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0)
- 2023(6237)
- 2022(4512)
- 2021(4135)
- 2020(3049)
- 2019(6615)
- 2018(6263)
- 2017(11585)
- 2016(6502)
- 2015(6967)
- 2014(7139)
- 2013(6248)
- 2012(5297)
- 2011(4612)
- 2010(4653)
- 2009(4335)
- 2008(4390)
- 2007(4035)
- 2006(3828)
- 2005(3704)
- 学科
- 济(24894)
- 经济(24852)
- 业(20783)
- 管理(17162)
- 农(14239)
- 企(13660)
- 企业(13660)
- 中国(10978)
- 农业(10511)
- 业经(9034)
- 财(6633)
- 制(6529)
- 方法(6303)
- 地方(6055)
- 发(5999)
- 体(5861)
- 发展(5389)
- 展(5288)
- 收入(5263)
- 理论(4840)
- 数学(4703)
- 学(4674)
- 产业(4658)
- 数学方法(4636)
- 教育(4617)
- 体制(4360)
- 分配(4289)
- 银(4123)
- 信息(4120)
- 银行(4113)
- 机构
- 学院(89246)
- 大学(88010)
- 济(34397)
- 经济(33616)
- 研究(31621)
- 管理(30746)
- 理学(26173)
- 理学院(25881)
- 管理学(25346)
- 管理学院(25183)
- 中国(23167)
- 京(18364)
- 科学(18180)
- 财(16908)
- 农(15429)
- 所(15046)
- 中心(14164)
- 江(13946)
- 范(13834)
- 师范(13725)
- 研究所(13596)
- 财经(13143)
- 业大(12151)
- 经(11953)
- 院(11688)
- 农业(11655)
- 北京(11387)
- 州(11383)
- 经济学(11048)
- 师范大学(10996)
- 基金
- 项目(59487)
- 科学(47416)
- 研究(47162)
- 基金(42446)
- 家(36763)
- 国家(36369)
- 社会(31473)
- 科学基金(31060)
- 社会科(29595)
- 社会科学(29587)
- 省(23510)
- 教育(22068)
- 基金项目(21461)
- 编号(20102)
- 划(19475)
- 成果(17216)
- 自然(16952)
- 自然科(16541)
- 自然科学(16539)
- 自然科学基金(16250)
- 资助(15101)
- 课题(14485)
- 重点(14063)
- 国家社会(13792)
- 发(13773)
- 制(12751)
- 部(12742)
- 性(12514)
- 年(12432)
- 创(12046)
共检索到137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匡远配 肖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厘清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创新运作模式和优化贫困治理体系,是推动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减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解决多维相对贫困的新问题和破解可持续扶贫的新挑战。本文从顶层逻辑、元逻辑、方向逻辑、目标逻辑和政治逻辑五个方面分析了贫困治理质态转轨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治理的系统化思维建立存在态、知识态和行为态的三维框架,提出"质态多元性的考量是贫困研究范式革命"的命题,把握贫困治理的规定性内涵。由此,基于贫困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背景和阶段性目标,提出五个支点和四个治理的贫困治理现代化路径。
关键词:
贫困治理现代化 治理能力 质态转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关键词:
贫困治理 多元逻辑 精准扶贫 逻辑弥合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罗生全 随国栋
教材建设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知识选择活动,这种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合主体性的知识选择通过特定的主体来完成。政府作为教材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承载主体,是实现教材建设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内在统一的重要保障。从治理的内在逻辑看,政府参与教材建设现代化治理,遵循着以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辩证统一为遵循的价值导向逻辑,以构建系统完备的政府职能体系为载体的结构变革逻辑,以政府行权履职过程精细化调适为主轴的技术优化逻辑。未来,教材建设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匡正治理主体的价值行为,推进政府职能运转的独立体系建设,以及兼顾话语权力的宏观支配与微观调适的场域适切。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元喜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现代化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现代化模式垄断发展话语的格局,为经济发展贡献新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生态底色为导向,绘就出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化新道路,其提出并非形而上的产物,而是反思“发展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果,是以生命共同体、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基本向度,孕育着生活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公益与私利同频共振的生态蕴涵。从实践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自然生成并有效运作,而是需要不断完善治理理念、制度体系、主体结构和治理方式,从而站在现代化与生态化协同共进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繁荣。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需"不平衡等问题。其目标转向主要体现在战略导向由"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定位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提能",扶贫对象由"宏观普惠"转向"微观精准"。职业教育在实践上,一是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二是要制度赋能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环境;三是要精准对接相对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多元主体"共融共建,构建职教扶贫"共同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伟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于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以全面发展为特征,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因此,以财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学理上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逻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财政秉承人民性、普惠性与发展性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实践进路上,中国财政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胡江峰 范卫国 周志波
本文基于财政社会学视角,从价值理性、组织体系、制度规则和技术理性四个维度阐释税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税收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价值、组织、制度和技术“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价值理性是税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所在,也为税收治理实践设定价值取向;组织体系是税收治理实践赖以依存的载体平台,形成税收治理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制度规则为税收治理实践设置基本的规则与程序,并形成税收治理公共秩序;而技术理性则是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因素,不仅为税收治理实践提供工具手段,还为组织完善、制度演化和价值实现提供思维方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红兵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可以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逻辑剖析。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完善党建引领、章程为核、结构优化、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需以政治领导力、制度引领力、基础组织力、队伍胜任力、创新驱动力、学校凝聚力六个关键能力为突破点,优化治理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春琳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治理形态和先进的教育制度等要素。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建共享的高校治理组织形态,完善协同发力的教育制度,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方式和制度的系统性变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立保
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大学组织改革的文化逻辑,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契合新时代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大学内部治理的实践场域,面临着行政学术的文化分野、学科文化的藩篱阻隔和制度文化的价值遮蔽等文化治理困境。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取向在于重塑治理文化,在强化大学制度文化的硬治理和精神文化的软治理的基础上,形成"精神-制度"融构的生态型协同治理模式,将文化价值观与大学权力运作有机耦合,推进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理论 历史 实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惠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需加快财税制度改革。为此,要从国家治理高度重新定位税收属性,以税收公共性为逻辑起点,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坚持税收法制化、科学性、互动性原则,实现由单向主导向合作互动税收治理模式转变,推行税收治理结构分化、税收治理体系重构和税收治理功能再造的演进路径,充分发挥税收的政治、经济、社会作用以实现税收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税收治理 公共性体系重构 功能再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