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2)
- 2023(6860)
- 2022(5794)
- 2021(5195)
- 2020(4313)
- 2019(9507)
- 2018(9052)
- 2017(16843)
- 2016(9479)
- 2015(10279)
- 2014(9754)
- 2013(9687)
- 2012(8941)
- 2011(8126)
- 2010(8078)
- 2009(7088)
- 2008(7003)
- 2007(6070)
- 2006(5244)
- 2005(4605)
- 学科
- 济(33966)
- 经济(33919)
- 管理(26298)
- 业(25898)
- 企(20250)
- 企业(20250)
- 方法(16292)
- 数学(14592)
- 数学方法(14442)
- 财(10697)
- 学(10616)
- 农(10158)
- 中国(8967)
- 贸(8514)
- 贸易(8513)
- 易(8295)
- 业经(7525)
- 农业(7074)
- 务(6883)
- 财务(6871)
- 财务管理(6859)
- 制(6584)
- 企业财务(6539)
- 技术(5843)
- 环境(5793)
- 银(5565)
- 地方(5518)
- 银行(5511)
- 融(5321)
- 金融(5319)
- 机构
- 大学(137795)
- 学院(135625)
- 研究(52595)
- 济(52457)
- 经济(51523)
- 管理(47836)
- 理学(42341)
- 理学院(41723)
- 管理学(40765)
- 管理学院(40562)
- 农(39347)
- 科学(37984)
- 中国(37242)
- 农业(31854)
- 业大(30279)
- 所(29847)
- 京(29573)
- 研究所(27752)
- 中心(22711)
- 财(22146)
- 农业大学(21211)
- 江(20113)
- 院(18918)
- 省(18663)
- 财经(18047)
- 北京(18044)
- 室(17818)
- 科学院(17405)
- 业(17152)
- 经(16584)
- 基金
- 项目(101031)
- 科学(77428)
- 基金(74595)
- 家(70918)
- 国家(70351)
- 研究(60968)
- 科学基金(57692)
- 自然(42032)
- 自然科(41093)
- 自然科学(41066)
- 自然科学基金(40397)
- 基金项目(39834)
- 省(39314)
- 社会(39015)
- 社会科(36980)
- 社会科学(36968)
- 划(34719)
- 资助(30368)
- 教育(27215)
- 重点(23502)
- 计划(23456)
- 科技(21441)
- 部(21364)
- 创(21293)
- 发(21229)
- 编号(21039)
- 科研(20874)
- 创新(20048)
- 业(19966)
- 农(18176)
共检索到192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姗姗 韩之琪 谢学文 柴阿丽 石延霞 李宝聚
为探索干热处理后带菌种子贮藏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及病菌活力的影响,明确干热处理后种子贮藏的最佳条件。以3种自然带菌的黄瓜种子为材料,将不同干热处理后的带菌黄瓜种子在4℃中分别贮藏1,2,3,6,9个月,测定贮藏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平板保湿培养法和荧光双染技术测定种子上病原真菌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带菌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上病原菌的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70℃处理40,60min的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3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均保持在88%以上,贮藏6个月后,发芽率均下降至约80%,70℃处理90 min的黄瓜种子贮藏3个月后,3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均下降至75%以下;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勇进 冯双庆 赵玉梅
研究热处理抑制贮藏果蔬冷害的效果和机理 ,选用“新丹 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 ,采后分别用 4 2、37、33℃和对照 (2 0℃ )处理 2 4h ,然后 2℃低温下贮藏 ;测定了贮藏过程中冷害发生及与冷害相关细胞膜渗透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在 33~ 4 2℃温度范围内 ,热处理可减轻黄瓜低温贮藏冷害 ,延缓细胞膜渗透率的上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 ,提高膜脂过氧化保护酶POD、SOD、CAT的活性 ,可以保护膜的稳定性 ;在低温贮藏过程中 ,乙烯的释放量没有明显的峰值出现 ,且后期逐渐降低 ,但热处理能明显减少贮藏过程中乙烯的释放。在试验热处理温度中 37℃效果最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勇进 冯双庆 李丽萍 张绍铃 刘招龙
采用热处理的方法,研究了黄瓜在贮藏过程中冷害发生情况和多胺含量变化。通过贮前37℃处理24h和42℃处理12h可以显著延缓黄瓜2℃贮藏条件下冷害的发生,冷害较对照推迟2d发生,贮藏6d冷害发生率和冷害指数分别比对照减少38.2%和0.17、39.3%和0.13,均显著低于对照。热处理显著提高了黄瓜内源腐胺(Put)的含量,贮藏6~8dPut的含量是对照的2倍以上,而且高峰的出现时间与黄瓜冷害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也有显著提高,在贮藏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内源多胺水平。研究表明内源多胺水平的提高与黄瓜的耐冷性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关键词:
热处理 黄瓜 冷害 多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以勤 刘以东 陆家云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国泽 莎娜 云月英 李俊芳 王文龙 付文菊
为了研究冷害温度(2℃)下PLD和LOX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采后38,45和52℃30 min热水处理,测定2℃贮藏期间(15 d)黄瓜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PLD活性和LOX活性。结果表明:热水处理可以抑制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升高,减少低温贮藏期间丙二醛的积累,降低黄瓜低温贮藏过程中PLD及LOX的活性,且以45℃3、0 min热水处理效果最显著。
关键词:
热处理 黄瓜 PLD活性 LOX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春云 周会玲 张维 袁仲玉
【目的】研究热处理对红富士苹果虎皮病和贮藏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42℃的热空气处理果实24h,然后置于(0±0.5)℃下贮藏195d,以采收后直接入库的果实为对照,果实出库后置于20℃条件下15d(模拟货架期),定期测定各项指标,并观察虎皮病的发生情况。【结果】热处理能极显著降低虎皮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的积累,降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提高POD活性,抑制PPO活性,促进总酚物质的积累,降低果实失重率,维持果实硬度(P<0.01)。热处理对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P<0.01),使固酸比上升。【结论】热处理...
关键词:
红富士苹果 热处理 虎皮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明 张作刚 贺运春 高俊明 原宗英
本文利用吸水纸检验法对从西瓜枯萎病发病较重地采集的种子进行了保湿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供式种子携带多种病菌,其中枯萎病菌带菌率最高,其次是黑斑病菌、黑根霉菌;供试种子除表面带菌外,种壳和种仁内均可带菌,而且种壳带菌率明显高于种仁带菌率。药剂处理种子试验结果表明,80%越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6小时分别对枯萎病菌和链格孢菌的消毒效果最好。
关键词:
西瓜 种子带菌 药剂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丽 赵梁军 孙强 徐小薇
【目的】研究超干处理和贮藏温度对一串红种子生活力及生理变化的影响,为探寻一串红种子适宜的贮藏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干燥法超干处理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种子,将种子含水量由8.9%分别降至4.5%、3.4%、3.0%、2.7%和2.2%,在室温及5℃条件下贮藏13个月后,测定不同含水量超干种子经复水处理后的生活力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1)超干处理后一串红种子在室温条件下经过13个月的贮藏后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明显高于未超干处理的对照种子,发芽高峰时间比未超干种子早1~2 d,种子萌发整齐度优于对照,不同含水量的超干种子电导率低于对照,脱氢酶活性高于对照;(...
关键词:
一串红 种子生活力 超干 贮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峰 袁超 刘远平 宿志伟 李钰金 周德庆
以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对牡蛎体内微生物的消减作用,分析了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 H值的变化情况,对比了热加工和超高压处理对牡蛎滋味的影响。结果显示,经300 Mpa处理15 MiN、400 Mpa处理10、15 MiN和500 Mpa处理5、10和15 MiN后,牡蛎体内的菌落总数均有2个对数以上的减少,表明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消减牡蛎体内的微生物;牡蛎经300 Mpa处理15 MiN、400 Mpa处理10 MiN和500 Mpa处理5 MiN,在4℃冷藏条件下保存,货架期延长至15 d;超高压处理能有效抑制牡蛎在4℃贮...
关键词:
牡蛎 超高压处理 杀菌 生食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治强 黄翠平 李静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17,12,7℃)对黄瓜秧苗产后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2和17℃下贮藏的秧苗较其他贮运温度的秧苗质量好,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两项生理指标都下降较小,MDA上升幅度小。干质量最大,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平衡,定植后秧苗的心叶生长速度表现最快。但是贮藏6 d后12℃下的黄瓜秧苗品质优于17℃。
关键词:
黄瓜 穴盘苗 贮藏温度 秧苗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红梅 王薛修
钙处理对桃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肖红梅王薛修(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南京210095)EFFECTOFCALCIUMTREATMENTTOTHEPOSTHARVESTPHYSIOLOGYANDFRUITQUALITYINSTORAGEOFPEAC...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珊珊 侯文龙 宋卫堂
对慢滤系统中采用沸石、石英砂及活性炭3种过滤介质抑制黄瓜枯萎病原菌的效果进行吸附除菌研究。结果表明:3种介质对黄瓜枯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菌团被吸附的总量随时间的增加而达到吸附平衡的最大值,然后由于解吸作用吸附量又逐渐变小;同种介质不同粒径相比,均为大粒径的吸附效果好:粒径0.8~1.6mm的沸石抑菌率为80.3%,石英砂为87.9%,活性炭最高,可达93.6%;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大粒径活性炭最短,为12h,大粒径沸石为18h,大粒径石英砂为30h。对于依靠吸附来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沸石、石英砂及活性炭3种介质,大粒径活性炭为最佳,吸附量最大,用时最短。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菌 介质 吸附 抑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莉莉 陈阳 陈俊琴 佟贤 韩成玲
研究营养基质(稻草与土2:1)经4茬连作后与土培相比其微量元素、病原菌和产量的变化。以津优30为试材,采用营养基质和土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连作茬次营养基质的微量元素、病原菌以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连作茬数的增加,除有效铁离子含量增加外,铜、锌、镁、钙离子均不同程度地减少,且营养基质中锌离子含量低于对照,钙、镁、铁、铜离子含量均高于对照。尖孢镰刀菌数量随连作茬数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连作4茬营养基质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比对照少。与第1茬相比,连作4茬营养基质和对照中枯萎病的发病株率分别上升了5.18%和8.3%。连作4茬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营养基质和对照产量分别降低33.33%和3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娜 马雅军 代光辉 王喆之
为了应用分子特征确定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扩增、测定了上海地区黄瓜霜霉病菌和白粉病菌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依据rDNA-ITS序列特征分析了两种病原菌种类,以及与近缘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黄瓜霜霉病菌的rDNA-ITS1和rDNA-ITS2长度分别为141和406 bp,rDNA-ITS1 GC含量为41.13%,rDNA-ITS2 GC含量为46.80%(闵行区株和金山区株)或46.55%(浦东新区株),rDNA-ITS序列在种内保守性很高,种间差异性与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分子特征证实研究的黄瓜霜霉病病原菌为古巴拟霜霉菌;黄瓜白粉病菌的rDNA-ITS1...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黄瓜白粉病菌 核糖体DNA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显琦 丁瑞雪 毛晋春 王一然 洛雪 史海粟 李堂正 武俊瑞
巴氏杀菌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乳中固有的营养成分及风味,但残留的部分耐热菌和耐热酶,使其保质期缩短,从而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巴氏杀菌乳的运输与销售。已有研究表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巴氏杀菌乳的营养品质影响较大,但针对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巴氏杀菌乳品质变化的具体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巴氏杀菌乳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大型乳品企业当天生产的巴氏杀菌乳,将其分别贮藏在0,4,10,15,25,37℃的条件下,通过测定色差、酒精阳性乳、密度、电导率及乳密度等理化指标,结合脂肪、非脂乳固体(SNF)和蛋白质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综合评定贮藏温度对巴氏杀菌乳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巴氏杀菌乳的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含量和L*明亮值降低;a*,b*,乳密度和电导率值升高。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L*明亮值、脂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a*,b*,乳密度和电导率呈上升趋势;蛋白质、非脂乳固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当牛乳贮藏到第3天时各指标有显著变化,所以变化节点为3d。综上所述,0℃贮藏12d,4℃下贮藏9d,10℃下贮藏6d是巴氏杀菌乳其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显著变化的关键点,达到品质变化的临界点,不推荐在15,25,37℃下贮藏。
关键词:
巴氏杀菌乳 品质 理化性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