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64)
- 2023(20719)
- 2022(17971)
- 2021(16521)
- 2020(14027)
- 2019(32164)
- 2018(31598)
- 2017(60492)
- 2016(33399)
- 2015(37467)
- 2014(37310)
- 2013(36907)
- 2012(34128)
- 2011(30854)
- 2010(30779)
- 2009(28488)
- 2008(28067)
- 2007(25275)
- 2006(22077)
- 2005(19103)
- 学科
- 济(136237)
- 经济(136085)
- 业(94213)
- 管理(91619)
- 企(70748)
- 企业(70748)
- 方法(61985)
- 数学(54616)
- 数学方法(53927)
- 农(52686)
- 农业(35251)
- 财(33994)
- 中国(33811)
- 业经(31602)
- 学(31262)
- 地方(30643)
- 贸(25010)
- 贸易(25001)
- 制(24478)
- 易(24239)
- 务(21226)
- 财务(21147)
- 财务管理(21098)
- 环境(20709)
- 理论(20465)
- 技术(20381)
- 企业财务(19987)
- 银(19606)
- 和(19537)
- 银行(19507)
- 机构
- 学院(480536)
- 大学(478697)
- 济(186919)
- 管理(183826)
- 经济(182911)
- 研究(162720)
- 理学(160432)
- 理学院(158508)
- 管理学(155371)
- 管理学院(154522)
- 中国(120243)
- 科学(107522)
- 农(102355)
- 京(100980)
- 所(84711)
- 财(82777)
- 业大(82750)
- 农业(80215)
- 研究所(77911)
- 中心(75482)
- 江(73640)
- 财经(67189)
- 范(63198)
- 师范(62418)
- 北京(62369)
- 经(61265)
- 院(58387)
- 州(57536)
- 经济学(55810)
- 省(52590)
- 基金
- 项目(336145)
- 科学(261596)
- 基金(242302)
- 研究(236178)
- 家(215345)
- 国家(213553)
- 科学基金(180879)
- 社会(147122)
- 社会科(139047)
- 社会科学(139005)
- 省(133449)
- 基金项目(128811)
- 自然(121340)
- 自然科(118473)
- 自然科学(118435)
- 自然科学基金(116321)
- 划(112499)
- 教育(108567)
- 资助(100001)
- 编号(95698)
- 成果(76467)
- 重点(76322)
- 部(72813)
- 发(72249)
- 创(68959)
- 课题(66259)
- 科研(65345)
- 创新(64529)
- 计划(63884)
- 大学(61339)
- 期刊
- 济(201959)
- 经济(201959)
- 研究(130436)
- 农(97502)
- 学报(88993)
- 中国(87668)
- 科学(77378)
- 农业(65904)
- 大学(65699)
- 学学(62616)
- 财(62333)
- 管理(61928)
- 教育(48018)
- 融(41379)
- 金融(41379)
- 技术(39917)
- 业经(37698)
- 业(32734)
- 财经(31984)
- 经济研究(30724)
- 问题(27676)
- 经(27308)
- 版(26362)
- 业大(24343)
- 科技(24020)
- 图书(22749)
- 资源(22642)
- 技术经济(22628)
- 统计(22073)
- 理论(21371)
共检索到687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亚珍 陈湛 关宝珠 何冠颖 杨晓晶
由于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它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了解贫困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掌握他们所采取的适应措施,识别影响他们采取适应措施的重要因素,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澜沧江这样一个已经历了较明显气候变化的贫困地区为研究地点,通过问卷访谈搜集了较详细的村级和农户级数据。通过一般描述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受访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生计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受访家庭已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农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数量跟家庭的人力资本、接受的相关培训和社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性 澜沧江地区 泊松回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杨艳昭
基于2000—2010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台站数据,对澜沧江流域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逐像元进行分析,研究流域植被-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气温和降水对澜沧江流域植被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2流域植被生长对气候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随着纬度的升高,植被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滞后时间逐渐缩短;3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程度及其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均表现为草地>耕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同一植被类型受气温的影响强于降水,但对降水的变化更为敏感;4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显著影响植被NDVI...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任之 黄河清 余国安 俞荭
作为连接六国的跨境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澜湄)流域的径流变化与流域内各国以及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深入了解澜湄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5年澜湄流域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澜湄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构建了体现澜湄流域特性的SWAT水文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澜湄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年尺度上,澜湄流域径流在旧州站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允景洪站呈显著下降趋势,在万象和上丁站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季节尺度上,各水文站旱、雨季径流变化趋势与年尺度基本一致,旱季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小,雨季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大。(2)1998—2000年为全流域径流发生突变的集中期,因此将各区域径流的变化期划分为2000年之前和之后两部分。(3)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径流的影响程度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则逐渐加大,且人类活动对旱季径流的影响程度大于雨季。本文结果有助于了解澜湄流域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澜湄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景华 封志明 姜鲁光 杨艳昭 刘晓娜
道路交通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研究道路交通的干扰强度、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研究基于道路等级、道路所处的环境特征等因素构建道路干扰指数,定量评价了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的干扰强度,系统分析了流域道路干扰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流域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干扰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中游和下游地区明显大于上游地区。流域道路干扰域为边界复杂的不规则多边形,呈现出以离散的强干扰区域为中心,干扰强度向外围逐渐减弱的空间格局。对比不同等级道路干扰域内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发现,耕地和建设用地等代表人类活动的景观集中分布于道...
关键词:
道路网络 道路生态 干扰 澜沧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立涛 沈镭 高天明 薛静静
自20世纪90年代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全面启动以来,澜沧江流域(即湄公河上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作为研究区,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内容,在明晰人居环境概念,建立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居环境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澜沧江流域56个县(区、市),借助因子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对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时空演进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格局上看,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南至北等级递减;从时序演进上看,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②近10年来,基础设施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被经济发展因...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人居环境 澜沧江流域 时空演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迪 赵勇 裴源生 毕彦杰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与水循环模拟模型WACM进行单向耦合,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和流域上中游主要控制水文站径流响应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区域气候预估表明,相对于现状(1980—2009年),A1B情景下未来(2010—2039年)流域年平均温度和降水均有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0.65℃和1.87%,但降水增加不明显;流域北部温度增幅比南部明显,而降水区域差异较大,变化较为复杂。径流模拟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清盛和琅勃拉邦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与天然情景相比均有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1.23%和3.69%,但变化不明显;未来径流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温度变化对径流影响作用要强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娜 谢高地 张昌顺 陈龙 李文华 成升魁
本文利用2001年-2010年MODIS09Q1数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近10a澜沧江流域NDVI时序数据集。并利用最大值合成法、一元线性回归方法、Hurst指数方法分析近10a澜沧江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多年平均的植被指数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北纬27.6~29.2°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带;且与高程和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植被指数随着高程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较明显,高程大于5000m的区域NDVI平均值仅为0.18;②近10a来,澜沧江流域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增加速率和增加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上游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最快且幅度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低;③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亚飞 刘高焕
通过比较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和EVI的差异,选择利用2000年-2009年的NDVI产品来分析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了澜沧江流域NDV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该流域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澜沧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较好,年均NDVI都大于0.45,年际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改善的趋势。但流域平均NDVI季节性变化明显,呈典型的单峰分布,NDVI最低值在3月,5月份开始迅速上升,最高值在8月。NDVI在0.35至0.6之间波动。澜沧江流域月均NDVI与气温、降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斌 李丽娟 李海滨 梁丽乔 李九一 柳玉梅 曾宏伟
极端降水事件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澜沧江流域纵贯13个纬度,最大相对高差近5000 m,跨6种气候带,是全球少见的南北向大江,它在气候、水文、地理、生态学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自1960年以来,流域经历了显著的气温上升。探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一复杂流域的极端降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澜沧江流域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小于5 mm、5~10 mm、10~50 mm以及大于50 mm 4个不同量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了每种量级降水占总降水量的百分比及降水频率。结果表明,各量级各项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流域总体上极端降水频率的增加态势明显。对典型地区站点分析表明,极端降水的增加可能与气候系统随机性变强有关。
关键词:
降水 强度 趋势 澜沧江流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志纯
澜沧江流域开发构想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志纯概况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东部进人云南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出境,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五国。国外目前习惯上称澜沧江为上湄公河,按照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鸿高 赵胜男
历史上,澜沧江流域的各民族人民形成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独特的传统农业科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工具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面对澜沧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从实际出发,既注重对传统农业科技的继承和发扬,又注重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找到一条具有云南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少数民族 农业科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李丽娟 覃驭楚 梁丽乔 李九一 柳玉梅 曾宏伟
蒸散发对气候变量的敏感性研究是近年来水文学的热点之一,对探讨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60年-2005年澜沧江流域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的逐日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1月、7月及年3个不同时间尺度下潜在蒸散发对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及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分析了澜沧江流域潜在蒸散发对各气候变量的敏感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站潜在蒸散发对各变量的敏感系数空间分异明显,流域整体上对日照时数最为敏感。几十年来对日照时数的敏感性在1月主要为增加趋势,7月则为减小趋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史育龙
澜沧江-湄公河是联接我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该河流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流经云南省出境,在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河长2162公里。8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龙 谢高地 张昌顺 刘春兰 陈操操 王海华
澜沧江流域以其地形极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服务极为重要的特点,备受全球关注,是相关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对澜沧江流域的碳蓄积、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典型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流域各生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均呈递增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综合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3类5个区域:生态功能脆弱区(106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53.09%;生态功能中等区(138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20%;生态功能丰富区(82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71%,又根据优势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3个生态功能丰富区。本研究揭示了流域内各功能区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文娟 闵庆文 崔明昆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和原始祖先,是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组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野外考察中,就该流域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曾分布有我国所有的三种野生稻。近40年来,随着野生稻自然环境的破坏,其自然居群分布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已经绝迹或濒临灭绝。现存分布点共计31个,分散在横跨4个州、市的11个县(市)。针对野生稻的濒危现状及原因,提出如下保护建议:①加强野生稻栖息地的保护,即采用原地保护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