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78)
2023(10770)
2022(9365)
2021(8525)
2020(7170)
2019(16115)
2018(15696)
2017(30379)
2016(16448)
2015(18297)
2014(17966)
2013(17582)
2012(16103)
2011(14578)
2010(14495)
2009(13701)
2008(13296)
2007(11933)
2006(10139)
2005(8876)
作者
(46573)
(39370)
(39191)
(37476)
(24684)
(18983)
(18063)
(15293)
(14577)
(13555)
(13283)
(13191)
(12371)
(12289)
(12258)
(12109)
(12088)
(11709)
(11409)
(11143)
(9740)
(9474)
(9414)
(8974)
(8884)
(8777)
(8660)
(8555)
(7839)
(7835)
学科
(71271)
经济(71212)
管理(44190)
(41887)
(32441)
企业(32441)
方法(32335)
数学(28803)
数学方法(28541)
(19873)
中国(17504)
地方(17434)
(16492)
业经(14519)
(14164)
(13491)
贸易(13488)
农业(13347)
(13026)
(11346)
环境(11176)
(10474)
地方经济(10160)
(10083)
财务(10060)
财务管理(10034)
(9727)
(9712)
金融(9710)
银行(9702)
机构
学院(234596)
大学(232089)
(97070)
经济(95047)
管理(88291)
研究(78311)
理学(76774)
理学院(75830)
管理学(74452)
管理学院(74018)
中国(57904)
科学(49512)
(47986)
(42663)
(40417)
(39637)
中心(36660)
研究所(36299)
业大(35515)
财经(34856)
(34693)
农业(32176)
(31785)
(31604)
师范(31491)
经济学(31005)
北京(29374)
(28399)
经济学院(28330)
(27761)
基金
项目(161389)
科学(127613)
研究(117285)
基金(117255)
(102631)
国家(101848)
科学基金(87160)
社会(75445)
社会科(71584)
社会科学(71564)
(63929)
基金项目(62448)
自然(55906)
自然科(54622)
自然科学(54606)
(53963)
教育(53822)
自然科学基金(53605)
编号(48059)
资助(46941)
成果(37677)
重点(36999)
(36274)
(35458)
(33835)
课题(32826)
创新(31679)
国家社会(31547)
科研(31290)
教育部(30216)
期刊
(103188)
经济(103188)
研究(64234)
中国(39878)
学报(36219)
(36164)
科学(33656)
(32755)
管理(28921)
大学(26654)
学学(25285)
农业(24795)
教育(22337)
技术(19966)
(18274)
金融(18274)
业经(18232)
经济研究(17350)
财经(16578)
(14320)
问题(13929)
(13396)
技术经济(12108)
统计(11710)
商业(11691)
资源(11502)
(11378)
(10983)
(10760)
科技(10353)
共检索到328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丹林  吕冰洋  
近几年,有大量的文献对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本文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这些研究一般忽视省份经济空间相关性和各区域生产函数差异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引入空间分析的方法论,介绍了文献中较少采用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估计。进而,参考面板数据分析的优点,本文创新性地在GWR方法基础上,引入时间的概念,利用时空同质假设,提出新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三维或同质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简称HGTWR方法。运用HGTWR方法,本文对1998-2005年我国省份经济TFP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是随时空而变化的;省份经济TFP增长率和贡献度呈"西—中-东"排列;我国经济增长中TFP增长率和贡献度并不低,说明我国近期经济增长并非是低效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恕立  滕泽伟  刘军  
本文将环境因素纳入生产率研究体系,引入考虑"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2000—2012年31个省市和2004—2012年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同时与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服务业tFP区域和行业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tFP增长表现出了较大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未考虑环境因素的传统测算方法显著高估了服务业tFP的增长率及其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环境因素对服务业增长绩效存在影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服务业tFP增长的源泉主要是技术进步,通过提升技术效率来促进服务业增长还有很大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方林  黎文勇  
本文利用2006-2013年数据分析了贵州地级市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发现贵州地级市碳生产率总体呈斜"N"型增长趋势。然后建立考虑空间效应的碳生产率活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财政环保支出、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活动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贵州地级市碳生产率不仅具有空间集聚性,而且存在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溢出不是误差冲击对碳生产率活动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相邻地区碳生产率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发挥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唐  王平田  余凡  
文章运用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时间序列DEA、随机前沿(SFA)和LP一致半参估计等方法,对新常态以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变化状况进行了综合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方国柱  祁春节  雷权勇  
[目的]在我国柑橘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存在耕地规模狭小和劳动资源匮乏的双重瓶颈,研究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柑橘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方法]基于2011—2016年我国柑橘生产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特点,比较了柑橘、柑和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结果](1)从整体趋势看,2011年以来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小。考察期间内,柑橘、柑和橘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2. 6%、2. 0%和2. 3%。(2)从影响因素看,技术进步是影响柑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从区域差异看,科技进步为福建、广东等省份柑橘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营规模过小阻碍了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增长优势明显劣于江西、湖南两省。(4)从品种分类看,多数省份橘的技术进步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高于柑,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差,仅在部分省份优势明显。[结论]推进柑橘科技创新,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施柑橘产业支持政策是促进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慧  邓小乐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速度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缩短追赶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区域碳生产率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资源型区域低碳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没有有效发挥出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型区域对于相邻资源型区域的溢出效应。今后在资源型区域中建立资源型产业低碳示范园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越越  
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借助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同时考虑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物流产业实际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考察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效应,相邻地区或交通网络可覆盖的相近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负向溢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提高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相邻地区存在负向抑制效应;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仅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本地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地区间也存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顺成  李喜演  
选取33个大城市有关从业者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及其相应的数据,分析了紧凑式城市规划要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认为在中国构建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和地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特征,以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紧凑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植  
本文通过索洛余值法估计了京津冀三地2006年到2016年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并进一步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比较估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京津冀三地的科技水平差异较大,以保守的估算结果看,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河北的2倍多;第二,北京的科技水平进步最快,天津次之,河北最慢;第三,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未在科技创新上对天津和河北形成明显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海玲  
文章应用Malmquist指数对2009~2011年全国省域低碳生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降低了0.6%,西部地区降低了1.8%,而中部地区平均增长了2.1%,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因素看,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明显,平均增长率为3.1%与9.5%,说明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σ收敛计算表明,2009~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差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收敛特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立辉  张雯丽  王恒  
特色油料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同时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本文以油葵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选用较前沿的GML模型和EBM模型,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测算油葵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比较。经实证分析后得知:(1)油葵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状态,油葵的技术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2)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进步;(3)油葵生产存在规模效应;(4)以新疆、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是中国油葵生产的优势产区。对此,本文提出强化技术推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设特色油料农产品功能区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方紫薇  陶爽  郑德昌  
从中国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空间关联性视角出发,基于2004—2018年24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中国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探讨该空间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并揭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地区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区和邻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对邻区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远高于本地;对位于东部地区、规模大以及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城市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绿色发展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以达到提升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的效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东部地区以及城市规模大的地方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并保障知识技术创造者的合理合法权益;中西部地区以及规模较小的城市则应积极建立与大城市之间的技术帮扶关联,强化地区间的技术交流和信息流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