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9)
2023(13639)
2022(11616)
2021(10575)
2020(9036)
2019(20740)
2018(20138)
2017(38849)
2016(21461)
2015(23798)
2014(23372)
2013(23270)
2012(21451)
2011(19242)
2010(18881)
2009(17468)
2008(17231)
2007(15522)
2006(13372)
2005(11613)
作者
(63352)
(53276)
(53028)
(50197)
(33598)
(25896)
(24093)
(20900)
(19996)
(18781)
(18055)
(17944)
(16856)
(16689)
(16538)
(16495)
(16448)
(15692)
(15525)
(15191)
(13406)
(12973)
(12790)
(12091)
(12030)
(11797)
(11735)
(11664)
(10705)
(10686)
学科
(89187)
经济(89079)
(60755)
管理(58491)
(45554)
企业(45554)
方法(43504)
数学(39396)
数学方法(39069)
(28450)
(25261)
中国(23175)
农业(20518)
地方(20441)
业经(18476)
(17931)
(17787)
贸易(17783)
(17227)
(15746)
财务(15730)
财务管理(15696)
企业财务(14933)
(14879)
环境(13130)
技术(12616)
(12114)
金融(12109)
(11921)
银行(11854)
机构
大学(306418)
学院(304912)
(124643)
经济(122215)
管理(115260)
研究(102339)
理学(101185)
理学院(99953)
管理学(98294)
管理学院(97729)
中国(75074)
科学(65396)
(62928)
(61174)
(56049)
(52521)
业大(51330)
农业(48717)
研究所(48234)
中心(48125)
财经(45934)
(45162)
(41917)
(39706)
经济学(39577)
师范(39174)
北京(38380)
(36456)
经济学院(36313)
(35821)
基金
项目(214241)
科学(167880)
基金(156845)
研究(149686)
(139624)
国家(138431)
科学基金(117510)
社会(96901)
社会科(91898)
社会科学(91869)
基金项目(84394)
(83936)
自然(77614)
自然科(75856)
自然科学(75829)
自然科学基金(74550)
(71362)
教育(69157)
资助(63062)
编号(58850)
重点(48593)
(47536)
成果(46777)
(46194)
(44437)
科研(42122)
创新(41638)
国家社会(40888)
计划(40671)
教育部(40442)
期刊
(128911)
经济(128911)
研究(81962)
学报(56506)
中国(55597)
(55196)
科学(48703)
(43963)
大学(41587)
学学(39607)
管理(37057)
农业(36834)
教育(26703)
(25083)
金融(25083)
技术(23197)
财经(23012)
业经(21571)
经济研究(21164)
(19739)
(19632)
问题(18220)
(16732)
技术经济(14629)
业大(14589)
(14481)
资源(14470)
科技(14079)
商业(13770)
统计(13746)
共检索到430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扈立家  陈爽  张艳  
本篇论文从微观角度,以伊吗图镇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的形式对伊吗图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征和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阐述了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有劳动力个人特征的因素,也有劳动力家庭的因素。本文认为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营农地时间等因素都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影响的大小和程度不同。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简要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缓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这一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所带来的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吕珊珊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鄂西的调查数据,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评价总体水平较低,主要反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整体工作条件差、劳动关系不和谐、薪酬福利水平较低、职业发展不理想、个人薪酬福利满意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荣生  赵亚平  吴克禄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胜杰  韩树林  
本文运用传统建模和现代协整建模理论 ,以重庆市为例 ,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行业分布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并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川江  
本文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发现转移进城农民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借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新贫困”概念。然后再分析“新贫困”产生的原因,采用典型研究的方法进而探讨了解决“新贫困”的对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秋菊  高萍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一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三是劳动保护制度不完善,侵犯农民工权益的事情经常发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海霞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各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的任务要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更为艰巨。特殊的资源优势和特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山西省对三次产业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长期的轻农业行为使得贫困人口主要存在于广大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必将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破除阻碍农业劳动力流动的藩篱,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而减少贫困程度,为农民脱贫致富保驾护航。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玲  白媛媛  马艳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少,内蒙古的相关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了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增长都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的结论,并探讨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本文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规模、家庭身份、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者的务农时间、外出就业的收入和外出就业的目的,都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方式选择的重要变量。我国要解决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应该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和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等措施以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从长期看,政策着力应该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需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运用局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宿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