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6)
2023(7516)
2022(6363)
2021(6239)
2020(5064)
2019(11801)
2018(11487)
2017(21954)
2016(11968)
2015(13468)
2014(13334)
2013(13307)
2012(12634)
2011(11695)
2010(11582)
2009(10793)
2008(10803)
2007(9383)
2006(8378)
2005(7803)
作者
(31876)
(26506)
(26360)
(25424)
(17274)
(12575)
(12061)
(10254)
(10211)
(9646)
(9283)
(8787)
(8642)
(8606)
(8412)
(8287)
(7947)
(7758)
(7736)
(7514)
(6815)
(6429)
(6362)
(6082)
(6047)
(5987)
(5884)
(5672)
(5286)
(5209)
学科
(50201)
经济(50156)
管理(34678)
(31884)
(25812)
企业(25812)
方法(21842)
数学(20134)
数学方法(19891)
中国(17207)
(15374)
(14200)
贸易(14190)
(14011)
(13465)
(11175)
(10455)
(9770)
银行(9769)
(9400)
(9373)
财务(9357)
财务管理(9340)
业经(9258)
企业财务(8857)
(8614)
金融(8614)
农业(8141)
及其(7950)
环境(7374)
机构
大学(169419)
学院(166963)
(82496)
经济(81111)
研究(63924)
管理(62817)
理学(53064)
中国(53023)
理学院(52460)
管理学(51786)
管理学院(51471)
(39350)
(36423)
科学(33091)
(31512)
财经(30457)
中心(28863)
研究所(28179)
(28009)
经济学(27082)
经济学院(24347)
北京(24186)
(23713)
财经大学(22787)
(22557)
(22292)
师范(22167)
(22041)
(18816)
业大(18539)
基金
项目(104107)
科学(84254)
研究(79871)
基金(79310)
(68144)
国家(67641)
科学基金(58146)
社会(53292)
社会科(50746)
社会科学(50740)
基金项目(39845)
教育(37270)
(35688)
自然(35437)
自然科(34680)
自然科学(34673)
资助(34470)
自然科学基金(34107)
(32047)
编号(31052)
成果(27083)
(26068)
重点(23739)
中国(23627)
国家社会(23213)
教育部(23060)
(22454)
课题(22353)
人文(21489)
(21411)
期刊
(89607)
经济(89607)
研究(59243)
中国(36053)
(30087)
管理(24851)
(23713)
金融(23713)
科学(20817)
(20050)
学报(19583)
教育(19250)
经济研究(16367)
大学(15962)
财经(15871)
学学(14861)
农业(13934)
(13785)
(13582)
技术(13344)
国际(12748)
问题(11825)
世界(11581)
业经(11573)
(8277)
技术经济(8148)
统计(7881)
理论(7584)
现代(7366)
(7047)
共检索到268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涛  
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文涛  
本文以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骨架,构建公众学习机制并探讨其对通胀预期形成与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通过调整通胀目标,包容了外生冲击对实际通胀的影响,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促成通胀的大起大落;(2)公众学习不仅在我国存在且对通胀预期产生显著影响,其程度受到政策可信度、外生冲击类型、信号噪声比和通胀目标持续性等制约。在管理通胀预期时我国应选择合理通胀目标调整方式,并提高政策透明度与可信度,积极塑造公众的预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提高经济吸纳外部冲击的能力,使得潜在通胀压力能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改革得到有序释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吴秀波  
必须正视中国物价上涨压力长期存在的问题,因为价格行政调控只能在短期有效;通胀存在制度性低估倾向。本轮物价上涨是近十年货币被动超发的累积结果,而宽松的信贷条件、长期的低利率则起到助燃的作用。为应对通胀问题,现阶段货币政策必须及时收紧,货币政策目标回归稳定物价本位,必须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并用;长期来看,必须改革包括结售汇、汇率形成等一系列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通胀惯性与货币政策效果紧密相关。本文应用具有统计无偏性的"Grid Bootstrap"估计法和未知断点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了1980—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惯性特征。本文发现,在低通胀环境下通货膨胀仍然呈现相当高的惯性特征,这暗示着我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依然非常明显,通货膨胀对政策变化的反应速度缓慢。计量结果说明,中央银行至少应该在出现通胀压力前一年采取措施,来应对高通胀惯性环境下的政策滞后效应。因此,新时期货币当局不仅需要保持对通胀抬头趋势的适度警觉,而且应该关注高通胀惯性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刘达禹  徐宁  
本文对我国通货膨胀成本的非对称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惰性特征进行了检验和识别,发现中央银行具有明显的规避通货紧缩偏好,但其货币政策调控不存在明显的惰性区域。本文采用理性预期框架下的TVP-S-VAR模型测度中央银行在不同宏观背景信息下的利率调控规则。结果发现,中央银行在通货紧缩时期的政策调控力度将显著增强,而就新常态时期内的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适时微调、定向着力"的货币政策调控方针,从而为经济增速托底,也给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和改革留出必要的时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华平  贺根庆  
该文通过对Kydland-Prescott方程的改进,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不同信息结构下,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货币政策的优化分析了我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稳定的通胀预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中央银行采用机会主义获得的短期效用不能持久,反而导致通胀预期的不稳定,对经济的危害更大。最后,该文对货币政策的优化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洛丽塔·梅斯特  王宇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洛丽塔·梅斯特  王宇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党超  
本文建立含有通胀预期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基于2001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居民和专家两组通胀预期调研数据,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决策信息集中是否包含通胀预期变量,以及谁的通胀预期更能影响货币政策。研究表明:(1)央行对居民预期和专家预期均做出显著反应,但对专家预期反应更强:平均而言,专家预期值提高1%,央行当季会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0.4%,拆借利率则上浮0.1%;(2)在长期,央行遵循"逆预期"操作的相机抉择行为模式,表明预期变量是央行决策信息集的重要组成部分;(3)央行对某些机构的预测数据反应较强,其预测信息集可能与央行信息集重合度较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连发  
当前宏观调控面对的形势是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胀预期逐渐形成。在跨期转移购买力方面,人民币作为跨期价值储存载体的吸引力下降,而房产等有价资产的吸引力上升,这是推动通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主要原因。行政性的局部的结构性政策可能仍然会有些效果,但有效性将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这些措施可能难以缓解中长期通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确保我国经济中长期平稳发展是硬道理。建议2011年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短期内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政策目标,回归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利率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力军  朱洪  
文章用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通胀预期:(1)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衡量通胀预期;(2)ARMA模型对通胀的预测值。并计量分析了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结果显示:CPI上升、正产出缺口增加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利率、人民币汇率和食品价格对通胀预期的形成作用不显著和影响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动态微调,是目前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最好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醒民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勇  邓晶  王有贵  
本文选取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的中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M2、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上证综指、CPI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合"有向无环图"(DAG)技术,建立SVAR模型来考察上述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房价、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较大;货币供应量对CPI、房价、股价的影响力依次减弱;有理由推测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房地产市场和中国实体经济部分商品的关注度依次减弱;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独立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品玲  胡晨川  
通货膨胀惯性衡量了通胀指标受到冲击偏离均值后返回均值的时间,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文章选取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的月度CPI、RPI、PPI数据,应用Yule-Walker方法和Stationary Block-Bootstrap方法估计了通胀惯性系数,同时应用EFP(Empirical fluctuation processes)方法和BP未知断点检验法研究了我国通胀指数序列的结构变化点和通胀惯性系数的结构变化点,讨论了金融危机前后通胀惯性特征的变化规律。计量结果表明,我国通胀惯性总体上维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亚平  
经济的动态变化,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有限认知,决定了人们处于一种动态学习过程之中。并且,经济主体不仅是根据某种计量方法或经验自我学习,有时更多的也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相互学习。在这种互相学习和影响的过程当中,由于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中央银行对公众的预期和决策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已越来越借助于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功能。当前,在防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