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94)
- 2023(8773)
- 2022(7081)
- 2021(7028)
- 2020(5427)
- 2019(12540)
- 2018(12249)
- 2017(21641)
- 2016(13047)
- 2015(13968)
- 2014(14063)
- 2013(13395)
- 2012(12311)
- 2011(11494)
- 2010(11664)
- 2009(10405)
- 2008(10260)
- 2007(9526)
- 2006(8657)
- 2005(7720)
- 学科
- 农(50698)
- 济(47458)
- 经济(47403)
- 业(37522)
- 农业(34568)
- 管理(20991)
- 教育(19717)
- 中国(18107)
- 业经(16266)
- 方法(14642)
- 企(13827)
- 企业(13827)
- 数学(13257)
- 数学方法(13074)
- 地方(12940)
- 发(12590)
- 农业经济(12405)
- 学(11412)
- 发展(11119)
- 展(10996)
- 制(9755)
- 财(9719)
- 收入(9660)
- 村(9567)
- 农村(9546)
- 理论(8809)
- 技术(8186)
- 分配(8138)
- 策(8003)
- 土地(7609)
- 机构
- 学院(173639)
- 大学(171613)
- 研究(65944)
- 济(65015)
- 经济(63498)
- 管理(57693)
- 农(52478)
- 理学(50440)
- 理学院(49726)
- 管理学(48639)
- 管理学院(48297)
- 中国(44351)
- 科学(40293)
- 农业(39724)
- 京(37093)
- 范(33998)
- 师范(33793)
- 所(33643)
- 业大(33006)
- 教育(30831)
- 研究所(30718)
- 中心(30317)
- 江(27689)
- 财(27451)
- 师范大学(27151)
- 农业大学(24471)
- 北京(23444)
- 院(22374)
- 州(22125)
- 财经(21588)
- 基金
- 项目(116337)
- 研究(92950)
- 科学(92740)
- 基金(81146)
- 家(70969)
- 国家(70072)
- 科学基金(58332)
- 社会(57712)
- 社会科(53833)
- 社会科学(53821)
- 教育(48326)
- 省(47982)
- 基金项目(42747)
- 划(41182)
- 编号(41038)
- 成果(35151)
- 自然(34725)
- 自然科(33892)
- 自然科学(33884)
- 自然科学基金(33300)
- 农(31233)
- 资助(31092)
- 课题(30647)
- 发(28398)
- 部(27649)
- 重点(27438)
- 性(26862)
- 年(25597)
- 创(24148)
- 规划(23768)
共检索到268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前恒 林海 郭沛
文章运用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9个省份19个国家级贫困县152个贫困村和2 254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使用生活满意度法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可及性变差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到最近的小学和初中的距离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认为,基础教育可及性变差可能导致辍学、机会成本增加、教育负担增加、家庭教育弱化、亲情淡漠、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等问题,从而降低农户主观幸福感。为了保持农户主观幸福感不变,农户到最近小学教学点或小学的平均距离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户户均纯收入大约需要提高0.196个百分点;农户到最近初中的平均距离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户户均纯收入大约需要提高0.218个百分点。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嘉毅 梁永平
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调查了西北地区6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在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学生入学率特别是女童入学率还比较低,辍学率比较高,师生比在不同类型学校中存在差异,学校办学条件也存在着差异。研究者就如何更好地实施西部贫困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加快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基础教育 现状调查 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本健 邓蕾 袁伟伦 毕洁颖
数字技术既可能带来数字红利,也可能带来"数字鸿沟"问题。在贫困地区,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会给农村相对贫困带来什么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系统抽样获取的1564个样本的贫困地区农户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对贫困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效应大于"数字鸿沟"效应,数字技术可得性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这种缓解效应是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以及促进非农就业来实现的,且在未参加小额信贷的农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快贫困地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同时注意"数字鸿沟"和小额信贷带来的压力问题。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村 贫困地区 主观相对贫困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曾以禹 钱克明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贵州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政策带来的影响,指出该项政策是对原本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山区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得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孩子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纷纷辍学,对教育资源紧缺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关键词:
研究背景 调查方法 分析 结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耿鹏鹏 郑沃林
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相对贫困的多维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构成了谋求农民幸福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贫困历程,梳理出治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逻辑线索,即"赋权—强能—包容",据此提出增进农民幸福感的理论假说,并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数据,依次分析了绝对收入和相对贫困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但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点;客观相对贫困与主观相对贫困均会显著降低农民幸福水平。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赋权、强能和包容均能缓解农民的相对贫困,进而增进农民幸福感。文章强调,放松管制还权赋权、强化农民行为能力、保持社会流动性、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以及推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相对贫困的治理进而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其中,建立生态福利观并促进村庄的生态宜居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赋权 强能 包容 幸福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力 沈坤荣
摆脱相对贫困,既是民心所向,又是施政所指。本文基于CFP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等效家庭规模"加权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或分城乡)中位数40%时,国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下降,以此标准识别相对贫困具有政策有效性。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参照系一般是同类户籍的群体,这种相对剥夺感会给国民的生活信心与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相对剥夺感来源于公共产品匮乏和社会不公经历,相对贫困群体融入社会的努力不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治理相对贫困,不仅需要强调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在供给层面的均等化,更要强调可获性及可获质量的均等化。摆脱相对贫困,应以人民的幸福线为指南,以人民的获得感为评判。
关键词:
贫困 相对贫困 幸福感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七军 刘梦 李昭楠 盖涵雨
能源贫困作为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农村居民福利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的关键。文章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13村412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A-F多维贫困测度法、Oprobit模型和因果中介效应模型,在识别出能源贫困家庭的基础上,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贫困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农村能源贫困指数在[0.40, 0.52]之间波动,能源贫困边缘群体较多,且能源可获得性、能源可负担性和能源清洁性是影响能源贫困指数的重要维度,三个维度总贡献率高于90.00%,说明推进贺兰县农村能源使用质量和数量提升应重点关注这三个维度。(2)能源贫困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向效应,且该效应在非低收入和非老年家庭的样本中最显著。(3)能源贫困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效应存在“能源贫困-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经济地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传导机制,分别有14.41%、7.52%和16.68%来自收入差距、心理健康和经济地位的中介传导机制。文章丰富了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福利效应研究的微观证据,并在能源贫困指标体系中纳入能源服务维度,为能源贫困测度提供新视角。基于实证研究启示,为提升农村居民福利,应因地制宜发展能源产业,注重消除各类群体间的能源服务不平等状况,并分类管理能源贫困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帮扶,关注能源贫困群体心理健康,助其摆脱贫困陷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纯阳
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处于欲罢不能、欲办还休的两难境地,办学成本高昂。高中招生市场上则出现境遇两重天的局面,少数重点校对优秀教育资源形成垄断之势,结果以一校之兴换来的却是一县教育之衰。教育收费水平远远超出了农户的支付能力,农户对现有教育投资成本形成高水平预期,因而降低了教育投资的热情。“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不适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在县级财政能力严重不足而向上级政府寻求转移支付的渠道又不宽敞的现实条件下,降低教育这种公共品的质量或者增加农民教育负担就势成必然了。在贫困地区,教师数量有余而质量不高,分布结构倒挂,成为教育发展的又一难题。
关键词:
招生市场 农村教育 贫困地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君思
价值是行为的先导,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实践中,有正义、和谐以及发展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正确认识和运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减贫有着内在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在追求正义、和谐和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统一于可持续减贫的实践中。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农村地区 可持续减贫 价值取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晓昀 辛贤 毛学峰
理论和经验表明 ,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 用。本文从农户收入和支出角度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 影响。模型估计结果显示 ,贫困地区农户明显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研究还同时发现 , 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的影响往往因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充分发挥基 础设施投资的作用 ,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贫困 基础设施 农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柳治国
本研究针对农民的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农民的收入入手,并随机调查了100农民,来了解收入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措施。
关键词:
收入 幸福感 农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本健 李哲 巩蓉蓉 朱海波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数字乡村 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本健 李哲 巩蓉蓉 朱海波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数字乡村 主观幸福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治菊
集中资源办学使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村民矛盾增加、失学率上升、家长负担加重、师资整合困难,本文提出可通过在边远贫困山区办私塾、教学点全方位挂靠中心小学等措施来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建富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以及转移农民的培训问题,已经或者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却成了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应该说,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应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而且,这项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3860部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