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84)
- 2023(2488)
- 2022(2049)
- 2021(1872)
- 2020(1647)
- 2019(3717)
- 2018(3823)
- 2017(6300)
- 2016(3765)
- 2015(4137)
- 2014(3983)
- 2013(4075)
- 2012(3871)
- 2011(3483)
- 2010(3401)
- 2009(2947)
- 2008(2949)
- 2007(2514)
- 2006(2231)
- 2005(1907)
- 学科
- 济(10787)
- 经济(10780)
- 学(7718)
- 业(5634)
- 管理(5103)
- 农(4034)
- 壤(3848)
- 土壤(3835)
- 方法(3725)
- 地方(3608)
- 企(3545)
- 企业(3545)
- 数学(3315)
- 数学方法(3239)
- 农业(2891)
- 中国(2833)
- 税(2739)
- 物(2585)
- 税收(2526)
- 收(2503)
- 业经(2387)
- 生态(2384)
- 森(2372)
- 森林(2372)
- 林(2287)
- 和(2188)
- 植(2184)
- 植物(2152)
- 贸(1985)
- 贸易(1984)
- 机构
- 学院(51497)
- 大学(51004)
- 研究(24109)
- 科学(20294)
- 农(18174)
- 中国(17118)
- 所(14682)
- 农业(14476)
- 研究所(13969)
- 管理(13654)
- 业大(13325)
- 济(13308)
- 经济(12872)
- 京(12222)
- 理学(11619)
- 理学院(11328)
- 管理学(10713)
- 管理学院(10636)
- 中心(10555)
- 室(10533)
- 州(10504)
- 省(10262)
- 实验(10085)
- 实验室(9656)
- 重点(9169)
- 农业大学(9155)
- 院(9128)
- 江(8999)
- 科学院(8750)
- 资源(8674)
- 基金
- 项目(40971)
- 科学(30500)
- 家(29178)
- 国家(29015)
- 基金(28948)
- 科学基金(22452)
- 研究(22448)
- 自然(18215)
- 自然科(17733)
- 自然科学(17725)
- 自然科学基金(17385)
- 省(16344)
- 基金项目(15574)
- 划(15175)
- 资助(11902)
- 社会(11727)
- 科技(11211)
- 计划(11172)
- 社会科(10972)
- 社会科学(10967)
- 重点(10738)
- 教育(9770)
- 发(9173)
- 科研(8870)
- 专项(8632)
- 编号(7797)
- 创(7723)
- 部(7700)
- 农(7629)
- 创新(7429)
共检索到76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成 刘丛强 宋照亮 刘占民 郑厚义
该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植物和土壤C、N、S含量特征、垂直变化特征以及植物与土壤C、N、S之间、植物-土壤间C、N、S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植物C、N、S平均含量分别为45.13%、2.02%、0.61%,C、N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但S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植物种C、N、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壤上植物C、N、S含量差异不显著;石灰土C、N、S含量均高于黄壤C、N、S含量,但两者的C、N、S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植物C、N、S随海拔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C、N、S均明显地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植物C、N、S之间、垂直变化上植物与土壤之间C、N、S的相关关系基本不显著,而...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C分布 N分布 S分布 贵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才 陈喜 石朋 董贵明 束龙仓 马建良
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是喀斯特地区水文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分布及其规律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控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选取贵州普定县岩溶区内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山体,利用时域反射(TDR)测定山体不同位置在不同植被覆盖、地形、土壤特征及岩石分布下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山体土壤含水率总体由山体上部向下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随埋深加大显著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植被覆盖地带土壤含水率高于裸露土壤,相同条件下,林地、低矮灌丛、草地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依次减小。岩石上覆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阳华 秦仕忆 钟欣平
【目的】探明不同小生境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弄清其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花椒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恢复。【方法】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内石槽、土面、石沟、石缝和石坑5种小生境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花椒林下不同小生境0~20 cm土层不同矿质元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石槽、石缝、石沟小生境的土壤pH显著高于石坑和土面;土面、石槽小生境土壤的碳、氮、磷元素含量较高,石坑、石沟则较低;中量、微量矿质元素在不同小生境土壤间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与其他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显著,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壤质量优劣依次为土面(0. 73)、石槽(0. 49)、石缝(-0. 01)、石坑(-0. 46)和石沟(-0. 75)。【结论】矿质元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均较大,将中量、微量矿质元素纳入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土面、石槽、石缝土壤可加以改造利用,石洞、石沟土壤以自然恢复为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进 刘子琦 张国 李渊 李开萍 鲍恩俣
【目的】探明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治理植被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椒、金银花、混交林、砂仁和撂荒地5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前、中、后对不同样地土壤0~10、10~20和20~30 cm土层进行为期3年的采样监测,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植被的恢复,花椒、金银花、混交林和砂仁样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均值较撂荒地分别降低0.61%、7.97%和1.1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45%、45.72%、80.81%和1.44%,碱解氮、速效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36%和25.80%。同一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雨季中(7月)>雨季后(11月)>雨季前(4月)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主要集聚于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养分含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恢复模式间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养分 恢复模式 花江 贵州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俞元春 喻理飞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祼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珍明 张家春 贺红早 刘盈盈
为喀斯特地区无籽刺梨合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区域无籽刺梨产地土壤主要肥力特征和植株中碳、氮、磷含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均处于酸性,符合无籽刺梨土壤生长的适宜p H(5.5~6.5),无籽刺梨种植基地有机质含量最高为35.37 g/kg,全钾含量丰富(6.5~10.78 g/kg),全氮中等(0.56~1.78 g/kg),全磷含量相对匮乏(0.30~0.71 g/kg),有效态养分含量较低;西秀无籽刺梨基地土壤C/N比为14.04~27.08,与全球土壤(平均值为13.33∶1)及中国土壤(平均值10∶1~12∶1)的C/N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姗 吴琴 郑艳明 胡启武
在鄱阳湖多宝沙山沿沙化梯度测定了17种常见植物叶片及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含量,以阐明沙山常见植物种与土壤C∶N、C∶P分布特征及对沙化的响应,为沙山植被恢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C∶N、C∶P分布范围为18.5~127.3、169.8~507.1,平均值分别为43.1、341.8;土壤0~10、10~30、30~50cm层C∶N变化范围分别为9.8~46.3、2.4~46.5和3.7~45.0;相应土层C∶P范围分别为19.8~75.9、3.0~90.5和4.7~76.5。(2)植物C∶N、C∶P对沙化的响应模式一致,均表现出在重度沙化区数值最小;土壤C∶N...
关键词:
鄱阳湖沙山 化学计量学 碳氮比 碳磷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业翠 方玉东 刘彦随
根据贫困的基本内涵,参考国务院扶贫办确定贫困村的方法,以及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测度贫困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由资源、经济、人口、社会4个指标类、42项具体指标,综合评价广西喀斯特地区49个贫困县市贫困化程度和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山区49个贫困县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各县贫困化程度整体上呈现南北、东西差异;贫困度分布基本与岩溶地貌组合形态相一致,呈现出石山环境区→准石山环境区→全石山环境区递增的规律;贫困度分布与区位相关性大,城镇交通对贫困度辐射带动作用较强。
关键词:
贫困 喀斯特 广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波 吴瑛 周大荣 彭华 李嫦燕 饶蓉 张守文 宋德荣 郭振刚 吴佳海
复合改良措施对促进退化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至关重要。为探明不同复合改良措施对喀斯特山区退化天然草地的改良效果,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理化分析和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施肥(OF)+打孔(LD)+补播(CS)(OLC)、施肥+绵羊宿营(SC)+补播(OSC)、施肥+切根(CR)+补播(OCC)、无改良对照(CK)处理下喀斯特山区退化天然草地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相较CK,3种改良处理的土壤全氮(TN)、全钾(TK)、速效钾(AK)均显著提高(P<0.05),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显著降低(P<0.05),土壤脲酶(S-UE)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有一定提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2)相较CK,3种改良处理的真菌丰富度Chao指数显著提高(P<0.05),而细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3)相较CK,3种改良处理的物种丰富度、产草量(青)和豆科牧草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杂类草牧草比例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知,3种改良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退化天然草地的土壤肥力、草群结构和产草量,但在今后推广实践中还需综合考虑最佳施肥量、补播量和人工投入成本等因素。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吴鹏
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借助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本群落阶段(HS)、灌木灌丛阶段(SS)、乔林阶段(AS)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CS)等为研究对象,对各演替阶段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P、K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N、P养分重吸收率、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比叶面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叶片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总体分布(1)茂兰喀斯特地区68种优势植物叶片C、N、P、K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9.57573.21 g·kg-1、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小琴 舒英格 何欢
【目的】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恢复及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晴隆县典型喀斯特地区采集荒地、耕地、退耕还草地、林草间作地和楸树林地的土壤样品,并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全磷含量退耕还草地最高,为0.95g/kg,有效磷含量耕地最高,为6.90 mg/kg,全氮、全钾、有机碳、碱解氮含量均是林草间地作最高,分别为4.61、1.19、54.98 g/kg和406.62mg/kg;速效钾含量楸树林地的最高,为179.5 mg/kg;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楸树林地>耕地>荒地,微生物量氮含量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楸树林地>耕地>荒地;与荒地相比,林草间作地和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46倍和2.02倍,林草间作地和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提高86.92%和77.07%。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在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耕地>林草间作地=楸树林地>退耕还草地>荒地,这种变化趋势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不一致。经相关性分析,土壤酶、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养分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土壤质量。【结论】林草间作方式具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该土地利用方式能有效改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舒德远 侯贻菊 丁访军 杨文斌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容丽 王世杰 杜雪莲
比较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类型区植物群落中常见木本植物叶片的δ13C值,以植物叶片δ13C值为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指标,探讨不同石漠化等级对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石漠化等级乔灌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0.280‰~-25.546‰,平均值为-28.040‰±1.208‰。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上叶片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潜在石漠化样地内叶片δ13C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的叶片δ13C平均值;而强度、中度及轻度石漠化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荒漠化一旦发生便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而植物生理功能对环境因子改变的适应是敏感、及时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雅莉 高荣 刘喜东 肖建明 郭锦梅 齐昆 赵学庆 冯娜 张晨晨 李剑 杨涛 乔江波 石长春
【目的】以白于山区困难立地为例,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规律,探明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养分特征,为该区生态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荒草地、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乔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典型植物群落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表聚效应,表现出乔木林地(油松、大果榆)>灌木林地(沙棘)>草地(荒草地、苜蓿草地)的规律。2)植物群落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效应不显著,限制程度为植被群落>土层深度。3)土壤C、N、P、C/P、N/P远低于全国平均值,C/N均接近或高于我国陆地土壤和森林土壤的平均值,表明相对于其他元素来讲,土壤P元素相对充足,且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低,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易受N元素限制。4)N与N/P,C与N/P、C/P的相关关系极显著(P C。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汪国海 潘扬 覃国乐 谭卫宁 鲁长虎
[目的]以分布在喀斯特生境中的濒危植物单性木兰自然更新种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点格局对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对幼苗的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结果](1)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种群结构呈倒"J"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大量小龄级幼苗的分布预示其种群更新状况良好;(2)单性木兰种群除在小尺度上有微弱的随机分布外,其余所有尺度上都呈聚集分布;(3)郁闭度、土壤湿度和岩石裸露率是影响单性木兰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状态良好,高强度的空间聚集分布主要是种子生物学特性和喀斯特生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