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5)
- 2023(11455)
- 2022(10119)
- 2021(9507)
- 2020(7980)
- 2019(18612)
- 2018(18637)
- 2017(35704)
- 2016(19792)
- 2015(22350)
- 2014(22247)
- 2013(22116)
- 2012(20348)
- 2011(18275)
- 2010(18201)
- 2009(16634)
- 2008(16271)
- 2007(13953)
- 2006(12250)
- 2005(10484)
- 学科
- 济(77350)
- 经济(77269)
- 管理(55122)
- 业(51111)
- 企(43255)
- 企业(43255)
- 方法(36400)
- 数学(30287)
- 数学方法(29890)
- 农(20902)
- 学(19939)
- 中国(18875)
- 地方(18800)
- 业经(17989)
- 财(17652)
- 环境(15278)
- 理论(14839)
- 和(14542)
- 农业(14309)
- 贸(12787)
- 贸易(12782)
- 易(12309)
- 教育(12286)
- 制(11703)
- 划(11671)
- 务(11598)
- 技术(11576)
- 财务(11539)
- 财务管理(11521)
- 企业财务(10927)
- 机构
- 大学(281686)
- 学院(279430)
- 管理(111021)
- 济(102539)
- 经济(100151)
- 理学(97055)
- 理学院(95841)
- 管理学(93997)
- 研究(93504)
- 管理学院(93501)
- 中国(66011)
- 科学(61963)
- 京(60605)
- 所(47425)
- 农(45470)
- 财(45411)
- 研究所(43888)
- 业大(43445)
- 中心(41574)
- 范(40800)
- 师范(40459)
- 江(40091)
- 北京(38148)
- 财经(37409)
- 州(35813)
- 农业(35628)
- 院(33926)
- 经(33863)
- 师范大学(32950)
- 经济学(29681)
- 基金
- 项目(198601)
- 科学(155374)
- 研究(145000)
- 基金(142839)
- 家(125161)
- 国家(124102)
- 科学基金(105594)
- 社会(89210)
- 社会科(84211)
- 社会科学(84185)
- 省(77690)
- 基金项目(76967)
- 自然(69941)
- 自然科(68204)
- 自然科学(68184)
- 自然科学基金(66932)
- 划(66329)
- 教育(66311)
- 编号(59866)
- 资助(58066)
- 成果(49153)
- 重点(44590)
- 部(43205)
- 发(42463)
- 课题(41064)
- 创(40884)
- 创新(37963)
- 科研(37897)
- 项目编号(36676)
- 教育部(36584)
- 期刊
- 济(112291)
- 经济(112291)
- 研究(79873)
- 中国(48676)
- 学报(47688)
- 科学(43783)
- 农(41129)
- 管理(38800)
- 大学(35224)
- 教育(34738)
- 学学(32992)
- 财(32643)
- 农业(29146)
- 技术(22651)
- 融(19098)
- 金融(19098)
- 业经(18899)
- 财经(17348)
- 图书(17088)
- 经济研究(16464)
- 业(15119)
- 问题(14797)
- 资源(14676)
- 经(14590)
- 科技(14399)
- 版(14028)
- 理论(13486)
- 技术经济(12682)
- 实践(12610)
- 践(12610)
共检索到394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昆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艰苦,然而大量少数民族却长期在此生存,这主要得益于少数民族内涵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保护自然的制度规约、利用自然的生态技艺。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凸显以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充分考虑喀斯特地貌及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生态文化应用在生态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
生态意识 生态技艺 生态文明 喀斯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维词
贵州 73%的土地为碳酸盐岩覆盖 ,生态环境脆弱 ,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 ,是我国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 ,也是一个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 ,仅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 34 2种 ,分属 84科 193属。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特征 ,并从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习性、喀斯特生境本底的严酷性 (如土壤瘠薄、方便利用的地表水匮乏等 )、人类干扰活动 (如盗伐、毁林垦荒、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等 )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原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 ,提出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应采取的七条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鹏 赵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郭义强 邱杰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尹剑 朱沙莉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 李正 白中科 郭义强 邱杰 王国茹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结构,必然引起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能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土地整理融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思想是未来土地整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探讨了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点,以贵州省荔波县板寨河头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农田斑块、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景观规划设计,促进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树忠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坡改梯,损益分析,喀斯特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殷红梅
喀斯特景观与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在促进喀斯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游资源变异现象普遍发生。文中分析了资源变异的几种情况,并指出控制资源变异,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旅游资源 变异 可持续利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英 王秉洪
本文应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存在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人均耕地少、农业产出低、家庭开支较大等主要推力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存在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等主要拉力因素。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净推力和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净拉力作用方向相同,两者相叠加,成为农户外出务工的强烈诱因,使农户克服距离阻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务工区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华 彭启英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贵州地处我国的西南腹地,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人力资源是影响贵州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介绍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制约贵州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概况,提出贵州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
贵州喀斯特地区 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亮广 梁虹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
关键词:
喀斯特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 贵州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文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有新的内涵。民族地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如何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等学理和实践问题需要关注。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结合贵州省旅游产业政策和生态旅游发展现实情况,总结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制约因素,提出实践路径,期望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仕佐 杨明 李波
喀斯特地貌作为贵州典型的山水特征极具观赏价值不容置疑。但仅把此作为区域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从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是不全面的,而应该与这块地貌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深入发掘其内涵,从生态环境上做到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上做到互补协调,从现代意识支配下做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从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上遵照不同的开发模式,才是贵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赶上周边省市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