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7)
- 2023(11117)
- 2022(9384)
- 2021(8732)
- 2020(6923)
- 2019(15847)
- 2018(15153)
- 2017(28646)
- 2016(15554)
- 2015(16979)
- 2014(16947)
- 2013(16802)
- 2012(16112)
- 2011(14840)
- 2010(15416)
- 2009(13934)
- 2008(13896)
- 2007(12624)
- 2006(11579)
- 2005(10837)
- 学科
- 济(65551)
- 经济(65475)
- 业(43297)
- 管理(40784)
- 企(30475)
- 企业(30475)
- 农(24003)
- 中国(22690)
- 地方(21906)
- 方法(19564)
- 农业(17048)
- 数学(16661)
- 数学方法(16405)
- 财(15819)
- 业经(15696)
- 制(14487)
- 学(14103)
- 银(13216)
- 银行(13200)
- 融(13047)
- 金融(13045)
- 行(12849)
- 贸(12844)
- 贸易(12829)
- 易(12389)
- 地方经济(11804)
- 发(11606)
- 策(11600)
- 环境(10846)
- 教育(10659)
- 机构
- 学院(222921)
- 大学(220263)
- 济(91942)
- 经济(89642)
- 研究(87589)
- 管理(79453)
- 理学(66425)
- 理学院(65553)
- 中国(65469)
- 管理学(64367)
- 管理学院(63923)
- 科学(52460)
- 京(48309)
- 所(45091)
- 财(44277)
- 农(41900)
- 研究所(40509)
- 中心(38871)
- 江(36573)
- 财经(33235)
- 范(32746)
- 业大(32565)
- 师范(32432)
- 农业(32208)
- 院(32193)
- 北京(31421)
- 经(30081)
- 州(29716)
- 省(28838)
- 经济学(27517)
- 基金
- 项目(142699)
- 科学(111999)
- 研究(106566)
- 基金(100970)
- 家(88864)
- 国家(88030)
- 科学基金(73946)
- 社会(66487)
- 社会科(62935)
- 社会科学(62921)
- 省(57095)
- 基金项目(51873)
- 教育(48736)
- 划(48357)
- 自然(46640)
- 自然科(45464)
- 自然科学(45447)
- 自然科学基金(44609)
- 编号(43512)
- 资助(41571)
- 发(36921)
- 成果(36614)
- 重点(33044)
- 课题(32492)
- 部(30875)
- 创(29603)
- 发展(29522)
- 展(29007)
- 性(28718)
- 创新(27730)
共检索到362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继凤 刘爱荣
分析了贫困区的发生机制和三种类型。从我国扶贫攻坚的现状出发,针对贫困区人与环境三个生产环节的矛盾焦点,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区 发生类型 可持续性脱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兰海霞 马平易 杜昱璇
增强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不仅是新时期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出发,建立了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脱贫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评估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识别脱贫农户的生计障碍。研究发现:①从川坝河谷区、半山区到高山区,从早期脱贫到后期脱贫,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依次降低,且务工型与农工互补型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强于其他生计方式农户;②陇南山区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比重达28.83%,高山区、传统务农型及后期脱贫户中生计不可持续农户比重较高,而川坝河谷区、农工互补型与务工型及早期脱贫户中该比重较低;③生计不可持续脱贫户均面临着多元生计障碍,其中近2/3的农户面临多维资本—环境阻滞型与多重要素阻滞型障碍;④针对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面临的多元生计障碍,需分类实施多维生计干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远权 刘姜
基于2018年重庆市3个贫困县脱贫农户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LVI模型精准度量生计脆弱性,实证检验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扶持贷款政策、教育扶贫政策以及安居房工程政策对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扶贫项目开发政策的检验结果并不显著。在考虑了遗漏变量和地区异质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扶贫政策是提升脱贫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重要软环境,精准识别扶贫政策的影响效应、因地制宜地建策施策有利于促进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脱贫农户 生计可持续性 扶贫政策效应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利
"干部积极干,农户站边看"的贫困群体脱贫逆化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首先在于小农理性下受利益驱使的农户形成争当贫困户的"自愿型贫困",造成贫困农户"不愿"脱贫;其次,贫困农户在贫困识别、资源匹配和脱贫行动选择方面因决策受限形成"边缘化治贫",造成农户的"不能"脱贫;最后,贫困农户受贫困文化影响导致"精神贫困",造成贫困农户的"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
关键词:
贫困农户 脱贫主体性 脱贫意愿 脱贫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民良
本文指出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自然生态问题。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状况 ,特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与中国反贫困中现存的问题 ,进而提出反贫困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贫困 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阿拉坦格日乐 恩和
内蒙古贫困牧户是精准扶贫政策扶持的重点,因而贫困牧户生计的可持续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和结果是一致的。精准扶贫最根本的原则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及时脱离贫困状态,改善生活,获得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途径。精准扶贫战略中,扶贫行为从上而下,通过各种资源、政策、资金的援助,完成城镇化、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外部影响因素的拉动作用。而脱贫行为从下而上,强调贫困牧民自己有脱贫的意识和思想,不偷懒,不过度依赖政策补贴等,挖掘贫困户内生动力。但是,贫困牧户财富存量达到脱贫标准后,如何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在长期均高于贫困标准成为经济社会的难题。因此,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前提,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为背景,结合内蒙古牧区精准脱贫现状,研究贫困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内外动因,并以此为手段,系统、全面、客观地评估内蒙古牧区的精准脱贫效果,构建继而动员贫困牧民逐渐获得增加收入的能力和有效途径,探讨内蒙古牧区维持精准脱贫战略成果的长效机制和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佟大建 应瑞瑶
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否减贫及其减贫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基于2012年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通过实证分析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的影响,分析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发现: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负向影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8.2%;随着退出贫困县时间的延长,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大;政府支出降低和工业化进程减缓是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影响的重要原因;退出贫困县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1.6%。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贫,但应注重其减贫效应的可持续性,在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仍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
扶贫政策 减贫效应 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竹晴 仝广顺
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形势依然严峻,受多种因素影响,深度贫困农村的脱贫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如何以更有效的举措让深度贫困农村摘掉帽子,不仅关系到我国脱贫任务的完成,更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本文对深度贫困农村脱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深度贫困 农村 脱贫攻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萍 陈银娥
文章通过贫困指数分解、收入来源差距、行业工资差距、其他相关经济因素等定量分析影响贫困的经济因素,进而从发展城镇农业和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救助,提供创业培训和微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城镇贫困 脱贫对策 就业扶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萍 陈银娥
文章通过贫困指数分解、收入来源差距、行业工资差距、其他相关经济因素等定量分析影响贫困的经济因素,进而从发展城镇农业和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救助,提供创业培训和微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城镇贫困 脱贫对策 就业扶贫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华锋 王海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自然也就成了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广西田东县自2008年起,启动了以金融综合改革为内核,通过组织、信用、支付、保险、担保和村级服务等"六大体系"的建设,塑造了农村金融支持与推动下的扶贫开发模式。这一"政府主导型"贫困治理模式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与问题,但凭借其治理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亦呈现卓有成效的治理效果,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县域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文章通过对田东模式实施策略的回顾,系统剖析了其发展中的优劣之势,并就其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贫困治理 田东模式 金融 可持续性 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月
可持续脱贫能力是解决贫困农民"人穷志(智)短"弊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及促进个人、家庭、国家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前提,教育则是助力贫困农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的最佳途径。当前教育扶志(智)脱贫事业面临着在战略部署上缺少协同配合、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孩童倾向、在赋能设计与实践上存在偏差、在扶贫效益上显效缓慢,以及扶贫组织责任缺失等现实困境,使得贫困农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工作支撑不够、建设不足、动力不强,以及缺乏可持续性等。因此,需要采用协同推进、大力发展农村职成教、明确以农民能力建设为中心的教育赋能设计与实践、切实提高扶贫效益,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等举措,有效促进贫困农民提升自身脱贫能力,以实现全面脱贫、彻底脱贫与可持续脱贫。
关键词:
教育扶贫 可持续脱贫能力 能力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齐红倩 张佳馨
解决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并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保证我国减贫成果可持续的关键。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构建村庄层面的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指标,使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影响农村家庭轻度和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重要非经济因素是农民信息获取劣势和受教育程度不足,且深度贫困脆弱性家庭占比居高不下是造成未来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性,但整体上农村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和轻度贫困脆弱性,而对深度贫困脆弱性的减缓尚需结合其他手段;降低农村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农村普惠金融促进其摆脱多维相对贫困并降低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渠道。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勇
一、"十二五"时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应进一步明确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本目标,调整和转变扶贫重点区域的扶贫方式,建立健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一)脱贫致富的基本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现代化建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鲲 冉光和
我国贫困村的脱贫资金投入长期以来是供给导向的,缺乏对扶贫资金需求的预测,导致资金的增加、分配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对重庆市4个区县9个乡镇的12个贫困村进行的调研表明,贫困村脱贫的资金需求与实际供给相比存在较大缺口,且不同类别贫困村的需求不一样,异化现象较为明显。解决贫困村现有脱贫资金的需求缺口,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应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资金使用结构等。
关键词:
贫困村 脱贫 资金需求 重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