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67)
- 2023(16602)
- 2022(14422)
- 2021(13537)
- 2020(11124)
- 2019(25578)
- 2018(25396)
- 2017(48603)
- 2016(26528)
- 2015(29521)
- 2014(29681)
- 2013(29533)
- 2012(27617)
- 2011(25349)
- 2010(25531)
- 2009(23532)
- 2008(22566)
- 2007(20104)
- 2006(17981)
- 2005(15506)
- 学科
- 济(121751)
- 经济(121616)
- 管理(68992)
- 业(68913)
- 企(51494)
- 企业(51494)
- 方法(46343)
- 数学(40150)
- 农(39997)
- 数学方法(39681)
- 地方(31042)
- 中国(29485)
- 农业(27504)
- 学(27462)
- 业经(26844)
- 财(25813)
- 制(20466)
- 环境(17391)
- 理论(17194)
- 贸(17102)
- 贸易(17092)
- 融(17040)
- 金融(17036)
- 和(16878)
- 地方经济(16636)
- 易(16420)
- 银(16417)
- 银行(16369)
- 行(15693)
- 发(15300)
- 机构
- 大学(381653)
- 学院(380549)
- 济(155030)
- 经济(151589)
- 管理(145020)
- 研究(135240)
- 理学(125353)
- 理学院(123787)
- 管理学(121537)
- 管理学院(120853)
- 中国(99273)
- 科学(85034)
- 京(81294)
- 所(69193)
- 农(69089)
- 财(68979)
- 研究所(63318)
- 中心(60765)
- 业大(58668)
- 江(57208)
- 财经(54839)
- 范(53896)
- 师范(53442)
- 农业(53077)
- 北京(51180)
- 经(49675)
- 院(48488)
- 经济学(47108)
- 州(46158)
- 师范大学(43375)
- 基金
- 项目(259921)
- 科学(203409)
- 研究(190133)
- 基金(187221)
- 家(163752)
- 国家(162332)
- 科学基金(137813)
- 社会(119771)
- 社会科(113031)
- 社会科学(112998)
- 省(102356)
- 基金项目(100069)
- 自然(88637)
- 自然科(86474)
- 自然科学(86449)
- 教育(85960)
- 划(85624)
- 自然科学基金(84884)
- 编号(77808)
- 资助(76078)
- 成果(64085)
- 重点(58470)
- 发(57107)
- 部(56881)
- 课题(53850)
- 创(52999)
- 创新(49479)
- 科研(49116)
- 国家社会(49023)
- 教育部(48296)
- 期刊
- 济(181068)
- 经济(181068)
- 研究(114315)
- 中国(74055)
- 农(67622)
- 学报(63657)
- 科学(59083)
- 管理(51217)
- 财(50643)
- 大学(47877)
- 农业(45719)
- 学学(45164)
- 教育(41517)
- 融(34551)
- 金融(34551)
- 技术(31545)
- 业经(29622)
- 经济研究(27708)
- 财经(26734)
- 问题(23532)
- 经(22909)
- 业(21622)
- 图书(19909)
- 版(19623)
- 资源(18802)
- 技术经济(18755)
- 科技(18051)
- 理论(17618)
- 现代(17177)
- 世界(16643)
共检索到568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宋传垚
韧性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基本属性,对于推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截至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然而,一些脱贫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不高,面临外界风险与挑战冲击时存在返贫风险,亟需提升乡村韧性。论文选取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阳原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评价了14个乡镇、264个行政村的经济韧性。研究发现:(1)阳原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13 (总分为1),水平偏低,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不高;(2)经济韧性水平较高的村庄主要分布于邻近交通干线地区,山地区和距离交通干线较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3)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偏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经济韧性的关键制约因素。论文指出,应构建"农户个体—乡村集体—城镇中心体"的多级发展体系,强化乡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技能培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以重点镇、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的村镇化发展,实现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韧性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玉恒 宋传垚 阎佳玉 黄惠倩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影响下,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乡村病"问题凸显,影响到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亟需重视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特征,提出乡村振兴的方向与适宜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探究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中心集聚性与成长性,揭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格局。研究发现:①伴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乡村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明显高于乡镇政府驻地与县城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强度;②生产要素在城、镇、村间不均衡集聚的特征明显,导致县城邻近地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乡村地区的中心集聚性依次降低;③受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县城邻近地区、区位较好的乡镇以及交通干线附近地区更易于集聚生产要素,成为乡村成长性的高值区;④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减地增"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文章强调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城乡联系,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积极推进村镇化发展,开展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培育乡村社会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王晟业
乡村韧性是乡村系统应对外界扰动冲击,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文章基于河北省景县16个乡镇、451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传统农区县的乡村经济韧性。研究结果显示:(1)景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061,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北部和西南部偏低、中部相对较高的格局特征,县城所在地及其邻近的周边地区、主要交通干线过境的乡镇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偏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2)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与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经济韧性的主要短板因素。(3)文章对比分析河北省阳原县显示持续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的投入有利于提升乡村经济韧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旨在推进传统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明 钱力 倪修凤 吴波
文章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基于安徽省金寨县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效度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各维度效度较高,但各维度效度差异性较大,其中产业兴旺效度最高;乡村振兴试点村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效度;劳动力结构、本地务工情况以及交通便利性等能够对提升乡村振兴效度产生较大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对试点村周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协同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产业扶贫促进产业振兴,切实发挥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存铭 房艳刚 袁庆学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榆县乡村聚落于清末东北开禁放垦后兴起,民国和改革开放前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近30年乡村聚落规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极其缓慢,之后国家政策和政府外力干预成为其空间优化的主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构了部分乡村聚落,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该地区仍面临人口继续流失、人口逐渐老龄化、聚落空心化覆盖面广且程度深等困境,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阶段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姜长云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经济行为的运行及其效益,既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变量之一。鉴于此,本文对贫困地区乡村企业经济行为的现状与优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营运环境 1、宏观环境的动荡性、劣质性和高风险性。一般而言,贫困地区的微观经济组织(农户、企业等),其经济行为的宏观环境都具有动荡性、劣质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原因有四:第一,贫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陈茂和
立足于冷凉性气候资源的开发 ,将低温干旱资源劣势转化为喜凉蔬菜生产的优势 ,以补充京津及周边地区淡季蔬菜市场 ,这是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依据河北省阳原县的低温资源 ,面向京津地区和国际蔬菜市场 ,以喜凉蔬菜为载体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蔬菜产业进行科学定位 ,并阐述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与模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德徽
贫困地区内部经济差异与扶贫效率*———对河北内邱县侯家庄乡的实证研究徐德徽截至1995年底,我国农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约有6500万,按照近年来每年约500万人口的脱贫进度,到本世纪末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目标,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孝坤 任秋爽
[目的]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性变化、乡村转型发展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关于乡村性变化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尚少有研究。[方法]以西南地区267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乡村性与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优化后的熵权法和ESDA方法,研究2015年相对于2005年西南地区贫困县乡村性和乡村转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15年相对于2005年,研究区乡村性变化值在-0.454 4~-0.047 8之间变动,乡村性变化值较大的县域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的四川盆地周边低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形区,以及云贵高原的滇中、黔中与城市邻近县域;各县域乡村转型度值在0.190 0~0.646 9之间变化,按照转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5级,其中,乡村转型度较低(Ⅱ级)和乡村转型度中等(Ⅲ级)的县域分布广泛;乡村转型与乡村性变化的耦合协调度值在-0.736 3~-0.339 8之间变化,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有4个县域属于拮抗不协调类型,大多数县域属于低级或中级耦合协调类型。[结论]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变化和乡村转型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与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的分异大体吻合,地势平缓、区位条件较好县域的乡村性变化、乡村转型度、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优于地理条件较差县域。应根据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因地因时制宜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完善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建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小曙 任慧子 黄晓燕
以乡村贫困空间和乡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乡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分布及群体差异三方面,研究由此显现出的四大乡村贫困地方特征,即乡村贫困的空间传承性、空间隐藏性、空间集聚性与群体差异性。并在深入分析乡村贫困地方特征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与乡村住户两种尺度,探讨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行政村来说,除家庭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影响之外,地形起伏度和非农建设用地比重与乡村贫困率呈显著相关;对于乡村住户而言,家庭居住地区、家庭职业阶层、社会公平评判是乡村住户陷入或脱离贫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贫困不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贫困,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贫困。
关键词:
乡村贫困 地方特征 影响因素 连州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明 赵振英
我国当前地方财政运行状况面临诸多问题,而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属于最薄弱一环,深入研究贫困地区县级财政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有助于政府在地方治理与宏观经济管控方面更有针对性地防范地方财政运行风险。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河北省贫困地区,重点研究了省内4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财政运行状况,从财政收支的角度分析其在财政运行中面临的困境和风险,进而提出应对当前运行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贫困县 财政运行 收支缺口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李俊健
论文以河池市深度贫困县为研究视角,着重分析了金融机构支持河池市深度贫困地区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制约金融支持河池市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关键因素,并从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发展、金融生态环境、金融风险防范、信贷政策调整等视角提出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
深度贫困 乡村振兴 金融支持 河池市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海宏,韩雷亚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保健筹资与组织”研究30个贫困县的调查数据,对乡村医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的乡村医生家庭人均收入位于本村前18.27%,75%的乡村医生家庭人均收入位于本村前40.48%;略好于村干部和乡村教师家庭;虽稍差于个体医生家庭,但两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乡村医生家庭总收入中的56.99%来自于医疗卫生收入。乡村医生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时间占全部医疗卫生工作时间的21.38%,而其从中得到的报酬只占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报酬的14.05%。若将政府及村集体对乡村医生的补助视为对预防保健工作的补偿,使乡村医生在社区预防保健工作上的“付出”与“所得”相匹配,则政府及村集体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应从目前的平均每人每月28.07元提高到41.48元。
关键词:
乡村医生 经济状况 补贴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方鹏骞 吴少玮 傅新巧 陈晶 高红霞
目的:了解农村贫困地区村级卫生人力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对贫困地区2842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存在人员素质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达40%以上;乡村医生执业化比率较低,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所占比例平均为8.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情况较为严重,目前乡村医生45岁以上人员比例达42.05%;乡村医生经济收入不够稳定;农村贫困地区未建立乡村医生退休和养老保障制度等。建议:加强乡村医生的定向培养;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乡村的待遇和收入,将乡村医生纳入当地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加大在岗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和学历教育,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向执业化过渡;建立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的退休和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市支援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的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