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43)
2023(9332)
2022(8118)
2021(7529)
2020(6504)
2019(15294)
2018(15093)
2017(29469)
2016(16376)
2015(18423)
2014(18434)
2013(18584)
2012(17557)
2011(15970)
2010(16209)
2009(15125)
2008(15034)
2007(14054)
2006(12400)
2005(10960)
作者
(48594)
(41329)
(40968)
(38948)
(25755)
(19998)
(18787)
(16175)
(15327)
(14734)
(14003)
(13817)
(12936)
(12898)
(12808)
(12746)
(12702)
(11956)
(11948)
(11671)
(10310)
(10285)
(10120)
(9508)
(9393)
(9304)
(9234)
(8940)
(8476)
(8446)
学科
(74687)
经济(74630)
(48277)
(47049)
管理(36940)
方法(31622)
农业(31066)
数学(28877)
数学方法(28642)
(26454)
企业(26454)
(18388)
贸易(18385)
业经(18331)
(17964)
地方(17928)
中国(17620)
(16142)
(13851)
(13788)
(12584)
(11252)
农业经济(10462)
(10149)
银行(10111)
环境(9886)
(9688)
(9514)
金融(9511)
(9394)
机构
学院(239313)
大学(235994)
(102715)
经济(100726)
管理(89806)
研究(82345)
理学(77724)
理学院(76837)
管理学(75528)
管理学院(75101)
(64432)
中国(63230)
科学(52117)
农业(49968)
(49035)
业大(44314)
(43294)
(43231)
中心(39633)
研究所(39401)
(37736)
财经(34453)
(31990)
经济学(31730)
(31543)
(31275)
师范(31243)
农业大学(31090)
北京(29918)
经济学院(29155)
基金
项目(160023)
科学(124693)
研究(116704)
基金(115295)
(100913)
国家(100017)
科学基金(84170)
社会(74237)
社会科(70006)
社会科学(69979)
(64116)
基金项目(61975)
自然(53317)
(52846)
教育(52192)
自然科(52031)
自然科学(52014)
自然科学基金(51105)
编号(48957)
资助(46297)
成果(39404)
(36438)
(36074)
重点(35767)
(35635)
(32833)
课题(32392)
国家社会(30849)
科研(30773)
创新(30748)
期刊
(116591)
经济(116591)
(67189)
研究(66745)
中国(46836)
农业(45376)
学报(41691)
科学(36864)
(31838)
大学(31304)
学学(29775)
管理(25510)
业经(24945)
(24097)
金融(24097)
(22215)
教育(21068)
技术(19428)
问题(17771)
经济研究(16606)
财经(16398)
农村(14513)
(14513)
(14330)
(14059)
农业经济(14052)
世界(13589)
(12772)
技术经济(12644)
经济问题(12200)
共检索到355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英  王秉洪  
本文应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存在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人均耕地少、农业产出低、家庭开支较大等主要推力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存在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等主要拉力因素。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净推力和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净拉力作用方向相同,两者相叠加,成为农户外出务工的强烈诱因,使农户克服距离阻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务工区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青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贵州喀斯特地区贫困范围广布、人口众多,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生态性的特点,反贫困难度大。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喀斯特地区贫困农户的生产、投资和参与组织化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喀斯特地区贫困农户的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促进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树忠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磊  张薇薇  汪霞  
随着土地、人口、环境等资源约束日趋紧张,提高经济密度已被认为是培育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省份,独特的地形地貌引致了贵州城市经济密度时空分布的异质性和影响因素的特殊性。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和面板回归等模型分析了贵州城市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近6年来贵州省9市州城市经济密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贵阳市发展速度最快,毕节市发展速度最慢;(2)贵州9市州城市经济密度总体差异逐步缩小,但区域之间的空间聚集效应较低。其中,以贵阳为核心,六盘水和遵义为两翼的重点开发区空间聚集程度高,而限制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空间聚集程度低;(3)第三产业占比、单位用地工业值、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从业技术高等教育人员因素对贵州省城市经济密度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琦  熊康宁  盈斌  张兴菊  任威  
[目的]喀斯特农村地区低值粗放的能源利用方式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胁迫,薪柴过度使用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成为诱发石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不同喀斯特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生态研究领域的一大议题。[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喀斯特峡谷、高原山地和槽谷3种不同地貌类型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的能源结构特征与消费现状,利用Tobit和Logit模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喀斯特地区用能结构单一,电力使用率达99. 31%,但对薪柴的替代进程缓慢,薪柴使用率仍高达83. 10%,其他能源使用率均不足50%,不同地貌区能源结构差异显著。(2)喀斯特地区农村能源消费量整体偏低且以薪柴消费为主导,人均能源消费量仅占全国人均消费量的40. 32%,薪柴消费量占总能耗的50. 69%,其余能源均不足20%,不同地貌区能源消费差异明显。(3)家庭人口数量、年纯收入、养殖牲畜数量、耕地面积、煤矿以及政策对喀斯特地区农村能源的消费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政策可以有效促进新能源使用。[结论]针对喀斯特峡谷区、高原山地区和槽谷区依次提出能源服务配套型、金融贷款合作型和企业入驻引资型3种模式建议,对优化喀斯特地区能源结构、保障石漠化治理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邰秀军  
本文对陕西省周至县农户生计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农户出于"消费平滑"的保障动机,会把包括生猪在内的大型牲畜视作保障"消费平滑"的"预防性资产",但是,近年来山区农户增加了外出务工,并能取得稳定的非农收入,养猪预防风险的功能已被弱化。这也是散养户减栏、空栏的原因之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昆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艰苦,然而大量少数民族却长期在此生存,这主要得益于少数民族内涵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保护自然的制度规约、利用自然的生态技艺。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凸显以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充分考虑喀斯特地貌及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生态文化应用在生态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静  李小建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11村1000余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地理环境约束下的外出务工行为,构建农户外出务工行为模型,分析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户经济的贡献。结论表明,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影响的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蔡秋,陈梅琳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 ,贫困面积大 ,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和历史原因 ,人均耕地面积小 ,水资源利用率低 ,农业单产水平低下 ,土地利用不充分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如果仍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效率 ,要保持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善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不可能的。根据贵州省省情 ,应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 ,农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是 :①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②以集水和节水为主的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③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增加农业资源利用效益 ;④以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核心的资源持续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大为  周秋文  谢雪梅  韦小茶  唐欣  严卫红  
水分利用效率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而下垫面因素通过影响局部气候进而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喀斯特地区生态缺水严重且下垫面情况复杂,但目前该区域多个下垫面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影响仍不明晰。论文利用MODIS GPP和ET数据集计算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水分利用效率,结合岩性组合、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表粗糙度,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揭示了下垫面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分利用效率受海拔和喀斯特发育程度综合影响,在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下垫面因素中岩性组合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表现出了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差异,喀斯特地区的碳酸盐岩岩性组合对水分利用效率呈负向影响,纯喀斯特岩性组合比非纯喀斯特岩性组合负向影响更强;土壤类型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受分布海拔高度差异、土壤有机质差异及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貌差异3种因素影响;土地利用类型总体上呈植被越茂盛的地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越强的趋势;地表粗糙度的增大先对水分利用效率趋正向影响,后趋于负向影响。碳酸盐岩影响土壤性质,而土壤性质和地表粗糙度共同影响植被来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综合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殷红梅  
喀斯特景观与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在促进喀斯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游资源变异现象普遍发生。文中分析了资源变异的几种情况,并指出控制资源变异,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郭义强  邱杰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维词  
贵州 73%的土地为碳酸盐岩覆盖 ,生态环境脆弱 ,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 ,是我国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 ,也是一个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 ,仅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 34 2种 ,分属 84科 193属。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特征 ,并从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习性、喀斯特生境本底的严酷性 (如土壤瘠薄、方便利用的地表水匮乏等 )、人类干扰活动 (如盗伐、毁林垦荒、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等 )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原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 ,提出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应采取的七条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松  邓宝昆  邵技新  
中国西南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区,贵州是中国喀斯特的中心区域。以贵州为例,通过编制能值分析表,结合统计资料、RS和GIS方法获取分析数据,在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计算,在利用几何平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能值货币比率、环境负荷率、废物负荷率、能值产出率、能值产出比、环境承载力、修正的可持续指数等方面,进行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到2009年,贵州省环境承载力从2000年的2032.33万人急剧下降到2009年的1355.25万人;环境负荷率和废物负荷率从2000年的0.8,增长到2005年的1.3和2009年的1.95,修正的可持续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