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
- 2022(1)
- 2020(2)
- 2017(4)
- 2016(1)
- 2015(2)
- 2014(1)
- 2013(2)
- 2012(1)
- 2010(2)
- 2009(1)
- 2004(1)
- 1997(1)
- 1985(1)
- 学科
- 中国(1)
- 习惯(1)
- 乡(1)
- 产业(1)
- 俗(1)
- 剧(1)
- 古代(1)
- 国风(1)
- 地方(1)
- 地方经济(1)
- 城乡(1)
- 学校(1)
- 学法(1)
- 学理(1)
- 学理论(1)
- 小说(1)
- 市场(1)
- 惯(1)
- 戏剧(1)
- 教学(1)
- 教学法(1)
- 文化(1)
- 文化产业(1)
- 文化市场(1)
- 文学(1)
- 易(1)
- 济(1)
- 理论(1)
- 管理(1)
- 经济(1)
- 机构
- 学院(13)
- 大学(12)
- 研究(4)
- 中心(3)
- 州(3)
- 师范(3)
- 教育(3)
- 范(3)
- 上海(2)
- 业大(2)
- 中国(2)
- 产业(2)
- 京(2)
- 农(2)
- 农业(2)
- 农业大学(2)
- 吉(2)
- 吉首(2)
- 商务(2)
- 国际(2)
- 外经(2)
- 外经贸(2)
- 外语(2)
- 外语学院(2)
- 学文(2)
- 对外(2)
- 对外经贸(2)
- 工学(2)
- 工学院(2)
- 师范大学(2)
共检索到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家训
一、关于统计分析的取材问题对于写作统计分析,也有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的问题,而写作技巧比之取材来,又属于次要方面的问题。统计分析的立意要新:一是要触及和反映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能给人以觉察、注目、借鉴;二是要有新意,在寻常变化中,通过观察,提炼和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借以提出独到的见解。按照现时习惯性的划分,统计分析包括进度分析和专题分析两类:进度分析类似于消息报道,突出“快”字,侧重于用较简洁的篇幅概括出经济活动的全貌;而专题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正斌 王素萍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旅游是当今时代风靡全球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山西民俗,既独特又丰富,地域性非常强。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现在还只是浅层次开发,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大,因此,我们应从静态、动态和旅游商品三个方面进行。同时还要进行思维创新、方式创新和科技创新。
关键词:
山西 民俗旅游 开发与创新 方向途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亮亮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背景下,民俗文化在音乐、美术以及动画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融合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新时代文化环境中,民俗文化慢慢被"流行""潮玩"等所掩埋。文章认为,在动画教学中应寻找一条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新路径。使学生在动画创新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弘扬我国的民俗文化,也能为其设计的作品赋予良好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动画教学 教学融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文婷 符国基
度假酒店型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的新领域,可以丰富和完善民俗旅游和度假酒店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探索了度假酒店型民俗旅游创新理论,在对海南省度假酒店和民俗旅游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度假酒店型民俗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对三亚市丽思卡尔顿度假酒店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度假酒店型民俗旅游创新的具体对策建议,旨在为海南省相关旅游决策部门及度假酒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度假酒店 民俗旅游 创新 海南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泽华
民俗文化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与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俗文化唯有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适应时代新语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了深入阐挖民俗文化之精粹外,还应借助创意性思维对其熔魂铸魄,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创新民俗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新表达。同时,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重视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断激活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时代风尚与现实意蕴。
关键词:
新时代 民俗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炜 陈听 王丽
文章从顾客视角出发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顾客价值曲线分析法,研究得出民俗旅游资源特质排序和湘西州大众旅游市场的顾客价值需求点;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接,构建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的顾客价值因子矩阵;最后,结合矩阵分析提出产品创新的建议,旨在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提供思路指导。研究表明:民俗旅游者有独特的价值需求。感民俗趣味、随性生活、猎奇、观民族风情为第一层级的价值需求,对民俗旅游者有普遍强烈的吸引力;互动体验、城市疏离感、原始本真、赏原生美景、品地方美食为第二层级价值需求,是民俗旅游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鹏
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无疑是针对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举措。其一方面顺应了一部分学生的休学创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校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正在渐渐走向乐观、进步、包容与博大。但允许归允许,鼓励归鼓励,扶持归扶持,具体到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尚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一者,上大学,学习相关文化与专业知识、理论知识,这是作为受教育者完善自我的方法,同时也是为创业等积攒知识等"能量"的过程。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说的显然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没有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就去创业,未必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覃雯
本文从民俗文化资源的角度,以湘西旅游演艺市场和产品为研究对象,浅析了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现状,探讨了湘西地区旅游演艺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从营销组合的角度,探索了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营销创新的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春燕
作为通俗文艺大师,李渔的传奇和小说在人物构成、情节处理、思想表达诸方面都显示了对实际生活的贴近:展示罗列普通市民的情感,指导普罗大众的生活,通俗流畅,娱乐性极强。在当时及后世的观众以及读者群中都获得了极好的影响。但这种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旨归,不仅自娱、更为娱他的创作实践却遭到了历代的恶评和诋毁。李渔的这种遭遇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取向上雅俗之争的又一个表现,同时恰可以为传奇和传统小说的衰落作一注解。
关键词:
俗文化 李渔 传奇 小说 审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旭民
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一种具有个性的文化模式,因此,把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是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本质意义上进行探究,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形成并不断重复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民间生活方式中最具代表性和核心本质的内容。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可以更深切地解读中国或特定
关键词:
民俗文化学 传统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春玲 李念 任莉莉
本文选取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2—2014年数据,以高管外部薪酬差距作为高管妒忌心理的替代变量,对企业投资效率进行了衡量,发现94.14%样本存在过度投资现象。然后,进一步建立逻辑模型,推导了高管妒忌心理可能引发企业过度投资的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对此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管妒忌心理对企业过度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管学历不但与企业过度投资显著负相关,而且通过调节效应,有效地抑制了高管妒忌心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关键词:
高管 妒忌 过度投资 外部公平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东
"互联网+"的出现整合了民俗文化发展的产业链,重塑了民俗文化产业的相关格局,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还反过来对民俗文化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多的成本价值创新和效用价值创新的要求。蓝海战略以产业的价值创新为基础,借助"互联网+"为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寻找新的市场边界。文章揭示基于蓝海战略的"互联网+"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机理,满足民俗文化产品更多差异化需求和解决民俗文化产品供给中的成本创新和价值创新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借助蓝海战略的相关理论,利用好互"互联网+"对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要求,必
关键词:
蓝海战略 民俗文化 “互联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瑾行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境。多元化文化兴盛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无人问津,除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薄弱外,还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建设进程密切相关。秦腔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行腔唱法曾驰骋四方,但如今却遭遇冷落与萧条。笔者结合《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一书,围绕秦腔唱法如何在新时期创新发展中被赋予时代意义,给观众带来清新隽永的艺术享受做出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博 朱竑
"广府庙会"是广府文化记忆与北方"庙会"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一经举办即备受争议。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在广府庙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政府、媒体、专家、普通民众等)如何利用其拥有的文化表征权力,基于其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以话语与实践来表达自己对地方以及广府文化的理解,从而最大程度将自身地方认同在新创节庆中得以表征的协商过程。研究认为,城市内部存在多元文化认同,文化不断被争议与协商,本质上是"政治的";新创民俗节庆成为地方认同建构的场域,地方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成功地获取更大的文化表征权力。首届广府庙会由政府主导,媒体为多个群体话语提供沟通渠道,广州世居居民,特别是反对派的话语受到格外重视,代表广府地方文化认同的话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采取积极倾听的态度,从而第二届广府庙会开始充满"广府味",广州世居居民的地方认同得以表征。而新来者由于缺少文化表征权力,其话语未受重视,甚至部分新来者有被边缘化的感觉,不利于增强其地方认同。研究理论上有助于对新创节庆地方认同建构的理解,实践上则对利用节庆增进城市不同群体的文化融合与地方认同有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民俗节庆 地方认同 文化政治 广州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针对翻译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再创造"现象,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现象存在的根源和必然性,表明"再创造"是翻译实践中受多重语言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得不作出的策略选择,并指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仍应秉持对原作者语言自由、话语权和母语尊严的尊重,谨慎把握"再创造"的分寸,避免落入"媚俗陷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