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2)
2023(13311)
2022(10880)
2021(10398)
2020(8258)
2019(19010)
2018(18493)
2017(33837)
2016(18125)
2015(20259)
2014(19703)
2013(19548)
2012(17985)
2011(16226)
2010(16168)
2009(15225)
2008(15105)
2007(13338)
2006(11933)
2005(10805)
作者
(48119)
(41055)
(40362)
(38696)
(25578)
(19410)
(18183)
(15803)
(15522)
(14314)
(13969)
(13549)
(12845)
(12836)
(12670)
(12427)
(11861)
(11789)
(11635)
(11571)
(10313)
(9808)
(9744)
(9397)
(9252)
(9122)
(8973)
(8955)
(8122)
(8118)
学科
(75686)
经济(75565)
(58522)
(51872)
管理(49817)
(35157)
企业(35157)
农业(34961)
方法(25848)
中国(24928)
业经(23419)
数学(22768)
数学方法(22590)
(20729)
(20705)
(15609)
贸易(15597)
(15375)
(15011)
(13783)
银行(13777)
(13775)
地方(13617)
(13282)
(12587)
金融(12585)
农业经济(12582)
环境(11758)
(11745)
体制(11349)
机构
学院(255284)
大学(252019)
(117582)
经济(115539)
管理(96902)
研究(89987)
理学(83294)
理学院(82458)
管理学(81501)
管理学院(81024)
中国(72976)
(54825)
(54546)
(52117)
科学(48307)
(43048)
财经(42208)
中心(42172)
农业(41266)
(38632)
研究所(38424)
业大(38220)
(38064)
经济学(37074)
经济学院(33394)
(33217)
师范(32985)
北京(32780)
(31503)
财经大学(31092)
基金
项目(168678)
科学(135313)
研究(132590)
基金(125012)
(107459)
国家(106429)
科学基金(91782)
社会(88783)
社会科(83843)
社会科学(83829)
基金项目(65514)
(63685)
教育(59950)
编号(53910)
自然(53659)
(52952)
自然科(52405)
自然科学(52393)
自然科学基金(51495)
资助(48616)
成果(44591)
(40178)
(39594)
国家社会(38539)
重点(37941)
(37598)
课题(37085)
(35950)
教育部(35142)
(35055)
期刊
(136665)
经济(136665)
研究(80683)
(60494)
中国(59072)
(41565)
农业(41197)
科学(34981)
学报(34620)
管理(33545)
(29343)
金融(29343)
大学(29013)
教育(28713)
学学(27408)
业经(26790)
技术(21471)
财经(21338)
经济研究(20223)
(19520)
问题(19250)
(18441)
世界(16619)
农村(15436)
(15436)
农业经济(15290)
(14511)
(14064)
经济问题(13193)
国际(12487)
共检索到395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武  杜辉  
提高扶贫瞄准效率是减贫成功的必要条件,采取适应贫困实际情况的瞄准机制和瞄准方法是提高扶贫瞄准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实践遵循了一条合乎农村贫困变化特征、反映农村减贫规律的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路径。农村减贫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农村贫困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有效率的贫困瞄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扶贫模式和调整扶贫政策。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经历了农村整体瞄准——贫困县级瞄准——贫困村级瞄准——贫困户建档立卡瞄准的历史进程,契合的正是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不断创新、措施不断精准、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反贫困难度不断增加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必须根据新时期贫困新特征,强化瞄准精准性、措施精准性;必须前瞻性预测2020年后农村新贫困问题,不断创新适应未来农村贫困新特征的贫困瞄准机制和扶贫模式,未雨绸缪,从容应对未来新阶段的贫困新挑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佩霞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本文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三贵  Albert Park  Shubham Chaudhuri  Gaurav Datt  
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和世界银行的专项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分析贫困村确定的准确性、决定因素以及贫困人口的覆盖率来评价中国农村扶贫计划中村级瞄准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越是低收入组的村被确定为贫困村的可能性越大,但贫困村覆盖不完全和非贫困村被定为贫困村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总体而言,以收入为标准和在精确瞄准状态下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村的村中有48%的村没有被瞄准。确定贫困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偏远程度等,这与中央政府确定贫困村的原则和推荐方案是一致的。2001年,有59%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贫困村内,但这一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51%。与其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龙  李萌  汪三贵  
建档立卡是我国新时期的贫困瞄准政策。研究发现,建档立卡政策同时包含着福利测量和农户参与两种视角的贫困瞄准方法。建档立卡政策以福利测量方法为表达,但却以农户参与方法为实践。利用三组微观农户数据,发现两种视角下贫困划分的不一致程度在37%到50%之间。贫困瞄准政策表达与实践背离的原因在于,福利测量方法和农户参与方法在收入和支出的认知上存在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冬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已经成为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突出特色 ,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反贫困行动瞄准的直接对象不是贫困人口 ,而是贫困地区 ,即贫困县。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结束的最后关头 ,中国的贫困状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对目前以县为单位的扶贫瞄准目标进行调整 ,以期提高下一阶段扶贫的目标瞄准率 ,加大扶贫资金对真正穷人的投入力度 ,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进一步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鲜祖德  王萍萍  吴伟  
贫困标准是贫困测量的重要基础,准确测量和反映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首先需要对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方法及其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为此,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的测算与调整方法,采用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以及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与我国扶贫历史实践中采用过的另外两个贫困标准和世界银行提出的国际贫困标准的差异。然后简要介绍了农村贫困监测体系,并对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衡量的减贫成果和多维贫困缓解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是与"两不愁、三保障"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稳定温饱要求的标准。第二,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成就显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人。第三,近年来,我国农村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扶贫成效非常显著。全国和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全国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最后,在扶贫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单一标准与多维标准、贫困监测抽样调查数据与建档立卡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加以妥善处理。本文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住户调查和国家农村贫困监测调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渊  
西部偏远山区是中国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资源禀赋差,贫困现象最为集中的地区。集中连片贫困现象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知识贫困现象严重等多种问题叠加,造成了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问题具有强烈的区域特殊性。但是,在该地区的贫困对象瞄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瞄准"错靶、"瞄准"偏差和"瞄准"脱靶现象持续存在,客观上造成了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客观剖析了贫困对象瞄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探索构建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机制设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增文  
本文利用《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数据分阶段对农村反贫困绩效的推动因素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978-1985年,农村贫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土地政策的内生性改革;1986-1993年,农村贫困率仍在迅速下降,经济增长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边际收益在下降。尽管在1994-2000年,农村地区实施了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反贫困模式,但贫困率下降幅度不大,从贡献率来看,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被分配因素的不合理带来的负向效应部分抵消。2001-2014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增文  
本文利用《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数据分阶段对农村反贫困绩效的推动因素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978-1985年,农村贫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土地政策的内生性改革;1986-1993年,农村贫困率仍在迅速下降,经济增长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边际收益在下降。尽管在1994-2000年,农村地区实施了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反贫困模式,但贫困率下降幅度不大,从贡献率来看,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被分配因素的不合理带来的负向效应部分抵消。2001-2014年,农村贫困率有小幅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因素对贫困的降低程度在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扶贫瞄准机制所发挥的收入分配效应不高,导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要素的复合贡献率在下降。纵观农村三十多年的反贫困战略和路径,本文发现,经济增长因素是主导,随着贫困率和贫困缺口率的反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因素缓解贫困的贡献率将会上升。政府应从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的尺度上来优化农村反贫困的策略和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玉娇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反贫困成就,其原因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为揭开中国反贫困成就本质,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线等,通过将反贫困置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脉络中,挖掘背后的政治、体制和路线优势,阐明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展反贫困实践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展现破解贫困这一世界千年难题的中国道路优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温雪  钟金萍  潘明清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本文使用CHNS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收入、健康、教育、饮用水、燃料和环境卫生六个维度对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仅考虑单一的收入维度贫困和多维贫困时识别贫困户差别,研究发现:多维贫困视角下,仅考虑收入维度的贫困户识别方法有效覆盖率仅为12.09%,瞄准效率较低;属于多维贫困户而非收入贫困户的漏出率达到87.91%,属于收入贫困户而非多维贫困户的误评率达到43.03%,因此,从单一收入维度向多维贫困识别方式转变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就贫困户本身而言,其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对贫困人口的漏出具有负向影响,而对贫困人口的误评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鹏  余小方  程飞  
在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共存;(2)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共存;(3)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纠正反贫困工作中的偏差,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