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44)
- 2023(10811)
- 2022(9041)
- 2021(8193)
- 2020(6688)
- 2019(15032)
- 2018(14486)
- 2017(26987)
- 2016(14716)
- 2015(16418)
- 2014(16753)
- 2013(16695)
- 2012(15696)
- 2011(13971)
- 2010(14844)
- 2009(14051)
- 2008(13710)
- 2007(12477)
- 2006(11387)
- 2005(10931)
- 学科
- 济(57798)
- 经济(57746)
- 业(44617)
- 管理(42675)
- 企(36596)
- 企业(36596)
- 融(27409)
- 金融(27408)
- 银(26341)
- 银行(26322)
- 中国(26234)
- 行(25311)
- 财(21060)
- 地方(20834)
- 制(19746)
- 农(17576)
- 方法(16181)
- 业经(15651)
- 务(15187)
- 财务(15146)
- 财务管理(15108)
- 企业财务(14259)
- 数学(13155)
- 数学方法(13009)
- 农业(12525)
- 体(12153)
- 中国金融(11297)
- 学(11152)
- 理论(10981)
- 贸(10880)
- 机构
- 学院(204367)
- 大学(198743)
- 济(81380)
- 经济(79051)
- 研究(71711)
- 管理(70880)
- 中国(64274)
- 理学(57624)
- 理学院(56941)
- 管理学(55955)
- 管理学院(55583)
- 财(46747)
- 京(44017)
- 科学(40734)
- 所(36976)
- 江(35951)
- 中心(35270)
- 财经(33825)
- 农(32941)
- 研究所(31891)
- 经(30101)
- 州(29813)
- 北京(29124)
- 范(27447)
- 师范(27137)
- 院(26216)
- 省(26188)
- 银(26051)
- 业大(25943)
- 银行(25075)
- 基金
- 项目(117799)
- 研究(92335)
- 科学(90430)
- 基金(79723)
- 家(67755)
- 国家(67016)
- 科学基金(57067)
- 社会(55663)
- 社会科(52785)
- 社会科学(52777)
- 省(49509)
- 教育(42754)
- 基金项目(41033)
- 编号(40304)
- 划(39774)
- 自然(34181)
- 成果(34138)
- 资助(33330)
- 自然科(33274)
- 自然科学(33269)
- 自然科学基金(32674)
- 发(31345)
- 课题(29759)
- 重点(27156)
- 发展(25631)
- 性(25178)
- 展(25150)
- 创(25009)
- 部(24605)
- 年(24531)
共检索到355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石
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于2017年3月正式修订发布,并重点对金融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以下简称为"CAS 22"。然而,对于金融资产在购买或源生已发生信用减值的情形,CAS22仍缺少详细的操作示例和必要的理论解释,进而导致相关会计处理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购买或源生已发生信用减值情形为研究重点,结合实例分析该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并尝试从准则完善、会计人员培训和会计处理规范三个方面思考相关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华
通过模拟案例来阐释《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年修订)中关于购买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会计规则。经信用调整的实际利率本质上是根据记账主体对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的估计(而不是根据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这种算法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实际利率,其主观性较大,给企业操纵利润数据提供了便利。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蔡旺清 陆金海 甘智文
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后续期间的利息收入到底该如何处理。目前,实务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它们的差别点主要体现在期初摊余成本的计算是否应考虑扣除减值准备。本文通过实例详细对比分析后指出,此两种方法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探讨出逻辑性更严密和谨慎性更强的第三种方法,以期为实务界提供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缑晓剑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单独规范,这说明金融资产在现代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对现代会计准则使用条件下,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转回,以及金融资产减值在应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实例论证,重点论述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蔡嘉 廖颖
《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指出在资产负债表日,当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本文从减值准备计提的相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湛忠灿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规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时会计处理不太好理解,若将其分解为两笔简单会计分录,则分解后的会计分录含义更加清晰,而且该会计处理的思维模式可以推广至存在"估计"和"证实"关系的很多相似经济业务中运用。
关键词: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减值 简捷办法 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慧敏 陈昌明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处理存在的问题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本身不足以说明发生了减值,但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分析判断可供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姗姗
2014年7月,IASB发布了IFRS9,推出了金融工具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概率加权的计算方法,大幅度提前了减值损失的确认时点。但该模型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原则相悖,动摇了会计的边界,在提升操作成本的同时,还加大了管理层的利润和资本操纵空间。本文在对比两种减值模型账务处理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一般行业和金融行业应采取不同的准则趋同策略:一般行业应尽量简化账务处理;而金融行业则需执行完整的预期损失模型,但将其置于单独的监管用财务报表之上会更为合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邓亦文 周松涛
本文探究了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在发生减值情况下,以后各期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减值准备抵消分录的编制问题,旨在帮助广大财会人员正确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徐扬
按照投资种类的不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分为可供出售股票投资和可供出售债券投资两类。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单独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对其减值进行专门核算。
[期刊] 会计之友(中旬刊)
[作者]
孙红梅 胡安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颁布的38项准则中,涉及金融资产的分类及相关处理的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三项。本文依据这三项准则,从各类金融资产的纳入条件和被归类资产的特点出发,解决金融资产的正确分类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差异进行了归纳,力求达到为企业正确计量、核算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提供依据的目的。
关键词:
金融资产 分类 计量 会计处理差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闫翠苹
本文在分析"营改增"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反映增值税纳税影响的会计处理方法,即确认持有期间或有纳税以及不确认持有期间或有纳税、出售时综合确认两种。通过对不同金融资产在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具体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后者更合适的结论,不仅实现了与"营改增"前会计处理的有效衔接,而且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关键词:
营改增 金融资产 纳税影响 或有纳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闫翠苹
本文在分析"营改增"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反映增值税纳税影响的会计处理方法,即确认持有期间或有纳税以及不确认持有期间或有纳税、出售时综合确认两种。通过对不同金融资产在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具体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后者更合适的结论,不仅实现了与"营改增"前会计处理的有效衔接,而且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关键词:
营改增 金融资产 纳税影响 或有纳税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朱琳
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初被定位为专门为收购和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而设立的过渡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公司的存续期限不超过十年。1999年,华融、长城、信达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设立,到今天,已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尽管资产管理公司对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任艳丽
一、引言商誉问题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杜兴强,2011)。迄今为止,商誉的定义存在多个典型观点,导致商誉的后续计量也颇有争议。商誉如何进行后续确认,长期以来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典型观点:直接冲销法、系统摊销法、永久保留法和定期计提减值准备(杜兴强,2011)。许家林(2006)也提出了"商誉的减值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和什么方式计提?标准如何?如何计量?企业合并确认后因意外事件的突然减值如何摊销处理为宜?"等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研究问题。学者们对商誉后续计量的思考反映了商誉减值理论研究的复杂性。事实上,在商誉后续计量的会计实践中,由于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