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89)
- 2023(8094)
- 2022(6958)
- 2021(6429)
- 2020(4912)
- 2019(11463)
- 2018(11034)
- 2017(20257)
- 2016(10948)
- 2015(11904)
- 2014(11921)
- 2013(11855)
- 2012(11397)
- 2011(10583)
- 2010(10845)
- 2009(9990)
- 2008(9821)
- 2007(9004)
- 2006(8389)
- 2005(7979)
- 学科
- 济(52204)
- 经济(52145)
- 业(31040)
- 管理(29220)
- 地方(21017)
- 企(20283)
- 企业(20283)
- 中国(20089)
- 农(19699)
- 农业(14797)
- 环境(13751)
- 方法(13361)
- 业经(13179)
- 地方经济(11873)
- 发(10968)
- 数学(10770)
- 数学方法(10656)
- 学(10112)
- 贸(9653)
- 贸易(9639)
- 财(9552)
- 融(9298)
- 金融(9296)
- 易(9223)
- 银(9118)
- 银行(9107)
- 制(9104)
- 行(8956)
- 划(8412)
- 发展(8204)
- 机构
- 学院(159190)
- 大学(155617)
- 济(67467)
- 经济(66045)
- 研究(62494)
- 管理(56368)
- 中国(47687)
- 理学(47098)
- 理学院(46420)
- 管理学(45689)
- 管理学院(45397)
- 科学(37566)
- 京(35067)
- 所(32681)
- 财(29960)
- 研究所(29274)
- 农(28554)
- 中心(27961)
- 江(25966)
- 范(24539)
- 师范(24327)
- 北京(22950)
- 财经(22606)
- 院(22546)
- 业大(21989)
- 农业(21774)
- 州(21596)
- 省(20508)
- 经济学(20458)
- 经(20327)
- 基金
- 项目(101554)
- 科学(79877)
- 研究(77458)
- 基金(71063)
- 家(61970)
- 国家(61336)
- 科学基金(51765)
- 社会(49974)
- 社会科(47178)
- 社会科学(47169)
- 省(41310)
- 基金项目(37356)
- 划(34290)
- 教育(33877)
- 编号(31858)
- 自然(30664)
- 自然科(29854)
- 自然科学(29847)
- 发(29334)
- 自然科学基金(29282)
- 资助(27895)
- 成果(26336)
- 发展(23989)
- 展(23558)
- 重点(23469)
- 课题(23306)
- 部(21406)
- 创(21001)
- 国家社会(20715)
- 创新(19569)
共检索到264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静 杨传柱
贫困地区“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思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使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沉重;无助于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提高;限制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造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低层次循环,妨碍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贫困地区开发导向由资源向市场的转化,需要采取制度创新、产业求新和经济环境更新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石英
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计算了资源承载力的差异并以此划分出轻载区、中载区、重载区和超载区四个承载类型,提出为了消除贫困和缓解贫困区内部重载区和超载区人口对资源的压力,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农业、人口和劳动力、政府行为四个主要环节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配置的结构优化、重心由超载区重载区适度向轻载区转移。此外,讨论了四川省凉山州资源承载力差异基础上的资源配置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德成
森林承载力研究是协调人口、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探讨森林承载力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沿海防护林森林资源为对象,以人均消耗木材、薪柴、水果、干果等四项实物指标作为经济指标,以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多少作为环境指标,用现有的资料,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山东沿海地区的森林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预测山东沿海防护林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水平条件下的森林承载力,并探讨提高山东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森林环境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关键词:
森林承载力 人口 环境 资源 沿海防护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晓红 何群
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生活空问和时间,但却带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违背环境承载力的结果。因此,重新审视环境承载力的价值功能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价值功能 环境容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鹏
基于供需比较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对西部12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各省省情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 供需比较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巧转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高科技发展 环境承载指数 污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鹏 丁生喜
选择青海省果洛州的6个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结合分层构权模型,根据人口经济活动支撑力、资源供给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综合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地区1999~2013年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定量、动态评价和分析,为三江源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法与途径。指数化的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果洛州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逐年提高,综合承载力指数均值从1999年的-0.1968上升到2013年的0.390 52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春竹 谭琦川 王丹阳 陈逸 黄贤金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斐法、线性拟合预测、Kaya分解模型和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测算未来各地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对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约束作用呈现显著差异,水资源对国土开发的承载水平总体稍高于环境承载水平,而碳峰值承载水平为三者最低;(2)"不适宜"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湖泊湿地和沿海滩涂地区,"适宜"开发区则以苏锡常环太湖一线、宁镇扬盐沿长江一线和滨海沿线为轴带集聚分布;(3)各地市未来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呈现地域性、时间性和结构性差异,苏南地区主要面临环境和碳排放的双重约束,苏中和苏北则受水、环境和碳排放的交替约束。国土开发强度承载水平预测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用地规模调控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珊 赵小敏 郭熙 叶英聪 李伟峰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能够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控制其无序蔓延。论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贵溪市为研究区,从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衔接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自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条件,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区域内不宜作为开发建设的生态底线区域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的高低等级,以此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发展方向。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人口总量,并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验证当地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总量,同时确定城市规模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预测、两规衔接和空间形态控制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增长边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红波 吴熙 袁愿
为明确我国西部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否能够满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进而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在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2020年、2025年、2030年的人口承载力进行测算。采用统计模型分析与灰色预测的方法测算基于土地自然属性即食物生产能力的人口承载力,同时,从土地经济属性的角度,采用基于土地功能的产业活动关联法来测算人口承载力。最后利用短板分析法综合权衡两类基于土地不同属性角度的测算结果,确定西部地区实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并与未来人口数量进行比较。测算结果显示:(1)从总体上看,2020年、2025年、2030年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分别是6. 50亿人、6. 73亿人、6. 94亿人,而与之对应的未来人口数量是3. 81亿人、3. 87亿人、3. 92亿人,即西部地区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数大于未来人口数量;(2)从省级区域分布来看,其中大部分地区能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需要,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宁夏、新疆等11省份的土地都能承载各省未来人口的发展,只有青海省人口承载力低于未来人口数量。这表明西部地区整体的土地承载力能满足人口发展所需,但存在区域不协调,青海省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需求尚不匹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游广永 邹长新 刘冬 林乃峰 沈渭寿
生态承载力评价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产品、水资源、经济发展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模型,对其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浦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现状相匹配,生态压力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但近年来,青浦区人口增速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协调,生态压力相对增速大于生态弹力,需采取措施以保持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平衡。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承载力 上海青浦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万达 辛华
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综合体,承载力出了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出了问题。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要着力打破"承载力局限"。深圳发展的潜力还远没有用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效率提升承载力,打破资源的极限和增长的极限,承载更多的产业、更多的就业、更多的人口,完成好国家赋予特区承担探索试验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
承载力 发展方式 效率 深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盛 白宏涛 张稚妍 朱坦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段佩利 刘曙光 尹鹏 张海峰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厘清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沿海城市开发强度加速上升,均值由1995年的2.5254%增至2015年的5.1568%,高值集中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冲积平原,深圳(35.6402%)和上海(35.0359%)始终处于最高一级,资源环境承载力稳步上升且处可载状态,均值由1995年的0.3126增至2015年的0.3825,呈现以长江口为界,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2)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多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非同步性特征明显,深圳耦合度最高,宁德耦合度最低,两者协调度整体不高,以中度失调为主,深圳协调度最高,汕尾协调度最低。(3)各参数对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地理空间非平稳性特征,5个自变量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程度>产业发展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