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5)
2023(7897)
2022(6334)
2021(5725)
2020(4881)
2019(11262)
2018(11288)
2017(21388)
2016(11439)
2015(12990)
2014(12875)
2013(12819)
2012(11808)
2011(10889)
2010(11661)
2009(10759)
2008(10169)
2007(8986)
2006(8290)
2005(7448)
作者
(34956)
(29369)
(29242)
(27864)
(18853)
(13984)
(13128)
(11340)
(11151)
(10538)
(10371)
(9781)
(9651)
(9505)
(9145)
(9062)
(8572)
(8468)
(8340)
(8056)
(7479)
(7309)
(7217)
(6780)
(6670)
(6566)
(6408)
(6173)
(6062)
(5672)
学科
(73118)
经济(73083)
管理(31093)
方法(26326)
(24795)
数学(23915)
数学方法(23414)
(19991)
企业(19991)
地方(18995)
(15222)
中国(13865)
(13154)
地方经济(12924)
环境(12907)
业经(12517)
理论(9276)
(9216)
农业(9080)
生态(8786)
(8190)
经济学(8098)
(8085)
资源(7800)
(7790)
(7787)
(7607)
金融(7605)
(7252)
贸易(7245)
机构
学院(173005)
大学(169753)
(77653)
经济(76177)
管理(63133)
研究(62522)
理学(54269)
理学院(53619)
管理学(52234)
管理学院(51940)
中国(45568)
科学(39310)
(35709)
(32305)
(30968)
研究所(29584)
(28162)
中心(27328)
(26356)
业大(25827)
财经(24886)
经济学(24776)
(23977)
北京(22991)
(22369)
(22349)
(22330)
师范(22149)
经济学院(21815)
农业(21600)
基金
项目(115140)
科学(90003)
基金(82332)
研究(80913)
(72757)
国家(72270)
科学基金(61436)
社会(51758)
社会科(49123)
社会科学(49105)
(46588)
基金项目(42694)
自然(40237)
自然科(39189)
自然科学(39179)
(38519)
自然科学基金(38415)
教育(37183)
资助(35206)
编号(31335)
重点(26742)
(26481)
成果(24393)
(23923)
(23425)
课题(23130)
创新(21984)
国家社会(21487)
计划(21466)
科研(21412)
期刊
(93447)
经济(93447)
研究(51076)
中国(32758)
学报(27689)
(25849)
科学(25679)
管理(25375)
(22441)
大学(20860)
学学(20080)
技术(17767)
农业(17749)
教育(16276)
经济研究(15764)
(13567)
金融(13567)
业经(13494)
财经(12902)
统计(12027)
问题(11431)
(11216)
(10772)
技术经济(10672)
(10169)
决策(9790)
资源(9719)
世界(7988)
科技(7908)
商业(7875)
共检索到260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宁  彭晚霞  邹冬生  林仲桂  
以贵州省喀斯特土石山区为例,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喀斯特生态实验站的部分试验数据,从全局性、紧迫性、高效性、层次性、可持续性、创新性与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在贵州喀斯特土石山区的急坡地、陡坡地、缓陡坡地其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分别采用3种典型模式,即:灌草模式,乔灌草模式与林果模式,以期促进该区域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仕蓉  张军以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省份,同时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低。本文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及效益评价,提出了喀斯特山区庭院循环经济优化导向模式。即喀斯特峰丛谷地的畜-沼-稻-果-鱼模式;丘陵平坝区的畜-沼-稻-鱼-桑-蚕模式;平坝传统农耕区的猪-沼-稻-酒-果模式;庭院景观型优化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凡迪   魏全全   肖华贵   饶勇   杨斌   冯泽蔚   冯文豪   曾涛  
为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肥药模式,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贵州省11个冬油菜主产县(市、区)连续2 a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药模式(T1:传统肥药模式、T2:优化肥药模式、T3:优化肥药模式下不施用化肥和T4:优化肥药模式下不喷施农药)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高产高效肥药技术。结果显示,与T1相比,T2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9.9%,农药投入量减少69.5%。T2模式(直播冬油菜)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角果密度、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低于T1处理,2018—2019年T2处理的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角果密度分别比T1处理低9.8%、26.4%、10.9%、10.2%和24.2%,2019—2020年分别低9.5%、28.3%、12.8%、10.9%、23.9%;但T2处理有群体优势,2 a收获密度较T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99.0%、194.2%。2aT2冬油菜产量分别为2224.4和2 103.3 kg/hm2,较T1分别增加10.1%和3.7%。T2化肥利用效率和农药防治效率2 a分别为2.20、2.14和141.82、106.23 kg/kg,显著高于T1。T2冬油菜2 a产值和净收益分别为11 121.8、10 516.4和5 286.8、4 681.4元/hm2,较T1分别增加1 020.0、371.6和2 625.0、1 976.6元/hm2,实现节本增收。结果表明,当前优化肥药模式(T2)能够满足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长,能有效提高冬油菜产量、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此优化肥药模式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主推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高磊  饶良懿  崔飞波  李志斌  杜柳红  刘利峰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和降雨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雨和暴雨是造成各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在中雨强和高雨强条件下,各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占总产流量的71.94%73.60%,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80.78%90.35%。(2)在各降雨类型条件下,各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为:裸地>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俞元春  喻理飞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祼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王晓颖  吴长勇  晏银美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锦宏  金彦平  
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这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从喀斯特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出发,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繁荣喀斯特山区的乡村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为例,通过构建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申文辉  侯远瑞  黄小荣  郑威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柚木TecTona grandis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林及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对照)等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综合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自然含水率、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等8个指标组成。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欧芷阳  庞世龙  何琴飞  黄小荣  彭玉华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广西平果喀斯特山地主要植物种群在植被恢复过程的4个群落中的生态位梯度变化。结果表明:(1)各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群落中随种类组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了喀斯特山地植被的恢复效果;(2)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岩石裸露率与4个群落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资源位上表现不一;(3)各群落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群间资源利用差异显著、利用性竞争不强,群落处于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不稳定。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与种群生态位宽度间不呈明显相关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成  刘丛强  宋照亮  刘占民  郑厚义  
该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植物和土壤C、N、S含量特征、垂直变化特征以及植物与土壤C、N、S之间、植物-土壤间C、N、S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植物C、N、S平均含量分别为45.13%、2.02%、0.61%,C、N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但S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植物种C、N、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壤上植物C、N、S含量差异不显著;石灰土C、N、S含量均高于黄壤C、N、S含量,但两者的C、N、S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植物C、N、S随海拔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C、N、S均明显地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植物C、N、S之间、垂直变化上植物与土壤之间C、N、S的相关关系基本不显著,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明  
孟德斯鸠最早指出人的行为、气质等受影响于所居住的环境。现在我们已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地关系并非简单如此,人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正反馈系统,我们通常提到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即表明了这一点。在贵州自然环境中,喀斯特占有很大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贵州经济发展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喀斯特环境中人地关系的认识及我们能否促使这个特殊的人地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变。在贵州各类环境中洼地环境以其聚落的高分散性、喀斯特化干旱及交通、信息的闭塞使得洼地经济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贵州最贫困的经济地域。要促进石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认真考虑重要而棘手的问题,这就是洼地经济的优化问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应书  何兴辉  谢永贵  王敏  吴明艳  吴道能  
The geological landform, soil and vege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sample plots of Biji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species number of arbor, shrub, herb and vegetation type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jor influential factors...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徐筑燕  乌日汗  
采用碳足迹方法对贵州2000~2011年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碳足迹从2000年的0.13 hm2/cap上升到2011年的0.31 hm2/cap,年均增长率为11.56%。消费碳足迹构成以煤炭为主。碳足迹产值由2000年的2.20×104 CNY/hm2增加至2011年的5.38×104 CNY/hm2,年均增长率为12.0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从2000年的0.49增加到2011年的1.08,2011年为2000年的2.22倍。这揭示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还很艰巨。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能源消费足迹、缓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