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69)
2023(7890)
2022(6416)
2021(6294)
2020(5260)
2019(12219)
2018(11918)
2017(23164)
2016(12613)
2015(13731)
2014(13665)
2013(13090)
2012(11937)
2011(10800)
2010(11157)
2009(10154)
2008(10278)
2007(9126)
2006(8049)
2005(7278)
作者
(36579)
(30622)
(30401)
(29120)
(19629)
(14662)
(13636)
(11681)
(11592)
(11078)
(10624)
(10423)
(10035)
(9789)
(9642)
(9358)
(8982)
(8922)
(8915)
(8714)
(7663)
(7552)
(7502)
(7170)
(7040)
(6811)
(6766)
(6540)
(6318)
(6103)
学科
(49960)
经济(49898)
(36578)
管理(34571)
(28614)
企业(28614)
方法(26197)
数学(23260)
数学方法(22681)
(16335)
(12627)
中国(12148)
(12051)
农业(11443)
业经(10723)
理论(9808)
(9729)
(8097)
财务(8060)
财务管理(8041)
(7878)
贸易(7875)
地方(7861)
企业财务(7723)
(7656)
(7637)
银行(7618)
(7506)
金融(7504)
技术(7503)
机构
大学(180470)
学院(180311)
(68255)
管理(68157)
经济(66709)
研究(60543)
理学(59637)
理学院(58926)
管理学(57376)
管理学院(57067)
中国(44925)
科学(39433)
(37951)
(32382)
(32299)
(31097)
研究所(28683)
业大(28190)
中心(27299)
财经(26228)
(26222)
农业(25404)
(24527)
师范(24253)
(23906)
北京(23568)
(21829)
(21401)
经济学(21054)
财经大学(19793)
基金
项目(124795)
科学(98651)
基金(91667)
研究(87567)
(81672)
国家(81032)
科学基金(69028)
社会(55566)
社会科(52663)
社会科学(52642)
(48685)
基金项目(47488)
自然(46241)
自然科(45248)
自然科学(45233)
自然科学基金(44432)
教育(42040)
(41698)
资助(38538)
编号(34618)
重点(28948)
成果(28516)
(27564)
(25871)
(25784)
课题(24635)
创新(24267)
科研(24098)
教育部(23500)
计划(23445)
期刊
(72364)
经济(72364)
研究(48604)
中国(34458)
学报(31947)
(30177)
科学(29679)
管理(25021)
(24800)
大学(24266)
学学(23117)
教育(21223)
农业(20571)
技术(15955)
(15069)
金融(15069)
财经(12831)
业经(11911)
经济研究(11823)
(10958)
(10687)
统计(10484)
(10455)
(9477)
问题(9176)
业大(8902)
技术经济(8678)
决策(8460)
科技(8437)
资源(8389)
共检索到255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华锋  王海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自然也就成了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广西田东县自2008年起,启动了以金融综合改革为内核,通过组织、信用、支付、保险、担保和村级服务等"六大体系"的建设,塑造了农村金融支持与推动下的扶贫开发模式。这一"政府主导型"贫困治理模式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与问题,但凭借其治理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亦呈现卓有成效的治理效果,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县域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文章通过对田东模式实施策略的回顾,系统剖析了其发展中的优劣之势,并就其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民良  
本文指出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自然生态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状况 ,特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与中国反贫困中现存的问题 ,进而提出反贫困的政策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佟大建  应瑞瑶  
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否减贫及其减贫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基于2012年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通过实证分析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的影响,分析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发现: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负向影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8.2%;随着退出贫困县时间的延长,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大;政府支出降低和工业化进程减缓是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影响的重要原因;退出贫困县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1.6%。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贫,但应注重其减贫效应的可持续性,在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仍有其必要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继凤  刘爱荣  
分析了贫困区的发生机制和三种类型。从我国扶贫攻坚的现状出发,针对贫困区人与环境三个生产环节的矛盾焦点,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兰海霞  马平易  杜昱璇  
增强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不仅是新时期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出发,建立了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脱贫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评估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识别脱贫农户的生计障碍。研究发现:①从川坝河谷区、半山区到高山区,从早期脱贫到后期脱贫,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依次降低,且务工型与农工互补型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强于其他生计方式农户;②陇南山区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比重达28.83%,高山区、传统务农型及后期脱贫户中生计不可持续农户比重较高,而川坝河谷区、农工互补型与务工型及早期脱贫户中该比重较低;③生计不可持续脱贫户均面临着多元生计障碍,其中近2/3的农户面临多维资本—环境阻滞型与多重要素阻滞型障碍;④针对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面临的多元生计障碍,需分类实施多维生计干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聃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当代人类发展模式转变的生态选择基础。提出了人类─生物─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中心论"的整合发展模式──生态发展。文章讨论了生态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分析了生态发展模式的动态特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谢小青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耀文  郭晓鸣  
基于可持续性生计框架的考察表明: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中国反贫困虽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可持续性不足的诸多隐忧,主要表现在生计环境有效改善,但仍潜藏着致贫返贫风险;生计资本大幅增加,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生计选择有效拓展,但仍受多重因素限制。中国反贫困成效持续性不足的主要成因,一是在帮扶内容上,重物质帮扶轻内生动能;二是在推进方式上,重行政手段轻市场机制;三是在制度构建上,重当期脱贫轻长远发展;四是在主体协同上,重政府主导轻贫困户参与。构建反贫困长效机制必须重视扶贫干预的环节前置,围绕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组织机构和程序规则、生计选择、生计后续扶持等方面,加强贫困农户的能力培育和扶贫政策体系的顶层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齐红倩  张佳馨  
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并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保证我国减贫成果可持续的关键。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村庄层面的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指标,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影响农村家庭轻度和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重要非经济因素是农民信息获取劣势和受教育程度不足,且深度贫困脆弱性家庭占比居高不下是造成未来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整体上农村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脆弱性,而对深度贫困脆弱性的减缓尚需结合其他手段;降低农村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其摆脱多维相对贫困并降低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渠道。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向达  祖俊涛  梁超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方关于代理方“治理效率-治理风险”的动态权衡,进而决定了授权边界范围和具体内容中诸种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分配组合形态,由此塑造出相应的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小云  林志斌  叶敬忠  
云南红河流域所实施的一系列反贫困战略和措施,其基本的依据是高海拔山区人口密集,土地相对稀缺,交通不便,加之森林破坏;而河谷地区土地(主要是荒坡)相对丰富,人口稀少,向河谷地区移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山地区人口对土地和资源的压力,而河谷地区只要水利条件具备即可形成新的以热带林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区。对红河流域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综合研究的初步发现,上述战略的实施存在着经济、社会及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按目前的开发模式运行,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恶化,从而导致潜在贫困化的发生。该问题直接涉及扶贫与可持续性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在红河流域,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均具有普遍性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吕晓英  李先德  
我国各地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尚未经受巨灾风险的检验。为此,本文以徐州市为例,构建了"江苏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农业巨灾风险五种类型17种方案的情景假设下,对"江苏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模拟检验。为改进和完善"江苏模式",设计了政府以及政府和保险公司巨灾准备金可持续发展的两类新模式6种方案,并对模拟结果与未改进方案进行比较。本项研究开拓了农业保险政策分析的新方法,将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建立和健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提供依据和思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萍萍  闫芳  
2008年,我国将农村扶贫标准从绝对贫困标准调整为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的低收入标准。按照低收入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年末的9422万人,下降到2008年年末的40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2%。然而,从年度间的贫困动态变化看,由于返贫人口的大量存在,受贫困威胁、非常脆弱、在一年或几年中陷入贫困的人口数要多于年末贫困人口数。而连续几年贫困的长期贫困户与仅在某年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君  张琦  
绿色减贫是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其减贫的机制在于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从产业融合和利益联结机制两个视角考察绿色产业的模式。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模式有循环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的主要是电商扶贫模式,三产融合形成旅游扶贫和观光农业模式,新技术催生了光伏扶贫和大数据产业扶贫。利益联结视角下,绿色减贫模式主要有企业主导、大户主导、集体经济主导、政策主导和资产收益扶贫五种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绿色减贫的经验,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同春芬  张浩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扶贫已进入新的攻坚期,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措施。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手段,将精准扶贫战略扩展至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使互联网和扶贫政策有机融合,搭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信息综合平台,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机制,形成扶贫合力,开创贫困治理新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