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04)
2023(12527)
2022(10340)
2021(9762)
2020(7738)
2019(17406)
2018(17078)
2017(31739)
2016(17600)
2015(19202)
2014(19333)
2013(18986)
2012(18219)
2011(16729)
2010(17103)
2009(15632)
2008(15409)
2007(14236)
2006(12885)
2005(11934)
作者
(52790)
(44773)
(43782)
(41684)
(27916)
(21568)
(19771)
(17361)
(16987)
(15883)
(15375)
(14840)
(14407)
(14249)
(13989)
(13351)
(13094)
(12786)
(12713)
(12653)
(11412)
(11238)
(10865)
(10459)
(10037)
(10002)
(9838)
(9809)
(9191)
(9119)
学科
(73332)
经济(73234)
(52675)
(49459)
管理(39815)
农业(33681)
(27608)
企业(27608)
中国(25481)
地方(22593)
业经(20586)
方法(20479)
(18212)
数学(17442)
数学方法(17257)
(15900)
(15360)
(14935)
银行(14910)
(14725)
(14515)
(14205)
金融(14198)
(12634)
教育(12564)
(11975)
贸易(11963)
发展(11710)
(11679)
技术(11594)
机构
学院(250090)
大学(245452)
(101456)
经济(99015)
研究(96652)
管理(89052)
理学(75173)
理学院(74267)
中国(73170)
管理学(72877)
管理学院(72433)
(66751)
科学(58858)
(53543)
农业(51263)
(50186)
(45829)
研究所(45234)
业大(45068)
中心(44244)
(41406)
(36155)
师范(35730)
财经(34716)
(34290)
(33993)
北京(33659)
(32926)
(31473)
农业大学(31469)
基金
项目(163268)
科学(127059)
研究(123182)
基金(114385)
(100865)
国家(99831)
科学基金(83334)
社会(76834)
社会科(72188)
社会科学(72172)
(67317)
基金项目(59818)
教育(55552)
(55319)
编号(52512)
自然(51037)
自然科(49790)
自然科学(49775)
自然科学基金(48876)
资助(45230)
成果(43511)
(41645)
课题(37416)
重点(37187)
(36115)
(35457)
(34000)
发展(33394)
(32938)
(32842)
期刊
(129128)
经济(129128)
研究(78653)
(70642)
中国(65407)
农业(47489)
学报(44278)
科学(39747)
教育(36448)
大学(33867)
(32816)
学学(32027)
(30379)
金融(30379)
管理(30014)
业经(27267)
(22930)
技术(21643)
经济研究(18139)
问题(17506)
财经(16686)
农村(15419)
(15419)
(15227)
农业经济(15077)
(14377)
世界(13798)
业大(13241)
经济问题(12644)
科技(12230)
共检索到403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利  
"干部积极干,农户站边看"的贫困群体脱贫逆化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首先在于小农理性下受利益驱使的农户形成争当贫困户的"自愿型贫困",造成贫困农户"不愿"脱贫;其次,贫困农户在贫困识别、资源匹配和脱贫行动选择方面因决策受限形成"边缘化治贫",造成农户的"不能"脱贫;最后,贫困农户受贫困文化影响导致"精神贫困",造成贫困农户的"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民权利的道德化及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在后脱贫时代,需要加快均衡性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政府政治主体性与行政主体性及农民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均衡。在具体路径上,可以从加强贫困治理体系的法制化及标准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赋权增能来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及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的均衡性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姣  
政府主体性在乡村贫困治理场域的持续凸显反衬贫困农户主体性的不足。乡村贫困治理场域中物质扶贫的强化和精神扶贫的式微形成一定反差,贫困农户主体性内生动力不足已经掣肘了乡村贫困治理实践的深度推进。须准确把握主体性视角下激发维持贫困农户内生动力的深刻价值,使其增强反贫困能力、融合内外部要素、强化发展性原则。村民政策需求与减贫制度供给错位、乡村主体性的消解弱化内生动力的持续、主体综合素质薄弱与思维系统缺乏优化等,导致贫困农户无法生成充足的内生动力。应以优化政策减贫制度供需关系、强化综合素质优化思维系统与乡村主体再造激发内生动力等,找出激发和增强贫困农户主体性内生动力的有效思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积极正向的精神促进力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继凤  刘爱荣  
分析了贫困区的发生机制和三种类型。从我国扶贫攻坚的现状出发,针对贫困区人与环境三个生产环节的矛盾焦点,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  高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两方面作用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中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重视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  高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两方面作用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中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重视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  高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两方面作用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中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重视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子坚  张震霖  
开展全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降低我国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率是现阶段我国脱贫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宏观判断以及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微观案例表明,农村贫困主体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日益严重,健康素养普遍较低,缺乏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较难开展慢性病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部分贫困者无法正确选择重大疾病就医地点。究其原因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阻碍健康能力实践,贫困家庭疾病照料降低劳动力水平,贫困者弱势地位恶性循环。阻断因病致贫所带来的疾病—贫困循环、代际传递和代际逆传递,是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破题之要。因此,应加快提升农村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健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优化新农合医疗保险门诊报销比例及范围,着力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进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曹子坚  张博  张震霖  
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摆脱当前传统开发式扶贫的路径,走出一条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具有持久生命力与发展潜力的道路。结合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扶贫实践,我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建设应瞄准主体性培养,基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框架,从以不同年龄阶段为依据的能力建设、以不同群体为依据的能力建设及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的能力建设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焱  邵源春  冯璐  方俊智  
云南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贫困户的脱贫潜力直接影响到中国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以及脱贫后脱贫成效的巩固和小康社会的建成。以云南贫困农户脱贫潜力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素质、生产生活条件、受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和社会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云南贫困农户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科学测度和评价云南省及下辖16个州市贫困农户的脱贫潜力和空间格局,探讨影响云南省及下辖16个州市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结果发现:云南整体贫困程度深,总体脱贫潜力弱;各州市贫困户的脱贫潜力具有较大差异,大理、迪庆、西双版纳、昆明、德宏和临沧的脱贫潜力较高,而昭通、普洱、文山、怒江、曲靖的脱贫潜力低;空间关联上,贫困农户脱贫潜力的差异性大于集聚性,州市之间的辐射、带动效应弱。研究结果有助于辅助和支撑各级政府制定更为精准、科学、有效的脱贫策略和政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卓  李玉恒  刘愿理  廖和平  朱琳  
农户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进一步厘定了“农户脱贫稳定性”概念,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脱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贵州省天柱县为研究区,测算1295户样本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基于不同方法共同识别影响因素并探究影响机理,提出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整体水平偏高,脱贫稳定性较强,但农户个体差异性显著,其中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高,金融资本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低,返贫风险较大;(2)农户脱贫稳定性类型主要以一般型或稳定型为主,脱贫稳定性综合指数中各类型占比分布从高到低大致呈“水滴”特征,有12.44%的样本农户处于临界型,返贫风险较大;(3)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口占比、土地流转、转移性收入占比、到乡镇政府距离和到主干道距离是影响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构建了能力提升、产业培育、激发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拓展就业“五位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脱贫稳定性长效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兰海霞  马平易  杜昱璇  
增强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不仅是新时期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出发,建立了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脱贫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评估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识别脱贫农户的生计障碍。研究发现:①从川坝河谷区、半山区到高山区,从早期脱贫到后期脱贫,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依次降低,且务工型与农工互补型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强于其他生计方式农户;②陇南山区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比重达28.83%,高山区、传统务农型及后期脱贫户中生计不可持续农户比重较高,而川坝河谷区、农工互补型与务工型及早期脱贫户中该比重较低;③生计不可持续脱贫户均面临着多元生计障碍,其中近2/3的农户面临多维资本—环境阻滞型与多重要素阻滞型障碍;④针对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面临的多元生计障碍,需分类实施多维生计干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贺立龙  黄科  郑怡君  
信贷支持贫困农户脱贫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方式,其有效性体现为信贷支持贫困农户的精准性和助益农户生产与可持续脱贫的定向性。本文基于农户相对贫困的分层测度,采集农户信贷活动数据,从供求两个方面对信贷支持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信贷支持贫困农户的精准性与助益农户生产脱贫的导向不明显;金融信息以及学历、生计结构影响农户信贷需求,信息、亲朋关系、收入结构制约农户信贷可得性;贫困农户更依赖非正规信贷,对正规信贷有惧贷心理,正规信贷投放存在"嫌贫爱富"倾向。本文认为,设计"发展型"信贷产品,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铃  刘晓昀  
农业仍然是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如果贫困农户的农业收入能够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即使按照最新贫困标准,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也所剩无几。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农户农业生产中的中间物质产出效率低下以及劳动投入不足。鼓励贫困农户增加劳动投入和提高其中间物质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提高其农业收入进而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丹  程丹  邓明艳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