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6)
2023(12316)
2022(10331)
2021(9512)
2020(7755)
2019(17917)
2018(17182)
2017(33111)
2016(17856)
2015(19884)
2014(19792)
2013(19487)
2012(18542)
2011(16921)
2010(17411)
2009(15830)
2008(15545)
2007(13673)
2006(12129)
2005(11144)
作者
(50750)
(42144)
(42136)
(39595)
(27144)
(20249)
(19278)
(16421)
(16217)
(15120)
(14452)
(14411)
(13566)
(13460)
(13115)
(13068)
(12396)
(12220)
(12201)
(12132)
(10676)
(10404)
(10364)
(9815)
(9583)
(9554)
(9322)
(9305)
(8552)
(8317)
学科
(89510)
经济(89425)
(49865)
管理(48191)
方法(38842)
(36711)
企业(36711)
数学(35363)
数学方法(34922)
地方(25941)
中国(25268)
(25243)
农业(18505)
业经(18415)
(17757)
(14637)
金融(14634)
地方经济(14586)
(14255)
贸易(14242)
(13744)
(13689)
(13658)
(13648)
银行(13633)
环境(13260)
(13234)
技术(12909)
(12847)
理论(11269)
机构
学院(254379)
大学(252686)
(109597)
经济(107484)
管理(97437)
研究(88690)
理学(83976)
理学院(82988)
管理学(81420)
管理学院(80932)
中国(68587)
(53305)
科学(52089)
(49816)
(44196)
中心(40984)
(40584)
研究所(39715)
(39064)
财经(39007)
(36085)
师范(35752)
(35493)
业大(34787)
经济学(34453)
北京(33986)
(32326)
(31637)
农业(31267)
经济学院(31140)
基金
项目(170231)
科学(136399)
研究(127401)
基金(123812)
(106636)
国家(105728)
科学基金(91708)
社会(83025)
社会科(78885)
社会科学(78872)
(67961)
基金项目(64309)
教育(59811)
自然(56786)
(56713)
自然科(55530)
自然科学(55521)
自然科学基金(54511)
资助(51379)
编号(51180)
(42213)
成果(41856)
重点(38938)
(38203)
课题(36932)
(36079)
国家社会(34718)
发展(34401)
(33829)
创新(33724)
期刊
(122772)
经济(122772)
研究(77331)
中国(56168)
(38298)
管理(36753)
学报(35588)
(35568)
科学(34474)
教育(32848)
(28270)
金融(28270)
大学(28017)
农业(26336)
学学(26217)
技术(23590)
业经(20770)
经济研究(20013)
财经(19315)
(16600)
问题(16186)
统计(14596)
(14200)
(13658)
技术经济(13315)
(12997)
世界(12215)
决策(12092)
商业(12010)
科技(11834)
共检索到391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文  郑明贵  钟昌标  严芝清  
基于2007~2018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贫困县数据,使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家贫困县设立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滇中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设立国家级贫困县能够持续有效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平均效应为13.90%,且国家级贫困县设立时间越长,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越明显。同时,精准扶贫战略是明显的分界点,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国家级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国家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机制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积累增加和财政收支困境改善,上述三条路径强化了区域间基础设施通达度水平,从而提高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研究结论对于脱贫后继续巩固当地发展,以及如何将其高效嵌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智  
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建立包含金融发展项的竞争均衡模型,并运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非农就业开展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非农就业存在显著正效应;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改善贫困县的劳动力利用现状,提高非农就业人口的占比。中介效应检验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增加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对非农就业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文雁兵  郭瑞  史晋川  
治理能力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本文将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分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官员能力偏向型增长模型,首次考察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经济平衡增长路径上,官员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转化率边界、要素替代弹性和要素相对供给存在最优组合。通过构建由百强县和贫困县组成的846个县级行政单位2006—2015年县委书记个体特征和辖区经济增长匹配数据,将教育背景与工作履历分别视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代理指标,首次定量识别县级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存在个体效应。个体教育效应和个体履历效应均存在,且分别在百强县和贫困县更加突出。二是存在匹配效应。研究生学历教育背景和综合任职工作履历个体特征的县委书记更有助于百强县经济增长,经管类专业教育背景和基层提拔工作履历个体特征的县委书记更有助于贫困县经济增长。使用县级尺度DMSP-OLS、NPP-VIIRS灯光数据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上述发现。本文研究表明要重视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关键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建勋  夏咏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性政策金融之一。本文选取南疆四地州19个深度贫困县(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收入型贫困、教育型贫困与医疗型贫困三个维度,利用空间面板模型,深入探讨了深度贫困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多维贫困视阈下抑制贫困的非线性空间数量关系。研究表明: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深度贫困地区的减贫效应明显,且该种效应在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有较大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农业政策性金融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甚至比直接效应还要显著,即一个深度贫困县(市)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另外一个深度贫困县(市)的贫困水平;此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收入型贫困与教育型贫困方面最为显著,但对医疗型贫困状况的抑制作用却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伏广彬   吴秉昊   李文   郭精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构建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相对发展模型、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测度甘肃省2011—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变大;两者在空间上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以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高度协调类型集中在甘肃省西北部,两者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属于“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城市最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铮  邓晓兰  金博涵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分权体制的重要机制,对精准扶贫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意义重大,而我国规模庞大的转移支付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通过引入吸收能力概念,并利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能力三个维度刻画吸收能力,基于国家级贫困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的解释力至少为50%,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基本上都对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效应起到促进作用,政府规模的膨胀则反之;约有至少66%、30%以及40%的贫困县分别受制于人力资本匮乏、社会资本不足和政府规模膨胀因素影响,导致一般性转移支付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铮  邓晓兰  金博涵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分权体制的重要机制,对精准扶贫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意义重大,而我国规模庞大的转移支付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通过引入吸收能力概念,并利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能力三个维度刻画吸收能力,基于国家级贫困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的解释力至少为50%,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基本上都对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效应起到促进作用,政府规模的膨胀则反之;约有至少66%、30%以及40%的贫困县分别受制于人力资本匮乏、社会资本不足和政府规模膨胀因素影响,导致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浪费,而专项转移支付因直接驱动政府投资增加受到的约束更加严重。据此,在设计转移支付制度时,还应该重视不同地区吸收能力,从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并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管理,从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晓龙  刘明月  张崇尚  仇焕广  
在把握贫困和生态脆弱的规律性基础上,探究如何兼顾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有效路径是当前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态服务型经济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本文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概念界定基础上,揭示生态服务型经济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利用青海省的典型案例调查数据,评估生态服务型经济的实施成效。研究表明,生态服务型经济是一种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居民、社会企业、消费者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服务型经济将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新亮点,并为我国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提供良好的思路和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贺立龙  陶诗丹  
农户生计选择反映了其在乡村产业振兴及城乡循环中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其稳定脱贫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本文从脱贫不返贫“韧性”与脱贫发展“能力”两个维度界定和测度脱贫稳定性,实证分析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脱贫稳定性的内在关系。甘孜州和秦巴山区分别作为“三区三州”地区与一般脱贫地区的典型代表,对其脱贫村户的抽样调查为实证分析提供了所需家庭数据。结果表明:(1)人力资本是农户生计策略主要影响因素,成员多且健康的家庭生计政策依赖度较低,倾向于选择非农生计;(2)生计资本及扶贫政策对生计选择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物质资本、就业创业帮扶对甘孜州农户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产业帮扶政策对秦巴山区农户有显著影响;(3)生计策略对脱贫稳定性影响有区域异质性,政策依赖型生计有利于甘孜州农户脱贫稳定,不利于秦巴山区农户脱贫稳定;农业为主型生计结构不利于秦巴山区农户脱贫稳定,未对甘孜州农户产生显著影响。上述结论为因地制宜引导农户优化生计策略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向延平  
区域发展失衡是许多国家发展历史上曾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少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尤其是区域内生发展政策,曾被日本、瑞士、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提倡且成效显著。借鉴国外区域内生发展经验,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一、区域内生发展政策及其国际实践(一)日本过疏地区的区域内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大鹏  陈池波  
旅游发展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缓了绝对贫困。但是否改善了相对贫困并实现了包容性增长对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部贫困县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旅游发展对连片特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促进了连片特困地区的包容性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均有显著的包容性增长影响。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旅游发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呈现城乡分异的特征,对农村居民的包容性增长效应逐渐减小,而对城镇居民的包容性增长效应不断增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芳  
关键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银娥  张德伟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县域金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对多维贫困减缓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县域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减缓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且直接作用强于间接作用;经济增长效应强于收入分配效应;对消费贫困的影响大于医疗贫困与教育贫困。因此,应提高贫困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与模式,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促进县域金融发展,减缓多维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