段进行抗感性测定;应用NTSYSpc2.10e软件对表型抗感性数据进行UPGAMA(unweighted pair group arithmetic mean analysis)聚类分析;用实验室长期收集保存的31个毒谱不同的菌株作为鉴别菌株对30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和68个主推品种的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比较68个品种和单基因材料对31个鉴别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竹林  王德森  何中虎  王辉  陈新民  段霞瑜  周益林  夏先春  
【目的】发掘慢白粉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培育抗中国小麦主要病害白粉病的慢病性小麦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00个SSR标记和58个AFLP标记,分析百农64×京双16组合218个F2:3系的基因型,构建由158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小麦连锁群上覆盖3 114 cM。2003~2004和2004~2005年度将该群体种植于北京和安阳两点,鉴定各个家系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慢白粉病的QTL分析。【结果】发现3个控制慢白粉病的QTL,其中位于2B和2D染色体的2个QTL在两种环境下均能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9.6%~11.3%和21.2%~26.1%。QTL遗传效应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建力  王敬东  惠红霞  张增艳  
为了明确不同抗小麦白粉病基因聚合于推广品种后代的抗性表现,通过复合杂交,将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4 b,Pm13,Pm21聚合并转入推广品种,其后代(F1,F2)进行人工接种和表型抗病调查。结果表明,F1中凡是含有抗白粉病基因之一的材料均表现高抗或免疫。F2中Pm4 b,Pm13和Pm21抗病基因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最大(71.82%),Pm13和Pm21,Pm4 b和Pm21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次之(66.67%,64.14%),Pm4 b和Pm13抗性基因聚合的抗病株占的比例较小(63.93%)。2个抗病基因聚合体中含有Pm21基因的抗性最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秋英  吉万全  王长有  薛秀庄  王亚娟  
 抗性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感病品种阿勃、中国春、陕160、陕优225与该种质正反交,结果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为3∶1;以小麦缺体系与其杂交,F1白粉病感染0~1级,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5B"偏离3∶1外,其余均为3∶1。表明N9134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位于"5B"染色体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向齐君  盛宝钦  周益林  段霞瑜  张克诚  
采用基因推导法分析了三个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白免3号和肯贵阿1号含有Pm4a:小白冬麦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的控制,其抗谱不同于所有供试单基因系的抗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宏生  谭丽明  赵红  吴绍柱  杨素梅  张志强  丁明亮  顾坚  杨木军  李绍祥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朴春根  唐文华  曾士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清华  景蕊莲  吴新元  曹连莆  昌小平  张新忠  黄天荣  
【目的】以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为材料,鉴定其白粉病成株抗性并进行QTL定位,以期发掘具有显著效应以及不同环境中稳定表达的主效QTL,为改良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提供理论依据及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DH群体在4种单一环境条件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情况下白粉病成株抗性进行QTL定位。【结果】4种单一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15个控制白粉病成株抗性的加性效应QTL,对白粉病成株抗性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8%~21.0%;考虑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情况下检测到9个加性QTL,分别与单一环境下检测到的加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文超  刘昌来  董汉松  
核黄素是一种植物抗病性激发子,能够激发植物的防御反应使植物对病原菌起到抗性作用。为研究核黄素诱导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利用不同浓度的核黄素(0,5,10,15,25μmol/L)处理小麦幼苗植株,12 h后接种白粉菌,结果表明,核黄素处理的小麦幼苗叶片中H2O2短时间内有显著的积累,小麦发病情况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叶片中诱导产生的H2O2量与核黄素的浓度有关,但不同浓度处理诱导植株产生的抗病性没有差异。在喷施核黄素的小麦上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同时加入H2O2清除剂CAT,核黄素诱导小麦抗病性消失。试验结果表明核黄素能够诱导小麦增强对抵抗白粉病菌的侵染能力,核黄素诱导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依赖于H2O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雪玲  黄丽丽  康振生  韩青梅  魏国荣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20~0.25mmol/L,最佳时间间隔应大于6d。对于成株期小麦,在分蘖中期和后期以0.20mmol/LBTH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0.82%,较对照增产16.00%。说明BTH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并可用于田间白粉病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爱华  钟声  周建华  胡辉  
毕节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至少由1、5、7、15、115、311、313、315、347、377、715等11个生理小种组成,其中315号为优势种,其生理小种的毒性及组成复杂性不亚于全国小麦白粉病鉴定中心兴义,但县与县之间差异较大。历时4年从2500份国内外的原始材料中共鉴定出35份在田间和室内诱发接种条件下表现高抗—免疫的抗源材料,其中贵农19、贵农21等18个已知、未知抗性基因抗源材料的毒性频率极低,是不可多得的抗源材料。含Pm8、pm4+pm8、pm2X已知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抗性在全区已基本丧失,毒性频率超过50%;目前毕节地区大面积生产的主栽品种其毒性频率也在40%以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