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4)
2023(1700)
2022(1448)
2021(1530)
2020(1276)
2019(3029)
2018(2742)
2017(5085)
2016(2602)
2015(2663)
2014(2561)
2013(2363)
2012(2245)
2011(1916)
2010(2048)
2009(1934)
2008(2116)
2007(1943)
2006(1798)
2005(1776)
作者
(6513)
(5567)
(5338)
(5337)
(3507)
(2525)
(2479)
(2074)
(2069)
(2003)
(1875)
(1823)
(1796)
(1741)
(1703)
(1673)
(1566)
(1561)
(1561)
(1467)
(1297)
(1285)
(1285)
(1271)
(1263)
(1261)
(1237)
(1171)
(1028)
(1025)
学科
(9936)
(9499)
经济(9479)
管理(8123)
(6197)
(5555)
企业(5555)
农业(5383)
收入(4782)
(4125)
分配(4062)
方法(3440)
数学(2963)
数学方法(2935)
中国(2933)
(2728)
银行(2728)
(2622)
财务(2621)
财务管理(2615)
(2561)
金融(2561)
企业财务(2560)
(2529)
(2352)
教育(2128)
(2038)
业经(1907)
(1500)
理论(1482)
机构
学院(34898)
大学(34609)
(14877)
经济(14564)
管理(12306)
研究(11686)
理学(10338)
中国(10209)
理学院(10140)
管理学(9858)
管理学院(9794)
(8376)
(7095)
财经(6303)
科学(6239)
中心(5772)
(5719)
(5557)
(5425)
师范(5401)
(5110)
经济学(5087)
(4928)
研究所(4867)
财经大学(4701)
北京(4652)
经济学院(4608)
(4413)
师范大学(4287)
(4125)
基金
项目(21718)
科学(17532)
研究(17460)
基金(16194)
(13674)
国家(13476)
社会(11796)
科学基金(11689)
社会科(11049)
社会科学(11046)
教育(8340)
基金项目(8272)
(8051)
编号(7322)
(6768)
自然(6700)
资助(6482)
自然科(6464)
自然科学(6464)
成果(6457)
自然科学基金(6365)
(5209)
课题(5144)
国家社会(5057)
(4993)
重点(4987)
人文(4614)
教育部(4579)
(4573)
(4458)
期刊
(17685)
经济(17685)
研究(11870)
中国(7916)
(7430)
(5867)
金融(5867)
教育(5782)
(5273)
科学(4827)
管理(4787)
学报(4718)
大学(4042)
学学(3859)
财经(3431)
农业(3170)
经济研究(3048)
(2934)
业经(2701)
技术(2350)
问题(2306)
(2275)
财会(2014)
社会(1730)
农村(1646)
(1646)
职业(1621)
会计(1605)
现代(1568)
社会科(1540)
共检索到55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初升  高考  刘亚飞  
主流经济学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物质层面的贫困,忽略了物质贫困状态下形成的心理贫困,遗漏了心理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这一重要机制。文章将贫困主体的悲观心理引入贫困研究中,分析悲观心理对贫困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及与收入(资产)反馈机制,以揭示贫困发生机理、发生条件以及脱贫的对策。文章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贫困陷阱的资产门槛不是一个刚性的界限,而是一个弹性的区间,其可变范围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悲观心理状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名勇  吴昭洋  龚丽娟  
长久以来,贫困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是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之一。传统视角下,行为经济学家将"流动性约束"和"背景风险"作为贫困影响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机制,但该理论机制由于难逃理性人假设的范式与思维禁锢,当面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所开展的基于个体情感状态和压力等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时,传统理论机制的解释力大打折扣。近年来,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相关研究基础,部分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利用经验或实验证据进行检验的贫困心理陷阱假设,即贫困可能诱发某些特定的心理结果,可称为贫困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能够影响经济行为,使得穷人陷入贫困心理陷阱而难以摆脱贫困。本文从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的形成过程、贫困对压力和情感状态的影响以及负面情绪和压力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贫困心理陷阱理论展开综述。既有研究表明:贫困能够导致压力和负面情感状态,这些贫困心理结果可限制个体注意力并强化具有牺牲目标导向的惯性行为,进而导致穷人做出短视和风险厌恶的经济决策。贫困心理陷阱理论旨在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出发,为如何优化或干预贫困人群的经济决策行为提供务实且富含洞察力的事实依据。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虽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但该分析框架的引入可为贫困治理质量的有效改善提供崭新的微观视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力  孙杰  
文章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1986年至2009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农户资产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连片特困区不存在多均衡状态贫困陷阱;(2)就连片特困区农户而言,极端天气(或降雨)增加导致其减少各类资产投资,而气温上升则促使其增加生产及固定型资产投资,但对消费型资产投资不产生影响;(3)与"片区外"农户相比,连片特困区农户应对风险能力较弱,资产动态敏感性更高,且"片区内"农户村与村之间的贫困差异程度较大。研究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连片特困区保险、信贷支持力度,且需在其教育、培训方面加大投入,提高连片特困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文章基于2008~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面板数据,通过估计动态资产积累路径检验农村家庭是否存在贫困陷阱。结果显示,通过资产积累脱离贫困的家庭比例高于因资产减少而滑入贫困的家庭比例;农村家庭资产积累曲线呈现凹性,资产收敛于一个稳态均衡点,说明中国农村家庭资产并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贫困陷阱;家庭特征、地理资本等变量对家庭资产变动有显著影响;当负向冲击来临时,社区工作机会及社会资本吸收了一些负向冲击效应,可及性金融市场减缓资产积累下降速度的作用尤为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伯光  杨中华  
所谓"贫困陷阱",一般是指这样的状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拿不出好的思路、措施摆脱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面跳出来并非易事。 "贫困陷阱"为什么能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之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厥不振而荒度人生。因此,穷这个东西可不是个好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竹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出现了贫困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农民工贫困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农民工在经济方面相对贫困,能力贫困是其致贫的内因,而权利贫困则是诱发贫困的外因。究其根本,农民工的贫困源自资本匮乏,经济资本是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基础,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了农民工的贫困。阶层固化使得农民工在代内以及代际间很难实现垂直流动。阶层固化与资本匮乏二者循环累积,形成了农民工贫困的再生产。研究得出:要增加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构建公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新伟  
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虽然从1986年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反贫困计划,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下降极为缓慢。面对政府日益增大的扶贫投资与下降缓慢的贫困人口数量两者并存的现状,不能不重新反思我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叶初升  刘业飞  高考  
近年来,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在吸收早期贫困陷阱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经济学新的理论与方法,将贫困陷阱问题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次、从抽象的理论阐释推进到精细的实证分析,并在此过程中拓展了贫困陷阱问题的研究范围。本文以述论结合的方式梳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史的视野中审视贫困陷阱理论、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俊文  
本文对近 2 0年来国际社会对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研究作了一个综述。总结了不同经济学派对贫困问题的观点 ,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反贫困战略。对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方迎风  童光荣  邹薇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公共资本与私人能力投资相互作用下的区域性贫困聚集现象。分析得出,公共资本影响个体的能力投资决策,它为私人能力投资提供了一个门限,只有超过该门限值,个体才会选择进行能力投资。同时,不同类型公共资本的投资决定了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小,如果公共资本为能力互补型的,则增加该公共资本投资会促进私人投资,当公共资本超过某个门限,则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地区走出贫困陷阱;如果公共资本为生产型的,则增加公共资本投资会挤出私人能力投资,使得个体的收入动态路径变得不确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晶  涂巍  邹恒甫  
本文从OLG随机增长模型出发,使用中国城市数据估计参数化的产出运动方程,对人均实际产出分布的动态过程进行模拟预测。研究发现,尽管产出运动方程并非严格凹,但稳态均衡唯一,经济增长未出现"贫困陷阱"。长期来看,地区经济最终趋于单峰收敛,采用离差指数衡量经济发展平衡程度的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将有所下降。外生扰动(如技术进步、政策扶持)的持续性越强,经济增长收敛越快。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建村  
本文结合"贫困陷阱"的形成和突破理论,对青岛市绿泽画院带领大泥沟头村成功突破"贫困陷阱"、一体化发展的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企业行为完全可以有效成为落后地区突破"贫困陷阱"的强刺激因素,而政府和金融的介入则为"贫困陷阱"突破提供了后续动力。建议建立更为广泛的对接机制,降低企业行为与落后地区相互搜寻的成本,提高结合效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习明明  郭熙保  
关于贫困陷阱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贫困陷阱类型更加丰富。与早期的物质资本匮乏导致贫困陷阱的理论不同,贫困陷阱的形成因素被扩展到自然资源、教育文化、政治制度、犯罪腐败、地理环境、疾病灾害等。其次,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更加多样。与早期单一的"资本形成不足"机制不同,当代贫困陷阱理论致力于从微观角度建立贫困陷阱形成的各种机制,例如门槛效应、邻里效应和制度失灵等。再次,更加注重实证检验分析,经济学家们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贫困陷阱做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指导性和说服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力  郑旭媛  
文章基于1989-2009年CHNS数据库中的农户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户资产动态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最贫困户"、"中等富裕户"与"最富裕户"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并不存在基于多点均衡的贫困陷阱,而是多数农户都趋同于一个单一的长期福利均衡点。中国农户的资产增长趋势符合俱乐部效应中的"绝对β-收敛"(而非"条件β-收敛"),人均资产水平在不同群体之间呈现均等化趋势。(2)农户投资对气温上升和旱灾增加的反应并不敏感,而对降雨减少却反应明显。当降雨减少时,"最贫困户"采取风险规避行为,其倾向于变卖消费型资产以平滑生产型与固定型资产;"中等富裕户"采取风险应对行为,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云  苑军军  
扶贫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诸多限制性因素导致其自身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存在对起始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交织的最低需要,即投入的"关键性门槛"。从长期来看,提高人力资本是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无法实现人力资本短期飞跃的现实情况下,则需要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外来物质资产的介入。西南M县H村展开的扶贫实践表明,用外来物质资产暂时替代人力资本,通过人工干预扶贫措施来实现村庄产业扶贫的成效显著,结果显示,H村的产业扶贫不仅带来了主营产业收入,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外溢收入,H村采用干预扶贫措施农户的收入显著高于未采用干预扶贫措施的农户。研究表明外部援助对于深度性贫困群体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意识到摆脱深度贫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输血"资源到"造血"功能的转化,需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