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06)
2023(6194)
2022(5140)
2021(4919)
2020(3901)
2019(8953)
2018(8493)
2017(15959)
2016(8537)
2015(9078)
2014(8817)
2013(8580)
2012(8144)
2011(7351)
2010(7348)
2009(6825)
2008(6556)
2007(6113)
2006(5517)
2005(4495)
作者
(21955)
(18613)
(17920)
(17503)
(11491)
(8874)
(8324)
(7172)
(7049)
(6497)
(6314)
(6052)
(5780)
(5618)
(5586)
(5495)
(5346)
(5287)
(5031)
(5020)
(4432)
(4417)
(4412)
(4346)
(4083)
(4066)
(4054)
(3976)
(3746)
(3705)
学科
(31976)
经济(31930)
(26121)
(25309)
管理(22325)
农业(18500)
(14346)
企业(14346)
地方(11577)
业经(11183)
(10954)
(9391)
中国(9164)
方法(9054)
数学(7698)
数学方法(7599)
收入(7521)
工作(7246)
农业经济(7193)
(7125)
国家(6845)
(6454)
(6287)
分配(6182)
财政(5951)
发展(5482)
(5475)
(5201)
(5190)
土地(5181)
机构
学院(112653)
大学(109627)
管理(43098)
(42486)
经济(41298)
理学(37210)
研究(36979)
理学院(36752)
管理学(36199)
管理学院(35955)
中国(29754)
(22942)
(22708)
(22425)
科学(21537)
中心(19492)
(18046)
(17200)
师范(17121)
业大(16778)
(16778)
财经(16649)
农业(16306)
(15018)
研究所(14959)
(14691)
北京(13678)
师范大学(13633)
(13503)
(13337)
基金
项目(77332)
研究(61861)
科学(61421)
基金(55387)
(46991)
国家(46436)
社会(40358)
科学基金(40177)
社会科(37718)
社会科学(37707)
(31425)
基金项目(29986)
教育(27197)
编号(26917)
(25394)
自然(23372)
自然科(22733)
自然科学(22731)
成果(22604)
自然科学基金(22303)
资助(20128)
课题(18218)
(17679)
重点(16919)
(16810)
国家社会(16549)
(16402)
(16140)
(15837)
(15405)
期刊
(56807)
经济(56807)
研究(33025)
(28030)
中国(26063)
(18246)
农业(18035)
科学(15851)
学报(15469)
大学(13089)
教育(13044)
(12930)
金融(12930)
业经(12893)
管理(12624)
学学(12247)
农村(8377)
(8377)
农业经济(8233)
技术(8016)
问题(7770)
财经(7604)
(7571)
社会(6946)
经济研究(6668)
资源(6557)
(6519)
(6352)
(6330)
社会科(5949)
共检索到171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原贺贺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贫困村识别是精准识别的重要内容。以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解构中原M县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科层理性从识别条件、指标规模和申报程序三个方面规制基层政府(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关系理性。关系理性对科层理性的消解,造成基层政府贫困村识别偏差:县扶贫办将指标向"特色工程"倾斜,于乡镇间"选择性平衡",优先配置于基础好的乡镇,形成指标分解的初步偏差;乡镇将有高层政治资源关联的、认同乡镇权威的、有利于组织平衡的、忠诚度高的、可规避风险的、可凸显政绩的村庄纳入贫困村,最终造成55%的偏差率。综上,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的逻辑序列为:科层理性优先于关系理性;在价值型关系理性中,面向上的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面向下的价值型关系理性;在工具型关系理性中,"规避风险"优先于"政绩";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工具型关系理性之"政绩"维度;同一治理主体在不同政策阶段遵循不同的治理理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原贺贺  
以湖北J县的贫困村识别为例,解构了基层政府在贫困村识别中的实践逻辑并阐释其成因。在贫困村识别过程中,受政绩观驱动,基层政府遵循"效率优先"的逻辑,最终导致扶贫资源对接精英化;因国家授权不足,基层政府遵循"选择性平衡"的逻辑,最终导致扶贫资源异化为行政激励;为追求溢出效益,基层政府遵循"遵从指示"的逻辑,最终导致扶贫资源突变为交易资本。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斌樑  
近年来,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必须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洪名勇  吴昭洋  王珊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村庄为基本分析单位的"贫困指标规模分解—指标供需状态—基层民主识别方式—扶贫云系统动态管理"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表明:(1)就贫困户指标的规模识别而言,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存在博弈,且现行自上而下的贫困户规模分解方式使得村级贫困户指标供需关系处于弱均衡状态;(2)基于状态约束的数理模型分析表明,贫困户识别的基层民主方式在制度执行层面有效但精准性较弱,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对贫困人口替代绝对贫困人口的低效识别状况;(3)低效识别的现实使得"扶贫云"系统存在信度和效度双重不足,进而导致"行政式"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杰  武拉平  
通过采用生产、保护和分利模型,并利用全国范围的行政村数据,对我国贫困村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条件下,贫困村基层组织可能承担着生产者、保护者和分利者的多种角色,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分利技术或寻租动力以及较多的潜在分利者情况下,贫困村的经济资源将以高比例保护、低比例生产的配置方式实现均衡,从而导致寻租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贫困村由此陷入了一个低水平均衡收益的"贫困陷阱"。为走出"贫困陷阱",政府应当采取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监督机制,将扶贫资金、项目和贷款制度化等各项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陆汉文  李文君  
本文以豫西Y县W村为例,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贫困户识别偏离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不同层级行为主体的利益分殊是导致贫困户识别偏离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贫困户识别偏离的技术条件。基层政府、村"两委"倾向于有效利用相对于上级的信息优势,识别并报告符合本级利益诉求、不一定贫困的"贫困户",成功实现贫困户识别工作的目标置换。基于此,可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措施视为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有效技术途径,将有助于减少不同层级之间利益分殊的措施视为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有效制度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以我国西部某农业型乡镇为例,呈现项目下乡背景下乡镇运作逻辑以及由此形塑的基层治理样态。研究发现,国家项目输入的过程,也是乡镇政府自利性诉求凸显并发挥作用的过程。乡镇政府自利性主导项目运作,一方面是后税费时期乡镇的结构性处境使然,另一方面又是与项目资金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殊性质密切相关。在乡镇项目运作中,存在着中心村、一般性村庄和边缘村三种类型的分野,虽然项目实践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不尽相同,但均造成基层治理新的困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庄天慧  陈秀兰  傅新红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群众的需要,加快贫困村灾后重建进程,本文结合四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的实际,对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受到受灾程度、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农户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瑾瑜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互助资金试点成效做了简要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助资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国明  张梦琪  陈璐  陈镜夫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助推村域重构、促进村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基于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的实地调查,客观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与成效,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经验、存在问题,剖析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的机制。[结果]陆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健全、建设用地更为集约、集体土地实现股份化改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乡村治理结构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均大幅提高。[结论]易地扶贫搬迁可有效促进贫困村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组织上全面重塑提升,但当前模式存在资金筹集难、房屋不动产登记慢、原地不搬迁户的后续处置问题,在推广中应注意农民财产补偿、后续产业发展、政策适用区域、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机制为:以人为核心的政府、村委会、农户、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与资金的统筹支持下,将农民补偿与安置搬迁相结合、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新村建设与生态修复相关联,形成多重保障多轮驱动的发展链条,有效消除或改善了村域致贫因素,促进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改善与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鲁钊阳  徐鲲  李敬  
本文以重庆市三类48个贫困村1998~2007年的数据资料为例,分析了重庆市不同类别贫困村农民消费结构的差异,研究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多方面原因,并就优化贫困村农民消费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向达  祖俊涛  梁超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方关于代理方“治理效率-治理风险”的动态权衡,进而决定了授权边界范围和具体内容中诸种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分配组合形态,由此塑造出相应的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桂梅  王小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颜华  张鹤  米多  
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延河镇新发村资金互助社的调研,从资金组织形式、入社与退社管理、贷款还款制度、互助社日常管理及监督机制分析新发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其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