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6)
2023(9599)
2022(8134)
2021(7509)
2020(6369)
2019(14383)
2018(14303)
2017(26661)
2016(14849)
2015(16501)
2014(16027)
2013(15612)
2012(13818)
2011(12315)
2010(12561)
2009(11490)
2008(10937)
2007(9374)
2006(8144)
2005(6881)
作者
(46254)
(38741)
(38497)
(36224)
(24675)
(18735)
(17286)
(15179)
(14561)
(13679)
(13006)
(12850)
(12600)
(12239)
(12061)
(11973)
(11703)
(11519)
(11134)
(11021)
(10017)
(9512)
(9147)
(8751)
(8723)
(8573)
(8481)
(8466)
(7869)
(7804)
学科
(56379)
经济(56325)
管理(41959)
(37928)
(30887)
企业(30887)
方法(29829)
数学(26939)
数学方法(26371)
(15233)
(14862)
中国(13339)
环境(13206)
(12621)
业经(11853)
(10725)
贸易(10717)
地方(10657)
(10419)
农业(10342)
理论(9489)
(9361)
技术(9195)
(8473)
(8316)
(8292)
财务(8276)
财务管理(8262)
企业财务(7801)
(7750)
机构
学院(207981)
大学(205916)
管理(78653)
(76361)
经济(74839)
研究(70075)
理学(69495)
理学院(68668)
管理学(66710)
管理学院(66405)
中国(50724)
科学(50714)
(46699)
(43506)
业大(41092)
农业(37338)
(37240)
研究所(34874)
中心(32307)
(31741)
(30350)
(27265)
北京(26774)
财经(26281)
(25562)
(25393)
农业大学(25383)
师范(24910)
技术(24892)
(23878)
基金
项目(154291)
科学(120059)
基金(112365)
(102961)
国家(102191)
研究(99699)
科学基金(86482)
(62724)
社会(62019)
自然(61902)
自然科(60443)
自然科学(60426)
基金项目(59782)
自然科学基金(59323)
社会科(58872)
社会科学(58853)
(53227)
资助(46432)
教育(46362)
编号(37533)
重点(35621)
计划(33204)
(32370)
(32309)
(31495)
科研(30792)
创新(30242)
科技(29837)
成果(27492)
大学(27214)
期刊
(75739)
经济(75739)
研究(48938)
学报(45748)
(40879)
科学(38564)
中国(37730)
大学(32734)
学学(31546)
农业(27802)
管理(27421)
(23630)
技术(18483)
教育(17897)
(15768)
(14170)
金融(14170)
业经(13962)
业大(13626)
经济研究(12896)
(12566)
统计(12340)
科技(12090)
财经(11854)
(11760)
林业(11261)
资源(11182)
农业大学(11005)
决策(10284)
(10050)
共检索到285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运林   罗华   罗爱霞   孙甜甜   丁波  
【目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农林交错,火源复杂,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等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该区域典型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的林火蔓延速度,对于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喀斯特生态系统内3种典型针叶林下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平地无风条件下,构造与野外结构相似的针叶床层,以床层含水率、厚度和载量因子的不同梯度组合为变量,进行了188次点烧实验。【结果】(1)相同条件下,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的林火蔓延速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马尾松针叶床层(P <0.001)。(2)可燃物床层含水率对针叶床层蔓延速度有显著的阻滞作用,床层厚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床层载量对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的蔓延速度有促进作用。(3)马尾松、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林火蔓延速度的加式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3、0.029和0.020 m/min,乘式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4、0.023、0.018 m/min,两种预测模型能解释75%以上的林火蔓延速度变化情况。(4)加式模型的外推误差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108 m/min和42.50%,乘式模型外推效果优于加式模型,误差均值分别为0.086 m/min和28.20%。【结论】研究揭示喀斯特生态系统典型针叶林可燃物床层特征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情况,3种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蔓延速度较大,具有蔓延成灾的可能。综合预测精度和外推效果,建议选择乘式模型建立林火蔓延速度预测模型,为该生态系统内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敏  冯仲科  胡林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国内外林火研究人员利用室内试验及野外火烧试验,对不同环境下森林地表火蔓延模型进行了研究,总结推导出许多地表火蔓延的经验模型及半经验模型.该文简要回顾了地表火蔓延模型研究的发展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减少模型的参数可以简化计算.一些研究者针对较常用的Rothermel模型,在火场蔓延形状及蔓延速率计算公式的改进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该文针对其中的两个改进方法提出了一些观点,认为其中一个算法与原算法相比,改进不大,而另一个改进算法则在推导过程中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成龙  陆晓辉  刘瑞禄  李勇  李瑞  孙泉忠  李龙波  
由于喀斯特区域表层岩溶带的结构和构造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以及大量缺失定位观测资料,使得该区域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产汇流模型。对特定小流域地表产流输出过程的分析,有利于对流域内部各种水文过程的认识。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一完整自然年的地表产流输出进行分析发现,流域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受雨强和壤中流向地表径流转化过程的影响,5月份的地表径流产流输出为突发衰弱型伴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其他月份主要为渐进增强衰弱型,迟滞效应较5月份明显减弱;如去除5月份的影响,6~10月份流域地表径流输出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满子源  孙龙  胡海清  张运林  
【目的】研究Rothermel林火蔓延速率预测模型及另外2种以Rothermel模型为核心的蔓延速率预测模型对南方8种典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的适用性,为林火蔓延速率预测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方法】以南方地区8种典型速率地表死可燃物为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野外实际条件,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风洞实验室内,构建不同可燃物床层含水率、载量及高度的可燃物床层,每种可燃物在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36次点烧试验,共288次点烧,记录每种可燃物类型不同配比条件下的蔓延速率。通过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重新估计Rothermel模型参数、对Rothermel模型形式改进后自建模型的对比,得到最合适的预测模型。【结果】1)平地无风条件下,南方8种典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床层最大蔓延速率为0.55 m·min~(-1),平均蔓延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云南松、毛竹、柳杉、杉木、马尾松、麻栎及青冈栎。2)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预测的林火蔓延速率误差较大,平均绝对误差为0.18 m·min~(-1),平均相对误差为70.0%。3)重新估计参数后的Rothermel模型及自建模型,预测的可燃物蔓延速率精度显著提高,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4、0.037 m·min~(-1),平均相对误差分别<18%、16.45%。4)重新估计参数的Rothermel模型与自建模型的预测误差的差异不显著,其中自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变化在0.71~0.90,平均为0.80。【结论】对南方8种典型森林的地表死可燃物类型,在平地无风条件下,重新估计参数的Rothermel模型及自建模型的预测精度相近,但自建模型可能更简单易用,可预测平地无风条件下可燃物地表火蔓延速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陈洪松  肖润林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胡亚军  苏以荣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土壤健康与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具有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高钙、微碱性等特点,造成其有机碳分布、积累与稳定机制有别于其它岩性发育的土壤。基于此,我们在过去10年研究中,建立了基于探地雷达技术的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及其有机碳分布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其群落、碳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对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探讨了喀斯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对岩性、坡位等立地条件的响应,明确了外源有机碳和无机碳(碳酸钙)输入对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积累的影响,从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角度明确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以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初步阐明了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机制,并研发了土壤垂直漏失阻控技术、桑枝原位快速腐熟技术等喀斯特区土壤改良的关键技术。其结果对于揭示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与稳定机制、评估喀斯特区土壤固碳的效应与潜力、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科学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道通  宁吉彬  李兆国  于宏洲  邸雪颖  杨光  
【目的】该研究以室内模拟野外真实条件下的燃烧试验为手段,测定不同坡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东北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与基于Rothermel模型预测蔓延速率对比,并对Rothermel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Rothermel模型预测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的适用性。【方法】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构建不同含水率和坡度的可燃物床层结构,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30次点烧试验,5°、10°、15°和20°条件下分别进行15次点烧试验。根据热电偶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及位置数据计算燃烧蔓延速率,在平地条件下对Rothermel模型中相关可燃物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Rothermel模型坡度参数修正。【结果】在各试验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最大值为0.631 m/min,最小值为0.114 m/min;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预测0°~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燃烧蔓延速率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 m/min,范围为0.003~0.241 m/min,平均相对误差为27.4%,范围为2.4%~152.6%;在使用平地无风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重新修正Rothermel模型的可燃物特征参数βop的基础上,基于5°~20°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修正坡度参数,修正参数后的Rothermel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平均值降低了0.024 m/min,为0.035 m/min,范围为0.003~0.102 m/min,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10.4%,为17.0%,范围为1.8%~65.5%;修正参数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3 5。【结论】在0°~20°坡度条件下不能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对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进行预测,需要对模型中的可燃物特征参数和坡度参数进行修正,拟合参数后模型预测误差显著降低,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可以对我国0°~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进行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曹庆瑶  姬杨  
为深入了解喀斯特山地旅游区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以贵州省为考察样本,基于DPSIR模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2001—2019年的数据,分别利用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山地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山地旅游区生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从各维度来看,驱动力、压力维度生态安全指数在19年间先上升、后下降,状态维度反之,影响和响应维度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升幅度大;2020—2025年,若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贵州省山地旅游生态状况比较安全;未来几年,驱动力、压力、状态维度生态安全指数停滞不前,影响和响应维度生态指数极佳。因此,贵州省应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曹庆瑶  姬杨  
为深入了解喀斯特山地旅游区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以贵州省为考察样本,基于DPSIR模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2001—2019年的数据,分别利用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山地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山地旅游区生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从各维度来看,驱动力、压力维度生态安全指数在19年间先上升、后下降,状态维度反之,影响和响应维度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升幅度大;2020—2025年,若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贵州省山地旅游生态状况比较安全;未来几年,驱动力、压力、状态维度生态安全指数停滞不前,影响和响应维度生态指数极佳。因此,贵州省应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吕文强  周传艳  闫俊华  李世杰  
为评价贵州省人工林生境养分供应状况及养分获取效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上4种人工林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显示:华山松、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4种典型人工林叶片碳(C)质量分数较高,氮(n)和磷(P)质量分数较低;各林型之间叶片碳质量分数变异较小,氮、磷质量分数以及碳氮比(C∶n),氮磷比(n∶P),碳磷比(C∶P)变异较大。4种典型人工林各林型之间叶片生态计量学指标大部分差异不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秋锦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杨钙仁  杜虎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全钾含量外,6类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壤pH与之相反;(2)与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磷钾比和氮磷比均较低;(3)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差异也显著,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不同,应制定不同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鹏  赵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勇臣  刘少刚  赵刚  胡健  李文彬  
该文通过对森林火蔓延模型的研究,建立了一种使用产生式原则的多模型森林地表火蔓延预测系统.此预测系统通过与森林火灾实时监控系统连接,将数据流动由传统公式计算中的单向流动,变为计算数据流回输入端,进行反馈修正计算,从而形成一个对数据库的修正与补充的系统,以达到减小模型预测误差的目的.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该系统的预测结果可信,能够实现林火蔓延的预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娜  吴鹏  周汀  叶雨艳  崔迎春  赵文君  侯贻菊  周华  
【目的】探究小生境对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为喀斯特森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茂兰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石面和土面两种典型小生境类型,进行了为期1年的凋落物原位分解实验,并以2个月为周期监测其质量损失率(D)、分解速率(k)、养分含量及元素迁移等特征。【结果】1)小生境类型显著影响凋落叶质量损失率(P <0.05),而Ca则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该区域两种小生境对凋落叶的分解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石面较土面更能促进凋落叶的分解和养分释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二萍  许尔琪  
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降水贮存量法、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植被固碳释氧等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径流小区实验数据,修正或引入径流系数、降雨侵蚀力、石漠化因子、岩石风化固碳等参数模型,定量评估1990-2015年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等3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量和释氧量的总量为630.15亿m~3/a、189.02亿t/a、6187.49万t/a和16 002.18万t/a;单位量分别为2943.43 m~3/(hm~2·a)、885.18t/(hm~2·a)、2.89t/(hm~2·a)和7.47t/(hm~2·a);(2)水源涵养功能以低、较低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3.72%和20.55%;土壤保持能力以低、较低和极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4.90%、20.90%和21.44%;固碳释氧功能等级以较低、中等和较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47%、29.83%和21.49%;(3)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最大,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生态系统服务分别是耕地和草地的1.85与2.55倍,1.70与1.03倍,1.16与1.09倍;(4)1990-2015年,黔桂喀斯特山地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释氧均呈现增加趋势:对比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段,前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6.25%和3.45%;后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和释氧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在2.65%~7.49%之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