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0)
2023(13705)
2022(11371)
2021(10655)
2020(8649)
2019(19900)
2018(19632)
2017(35619)
2016(19181)
2015(21979)
2014(21640)
2013(21453)
2012(20480)
2011(18848)
2010(18709)
2009(17606)
2008(17137)
2007(14956)
2006(13525)
2005(12754)
作者
(54038)
(45721)
(45299)
(43285)
(29293)
(21809)
(20628)
(17628)
(17426)
(16186)
(15871)
(15300)
(14839)
(14743)
(14381)
(14150)
(13359)
(13227)
(13047)
(13034)
(11656)
(11020)
(10903)
(10589)
(10332)
(10226)
(9932)
(9869)
(9148)
(9128)
学科
(96044)
经济(95918)
管理(53133)
(47299)
(35210)
企业(35210)
方法(31543)
数学(27892)
数学方法(27676)
中国(27672)
(25309)
地方(23096)
(21016)
(20148)
业经(19453)
农业(17464)
(17282)
(16497)
贸易(16482)
(15995)
(14758)
金融(14754)
(14612)
环境(14535)
(14508)
银行(14497)
地方经济(14111)
(14047)
(12579)
(11953)
机构
大学(277294)
学院(274708)
(128037)
经济(125610)
研究(105153)
管理(98335)
理学(83010)
中国(82065)
理学院(81937)
管理学(80781)
管理学院(80231)
(60057)
(59563)
科学(58400)
(52372)
中心(47583)
研究所(46969)
财经(45877)
(42163)
(41959)
经济学(41732)
(41666)
北京(38949)
(37914)
(37805)
师范(37501)
经济学院(37209)
业大(35161)
财经大学(33817)
(32850)
基金
项目(177085)
科学(139991)
研究(134435)
基金(129484)
(112358)
国家(111387)
科学基金(94464)
社会(88920)
社会科(84180)
社会科学(84165)
基金项目(67404)
(66140)
教育(61564)
(56321)
自然(56306)
自然科(54898)
自然科学(54884)
自然科学基金(53921)
编号(52887)
资助(52313)
成果(45095)
(41121)
重点(40735)
(39874)
国家社会(38519)
课题(38334)
(37409)
(36349)
教育部(35821)
中国(35076)
期刊
(152064)
经济(152064)
研究(93252)
中国(63836)
(46665)
(39640)
学报(39167)
管理(39017)
科学(38463)
教育(32031)
大学(30930)
(28934)
金融(28934)
学学(28625)
农业(26881)
经济研究(24912)
技术(24847)
财经(24404)
(21255)
业经(20578)
问题(20176)
(17990)
世界(16967)
国际(16521)
(15167)
技术经济(14008)
资源(12665)
图书(12452)
经济问题(12375)
现代(12262)
共检索到445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伍抱一  伍山林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初心为指引,经历了为共同富裕奠定政治基础、艰难探索共同富裕、快速提升富裕程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四个在时间上继起的重要阶段;相应地,我国贫富状态经历不富不公、不富较公、变富求公三个阶段后,最近十年进入了追求既富又公也即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历史长期演变考察显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贯穿如下逻辑:在为人民谋幸福过程中,我国贫富状态演进与经济制度变迁具有内生动态关系:贫富状态对制度变迁提出新要求,制度变迁形成贫富状态新样态。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与以前一样进行体系性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方明  贾卓强  
分配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百年征程,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完善分配思想,优化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分配思想指导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反映分配思想。本文基于历史时序视角,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分配思想和分配制度上的演变。在分配思想上,经历了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共享发展、公平正义。在分配制度上,从革命时期的战时供给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单一按劳分配制,并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共担"革命使命、"共建"社会经济、"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分配问题的实践总结,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建党初心和奋斗目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隋筱童  张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确立,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的。民主革命时期全力保障革命根据地建设与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解放思想,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建设高水平开放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新概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基本经济制度由单一所有制制度向基本经济制度体系转变的重大理论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定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表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才能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到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探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历史征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矛盾变化灵活运用经济政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经曲折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正图  张申  陈祥勤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从理论传播开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战时经济体制的创建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和运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完善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百年变迁。这一百年变迁,之所以能够形成既定的历史逻辑,是因为始终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破解基本矛盾与基本任务、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客观演进过程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这一百年变迁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百年变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自力  顾惠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切实发挥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开辟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邹璠  周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实现减贫与发展的奋斗史。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思想进行理论剖析与经验总结,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的演进脉络与逻辑,并基于近现代数据的历史对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就。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思想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探索阶段(1921-1949年)、以制度为保障和以救济为手段的思想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思想发展阶段(1978-1986年)、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思想完善阶段(1986-2012年)、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思想创新阶段(2012年以后);(2)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演进、从共享式增长到特惠式扶贫的战略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方联动的主体演进、从关注物质兜底到多维赋能的目标演进;(3)历史数据比对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效斐然,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呈现质的飞跃。现阶段,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我国应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重视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促公平、谋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芦敏敏  
美好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提出并擘画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接续奋斗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制度建设为导向,不断探索实现人类美好社会愿景的宏伟史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等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制度的成功实践,进一步确证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与发展了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为全球治理与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增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凝聚型扶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恢复生产保障生存救济式扶贫",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已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党100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推动反贫困制度体系创新,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改变了世界贫困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要不断贯彻"三新"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增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凝聚型扶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恢复生产保障生存救济式扶贫",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已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党100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推动反贫困制度体系创新,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改变了世界贫困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要不断贯彻"三新"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灿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代表,为全球贫困问题的治理和减贫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一是减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减贫道路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三是减贫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四是减贫政策坚持财政主导,五是减贫对象坚持瞄准农村、农民,六是减贫实践坚持全面性与精准性,七是减贫过渡期坚持战略有效衔接,八是减贫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笑宇  任宗哲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思想作为对财政实践的思考和认识,是指导财政实现国家治理和构筑财政制度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梳理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变迁的演进历程,可以将其分为选择与初创、探索与分化、调整与重构、加强与改进等四个阶段。从制度延续的路径依赖来看,党的财政思想表现出坚定捍卫民生立场、维护财政发展与收支平衡、发挥集中财政力量办大事和激发财政活力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来看,"国家分配论""社会公共需要论""公共财政论"和"国家治理论"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财政思想的变迁历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枫  陈瑞旭  裴文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主要包括:农民土地所有制理论、集体土地所有制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及农地"三权分置"理论。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百年演进史的梳理,可以发现调整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逻辑主线,党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始终围绕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新发展阶段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和实践原则。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陈国涛  杨虎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党的百年成就和经验涉及诸多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