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38)
- 2023(14094)
- 2022(12381)
- 2021(12117)
- 2020(9998)
- 2019(23724)
- 2018(23650)
- 2017(44422)
- 2016(25082)
- 2015(28432)
- 2014(28647)
- 2013(27493)
- 2012(25201)
- 2011(22754)
- 2010(23136)
- 2009(20798)
- 2008(20304)
- 2007(17995)
- 2006(15923)
- 2005(13752)
- 学科
- 济(90831)
- 经济(90642)
- 管理(65473)
- 业(63606)
- 企(52447)
- 企业(52447)
- 方法(45627)
- 数学(38752)
- 数学方法(38004)
- 中国(28944)
- 农(27017)
- 教育(24055)
- 学(23618)
- 财(22720)
- 理论(21995)
- 业经(20708)
- 农业(18381)
- 地方(17441)
- 制(16349)
- 和(16271)
- 技术(14916)
- 贸(14383)
- 贸易(14376)
- 务(14284)
- 财务(14205)
- 财务管理(14183)
- 易(13930)
- 环境(13549)
- 企业财务(13463)
- 教学(12783)
- 机构
- 大学(351420)
- 学院(346191)
- 管理(132914)
- 济(125329)
- 经济(122175)
- 研究(117046)
- 理学(115857)
- 理学院(114443)
- 管理学(111822)
- 管理学院(111183)
- 中国(80225)
- 京(76215)
- 科学(74881)
- 所(59431)
- 财(57702)
- 范(55593)
- 农(55235)
- 师范(55167)
- 研究所(54582)
- 业大(52235)
- 中心(51576)
- 江(51206)
- 北京(48907)
- 财经(46495)
- 师范大学(44923)
- 农业(43056)
- 教育(42925)
- 经(42231)
- 院(42110)
- 州(41459)
- 基金
- 项目(238194)
- 科学(187927)
- 研究(177600)
- 基金(169803)
- 家(147876)
- 国家(146519)
- 科学基金(125016)
- 社会(108757)
- 社会科(102044)
- 社会科学(102011)
- 省(94527)
- 基金项目(89564)
- 教育(89026)
- 自然(81937)
- 划(81612)
- 自然科(80019)
- 自然科学(79998)
- 自然科学基金(78533)
- 编号(74751)
- 资助(70534)
- 成果(63200)
- 重点(54635)
- 课题(54177)
- 部(53525)
- 发(50504)
- 创(49273)
- 教育部(46273)
- 项目编号(45600)
- 创新(45599)
- 大学(45239)
- 期刊
- 济(136275)
- 经济(136275)
- 研究(105854)
- 中国(74230)
- 教育(69304)
- 学报(56380)
- 科学(51896)
- 农(50253)
- 管理(46916)
- 大学(43428)
- 财(42450)
- 学学(39518)
- 农业(35181)
- 技术(33807)
- 融(24368)
- 金融(24368)
- 财经(22157)
- 业经(21796)
- 经济研究(20702)
- 经(18823)
- 图书(18693)
- 业(17775)
- 职业(17657)
- 问题(17045)
- 版(16757)
- 科技(16375)
- 技术经济(15728)
- 理论(15498)
- 统计(15070)
- 坛(14805)
共检索到503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蔡连玉
根据资本理论,贫困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水平是其成长的一个重要表征。贫困本科生社会资本以获致的时间节点为界可分为"原生"与"自生"两类,根据与个体身心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潜在"和"现实"两种,由此可构建社会资本二维四类模型。贫困本科生原生社会资本由于"惯习"和"存量"劣势影响了他们自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基于文明社会弱势补偿理念和大学存在合法性的"政治论"哲学,大学应对贫困本科生社会资本积累实施教育补偿。大学在对贫困本科生实施精准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教育干预培育贫困生潜在社会资本,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和引导异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彬彬 陆迁 李晓平
本文利用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农户调查资料,通过门槛自回归模型检验社会资本与农户收入之间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影响农户收入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当社会资本低于门槛值时,社会资本对增加农户收入效果不显著;当社会资本高于门槛值时,社会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户收入提高,同时,社会资本发挥作用需要人力资本配合。政府应针对不同特征农户采取差异化的反贫困政策:对特困农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救助制度解决其生存问题;对"低社会资本—高人力资本组"农户需不断壮大现代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群体,从内生性方面培育农村社会资本;对"高社会资本—高人力资本组"农户应通过项目带动或帮扶活动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实现能力。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门槛回归 农户收入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安雪慧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家庭、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本对儿童教育参与程度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教育期望、学业自信、学业努力和学校情感问题对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影响并不亚于我们以往所研究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家庭、学校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因素以及学校课堂环境对儿童的教育期望、学业自信、学业努力程度的提高和学校情感问题的解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时,不能单纯考虑儿童的家庭经济和人力资本特征,还要考虑与家庭、学校相关的一些社会文化资本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文化资本以及学校环境的改善来提高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业成就,从而达到发展贫困地区教...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阎逢柱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对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自助保障功能。我国城市贫困迅速发展的一大诱因是城市贫困者的社会资本下降。提升城市贫困者的社会资本,是缓解我国城市贫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和民间组织共同协作。
关键词:
城市贫困 社会资本 反城市贫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一伟 汪润泉
研究目标:分析收入差距与社会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居民贫困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构建Logit等计量模型,并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与工具变量法(IV Probit)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社区层面上,收入差距导致了教育与财政资源在区县间的配置不均等,阻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进而提高了居民的贫困发生率;在个体层面上,收入差距降低了居民对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恶化了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导致居民进入贫困状态。社会资本能够降低居民发生贫困的概率,同时也能够缓解收入差距对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社会资本 居民贫困 影响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一伟 汪润泉
研究目标:分析收入差距与社会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居民贫困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构建Logit等计量模型,并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与工具变量法(IV Probit)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社区层面上,收入差距导致了教育与财政资源在区县间的配置不均等,阻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进而提高了居民的贫困发生率;在个体层面上,收入差距降低了居民对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恶化了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导致居民进入贫困状态。社会资本能够降低居民发生贫困的概率,同时也能够缓解收入差距对居民贫困的不利影响;提升就业能力与收入水平、增加教育与医疗投资、改善社会经济地位、强化融资能力等是社会资本缓解贫困的主要渠道与机制。研究创新: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收入差距与社会资本对居民贫困的作用机制,指出社会资本是缓冲收入差距对居民贫困不利影响的重要保障。研究价值: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和路径解释;在实践中,对减贫、防贫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社会资本 居民贫困 影响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郭如良
合作参与是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进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和农户相对贫困水平,探讨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为17.6%,参与度较低;63.6%的农户存在任意3个及以上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贫困水平较高。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会降低22.9%,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合作参与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同时,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组织减贫的信念,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益贫性功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郭如良
合作参与是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进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和农户相对贫困水平,探讨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为17.6%,参与度较低;63.6%的农户存在任意3个及以上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贫困水平较高。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会降低22.9%,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合作参与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同时,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组织减贫的信念,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益贫性功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庞楷
我国城市贫困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国企改革进行而日渐凸显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该问题还将进一步演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本文从构建社会资本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剖析,说明社会资本对贫困的滋生以及反贫困制度安排有重大影响,从构建制度型社会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视角,提出提升贫困人口社会资本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破解我国城市贫困这一难题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贫困 治理 社会资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梦娜
贫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社会网络资本发生断裂与重建:一方面,贫困农民工无法完全脱离迁出地的社会性关联,在农村村域内的原始社会网络资本发生部分断裂;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在城市空间内的新型社会网络资本只能部分嵌入。贫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呈现这一特征是由于多重隔离的影响,主要包括空间隔离、制度隔离、自我隔离与社会隔离。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民工的贫困机理,发现社会资本对贫困发生的作用逻辑在于"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分别是社会资本数量匮乏或质量低下和同等条件下制度性歧视所引起社会资本回报更低,导致农民工所获取的社会支持有限从而陷入贫困。由此,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对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质量;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增强农民工的资本回报能力。
关键词:
农民工 贫困 社会资本 关系网络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孔铮
文章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中国的教育现状,指出了中国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就教育与人力资本、教育与就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教育 人力资本 就业 均衡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海燕 毛瑞华 朱军
社会资本引入借贷合约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团体贷款,然而团体贷款没有解决根据财富筛选借款人的问题。本文专注于个人贷款合约,通过社会资本函数的设定以及抵押贷款模型构建,分析在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可执行合同环境下,引入社会资本抵押时满足激励相容条件的银行贷款策略最优解。研究表明:(1)缺乏经济抵押担保从而在传统贷款方式下无法获得贷款的穷人,社会资本的功能对他们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基于此,贷款机构可设定严格的纪律缩小借款者行动空间,解决激励不相容。(2)在使用社会资本发放贷款时,贷款机构应改变已有的单一使用结构性社会资本的方法,通过提高认知性社会资本的权重,让农村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发展,让守信的贫困农户能够获得发展机会,真正解决穷人贷款难题。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抵押 激励相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建宇
对于贫困农户来说,社会资本可以通过为其提供机会、增强能力来减缓贫困。由于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匮乏,维护社会资本能力较弱,且发展社会资本途径较少,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贫困人口能力、培养农村民间组织、推动参与式扶贫,以及发挥NGO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进而减轻其贫困。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贫困农户 减贫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晓蓉 范小梅
教育回报是教育结果在贫困者身上的投射,是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根本。贫困者的脱贫与发展,是教育反贫困研究的关注点;脱贫应建立在满足贫困者的需求上;教育回报是国家教育扶贫作为和个体扶贫结果,以及贫困者内在的教育资本和外在发展样态的中介因素。以Winship的家族对比研究结论和Mydral的循环因果累积理论为基础,建构教育回报的作用模型。得出教育回报实现机制:贫困者主要通过教育来累积获取资源、驾驭资本的意识和能力;贫困家庭父代与子代的教育差和发展差,是代际发展方向和速度的重要依据。为此,要明确教育反贫困的特殊性,重视教育回报,并建立"投入评价"和"脱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沁怡
该文基于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计量方法,基于居民增收与收入差距缩小的视角,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居民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居民增收的角度发现,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均有利于提高我国贫困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居民贫困发生的概率。从收入差距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均能够显著缩小贫困居民与非贫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且人力资本缩小收入差距的效应大于社会资本。同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城镇与农村贫困居民的收入影响无显著差异,但社会资本能够缩小城镇贫困居民与非贫困居民的收入差距,人力资本能够缩小农村贫困居民与非贫困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进一步表明,人力资本对东部贫困居民收入的边际效应贡献最大,社会资本对西部贫困居民收入的边际效应贡献最大。在采用工具变量与稳健性回归后,该文的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居民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