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00)
2023(4961)
2022(4515)
2021(4603)
2020(3884)
2019(8682)
2018(8254)
2017(15756)
2016(8628)
2015(9483)
2014(9434)
2013(9106)
2012(8820)
2011(7988)
2010(8197)
2009(7966)
2008(8228)
2007(7753)
2006(7084)
2005(6179)
作者
(24231)
(20305)
(20102)
(19348)
(12900)
(9748)
(9361)
(8030)
(7740)
(7343)
(6812)
(6807)
(6445)
(6443)
(6399)
(5994)
(5894)
(5887)
(5839)
(5796)
(5072)
(5012)
(4836)
(4725)
(4594)
(4562)
(4547)
(4497)
(4190)
(4173)
学科
(35115)
经济(34951)
管理(29552)
(27829)
(23597)
企业(23597)
方法(16216)
(13650)
(12566)
数学(11382)
数学方法(11201)
中国(10412)
业经(9726)
农业(9301)
(8765)
(8601)
理论(8550)
(7713)
(7472)
国家(7096)
(6963)
收入(6431)
地方(6306)
工作(6288)
人事(5986)
人事管理(5985)
(5959)
财务(5946)
财务管理(5923)
(5734)
机构
大学(128594)
学院(125210)
管理(48315)
(47851)
经济(46745)
研究(42317)
理学(41821)
理学院(41314)
管理学(40504)
管理学院(40268)
中国(31926)
(26788)
(26545)
科学(25206)
(21220)
财经(20271)
(19834)
中心(19355)
(18985)
研究所(18850)
(18347)
(18161)
师范(18005)
业大(16832)
北京(16809)
(15292)
农业(15156)
财经大学(14942)
(14836)
经济学(14626)
基金
项目(79622)
科学(63557)
研究(59555)
基金(59279)
(50973)
国家(50437)
科学基金(43368)
社会(40991)
社会科(37435)
社会科学(37419)
基金项目(30870)
(29620)
教育(28215)
自然(26522)
自然科(25944)
自然科学(25939)
自然科学基金(25512)
(25122)
编号(24081)
资助(23638)
成果(22135)
(18584)
重点(17666)
课题(16620)
国家社会(16513)
教育部(16452)
(15949)
(15835)
(15802)
人文(15650)
期刊
(59910)
经济(59910)
研究(38611)
中国(28730)
(22426)
学报(21344)
(20210)
科学(20086)
管理(18979)
大学(17028)
教育(16799)
学学(15849)
农业(13126)
财经(11075)
(10009)
金融(10009)
(9574)
技术(9119)
业经(9032)
经济研究(8662)
(7749)
问题(7583)
社会(6443)
图书(6393)
世界(5786)
(5760)
(5645)
现代(5635)
技术经济(5623)
统计(5623)
共检索到194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风  向德平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从"控制—依附"关系向"合作—自主"关系,再向"对称性互惠"关系变迁。本文论述了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点、原因、影响及效果,探讨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走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风  向德平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从"控制—依附"关系向"合作—自主"关系,再向"对称性互惠"关系变迁。本文论述了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点、原因、影响及效果,探讨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走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劲  
基于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野,运用交叉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乡村贫困治理场域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乡村贫困治理的地方性实践中,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并非整体性的静态固化格局,而是因不同的互动情境呈现出多元性的动态实践特征和持续演化过程,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程度低、策略性行动强的"合作博弈"的实体关系。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寻求贫困治理合作的可能性,贫困治理的目标一致程度和行动主体的利益契合程度是影响二者博弈最终走向的关键变量。借助于这种互动模式,社会组织在当前行政治理体系异常强大、社会主体性发育水平尚处低位的时代背景下,嵌入到乡村发展场域中,不仅发挥了贫困治理的实际功能,还获得了组织自身的发展空间。不过,由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合作博弈的过程本质上还是以呼应政府部门偏好为核心特征,从而强化贫困治理中工具主义导向的事本逻辑,而更长远的社会价值的追求依然任重道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庆钰  谢菊  李楠  
社会组织不仅体现人类生活的本质属性,而且对于社会服务和政策参与有重要意义。但作为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价值释放程度可能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因素。基于这一假设,文章从法团主义视角对中国与德国社会组织现象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事实和逻辑推导,初步勾勒出制度环境、法团主义类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和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链条。就中德两国而言,文章认为,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影响其法团主义类型,然后影响到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形态,最终影响其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付娆  
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十八大提出:"今后10年扶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精细化扶贫。"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既符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需要,又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权力模式从限权、控权到"分立、分治、分享"的转变。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与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以及构建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最终促成一个整合各方利益的制衡格局,不失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一条发展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士军  赵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向达  祖俊涛  梁超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方关于代理方“治理效率-治理风险”的动态权衡,进而决定了授权边界范围和具体内容中诸种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分配组合形态,由此塑造出相应的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修松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组织保证,对贫困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国的农村合作组织主要是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组织+公司以及农户+股份合作组织等几种模式。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渐进性、差异化、诱导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金群  耿依娜  
政府可以解决公司治理变迁中的市场不足与失灵,并在推动公司治理变迁方面存在诸多优势。基于自身综合效用的考虑,政府会决定是否对公司治理变迁进行介入。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建立公司治理变迁的法制基础和拓展公司治理的选择空间等方式介入公司治理的变迁。然而,由于政府的双重身份与"掠夺之手",造成了政府行为的"本质两难"。因此,政府介入公司治理变迁应该有个限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沛锟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是实现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实践,在政府改革、社会组织发展、公民政治社会化、应对危机、加强监督、促进公益、等方面颇有意义。当前,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虽有成就却成效受限,面临政社不分、互信不足、合作不深入、法律不完备等困境。善治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之路的最终走向。协同治理的顺利发展有赖于按照动员和同化路径发展组织能力、扩大参与范围、拓宽参与渠道、普及政策法规、培育公共精神、积累社会资本,也需要完善法规立法和制度安排、推动信息公开和问责制度、杜绝封闭合作与交易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罗国萍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向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无论是权威关系还是信任关系,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曲婧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呈现出三种模式:基于私人物品供给视角下的相互独立关系;基于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的合作伙伴关系;基于政府资助的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相互监督关系。为实现上述三种关系模式,迫切需要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变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德云  
政府在对贫困群体进行社会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救助对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救助对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政府间博弈问题,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宗基  
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经历了由统治、管理再到服务的逻辑转换。在古代社会,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排除了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可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只能是权力导向的统治主客体关系;到了近代社会,等级化的官僚行政垄断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允许政府之外治理力量的存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定位只能在单向度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思维框架下进行适当调适;随着治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现代社会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尤其是强调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作用,由此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正在走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