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3)
- 2023(3937)
- 2022(3118)
- 2021(2840)
- 2020(2273)
- 2019(4970)
- 2018(5028)
- 2017(8996)
- 2016(5289)
- 2015(6044)
- 2014(6259)
- 2013(5921)
- 2012(5517)
- 2011(4860)
- 2010(4942)
- 2009(4583)
- 2008(4438)
- 2007(4199)
- 2006(3715)
- 2005(3361)
- 学科
- 济(16488)
- 经济(16450)
- 管理(14121)
- 业(12410)
- 企(8412)
- 企业(8412)
- 中国(7842)
- 农(7441)
- 财(6238)
- 制(6026)
- 体(5471)
- 学(5353)
- 农业(5329)
- 劳(5172)
- 劳动(5153)
- 方法(4971)
- 理论(4463)
- 教育(4133)
- 业经(4012)
- 数学(3983)
- 数学方法(3911)
- 地方(3662)
- 银(3546)
- 银行(3532)
- 融(3463)
- 金融(3456)
- 行(3444)
- 体制(3211)
- 收入(3114)
- 制度(2788)
- 机构
- 学院(72684)
- 大学(72236)
- 研究(27876)
- 济(27230)
- 经济(26496)
- 管理(24478)
- 中国(20582)
- 理学(20229)
- 理学院(19978)
- 管理学(19552)
- 管理学院(19410)
- 科学(17394)
- 京(16443)
- 农(15284)
- 所(14720)
- 财(14035)
- 研究所(13330)
- 江(12484)
- 中心(12349)
- 农业(11989)
- 业大(11696)
- 范(10507)
- 院(10415)
- 北京(10399)
- 财经(10367)
- 师范(10332)
- 省(10063)
- 技术(10029)
- 经(9436)
- 州(9362)
- 基金
- 项目(47906)
- 科学(36780)
- 研究(35900)
- 基金(33088)
- 家(29673)
- 国家(29395)
- 科学基金(24014)
- 社会(21783)
- 社会科(20409)
- 社会科学(20405)
- 省(19292)
- 教育(16977)
- 基金项目(16612)
- 划(16473)
- 编号(15281)
- 自然(14684)
- 自然科(14346)
- 自然科学(14339)
- 自然科学基金(14057)
- 成果(13580)
- 资助(13506)
- 课题(11565)
- 重点(10989)
- 体(10296)
- 发(10232)
- 部(10215)
- 创(9557)
- 性(9230)
- 项目编号(9228)
- 年(9225)
共检索到119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慎霞 周国宝 张术环
初次分配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从结果公平的角度讲,初次分配公平的直接表现是劳动报酬占比高。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基本分配制度,尽管学界对于按劳分配的范围、其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存有争议,但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贯彻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初次分配公平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劳动收入的内部结构,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关键词:
按劳分配 主体地位 初次分配 公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尚勇
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实行了劳动力低成本政策,劳动分配率偏低。这既牺牲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悬殊”的现实;又导致低水平竞争和落后生产方式盛行。文章主张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贯彻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去,既要解决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利益受损的问题,又要从初次分配环节先行减少过大的收入差距,为再分配最后解决公平问题创造条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梅竹林 孟湘慧
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全面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是“八五”期间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三铁”同按劳分配是对立的,不破除“三铁”,就不能彻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明荣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允许高等学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培养人才和科研项目任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即所谓“创收”。而且,这部分“创收”从总的来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这一部分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是个新问题,有研究探讨的必要。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创收”。学校不同于企业,企业是经营性组织,靠自己通过商品生产或流通获取经营或服务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的一部分对职工进行工资、奖金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分配原则,对公有制企业更是这样。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按劳分配始终未能令人满意地得到贯彻。分析其原因,进而探索合理途径,使按劳分配作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分配原则或方式,得以有效地贯彻实行,是经济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倚奇
本文认为 ,在按劳分配原则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劳动时间、产出数量等衡量工作量的因素外 ,还应考虑劳动强度、智力疲劳、工作压力感、员工对报酬差距及竞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一些生理心理因素 ,以大大提高按劳动分配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
按劳分配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人的因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蔡思复
收入分配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按劳分配 ,也不能鼓吹按生产要素分配 ,而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辩证统一。因此 ,我们要遵循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使劳动者收入保持一定幅度的适度增长 ;在使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逐步提高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科学选择这种收入双增长模式 ,合理地使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是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 运作模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梅竹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报告对分配问题的阐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格局。首先,它肯定了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并在现阶段是分配的主体;其次,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婷
本文首先提出了正确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分配制度的具体含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分别讨论了学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的六种不同理解,对六种观点分别进行了辨析,认为这些观点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沈建国 沈佳坤 杨赐
文章分别对1984—2003年、2004—2013年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要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随着人均GDP增加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目标尚任重道远。建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推行员工股份制与净收入分成制等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实证分析 公平 效率 统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兰卫东 唐平
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有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按劳分配的二层次实现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项启源
发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人翁作用,是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好企业的根本保证.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其中认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按劳分配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论证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他们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既然生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亚斌
文章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产权演进的历史必然;对劳动产权的全面肯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进步性与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忽视劳动产权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只有明确界定劳动产权,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志
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社会扣除不统一,从而导致制度上的工酬不一致;二是直接的社会扣除,导致按流动形态的劳动分配。弥补上述两大缺陷,首先生明确"人人社会扣除相等,剩余全部属于自己"这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极量界限;其次要建立按劳分配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对集体和集体对个人的分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流述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及制度;第二部分指出按劳分配的两大缺陷;第三部分针对第一个缺陷,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数量界限;第四部分针对第二个缺陷,提出建立两个基本层次的按劳分配体制和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