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9)
2023(5156)
2022(4322)
2021(4004)
2020(3158)
2019(7246)
2018(6930)
2017(14361)
2016(7617)
2015(8384)
2014(8367)
2013(8280)
2012(7850)
2011(7241)
2010(7320)
2009(6635)
2008(6597)
2007(5937)
2006(5359)
2005(4856)
作者
(20397)
(17026)
(16949)
(16397)
(11072)
(7982)
(7651)
(6466)
(6465)
(6318)
(5709)
(5553)
(5518)
(5509)
(5368)
(5304)
(5131)
(5063)
(4999)
(4827)
(4341)
(4114)
(4073)
(3980)
(3903)
(3869)
(3796)
(3651)
(3354)
(3302)
学科
(31652)
经济(31621)
管理(23912)
(22190)
(17692)
企业(17692)
方法(14284)
数学(13231)
数学方法(13076)
(9619)
(9304)
中国(9001)
(8889)
贸易(8884)
(8730)
(7597)
银行(7596)
(7580)
(7467)
(7310)
业经(6658)
(6623)
金融(6623)
农业(5737)
地方(5659)
及其(5383)
(5301)
财务(5290)
财务管理(5283)
政策(5213)
机构
学院(108089)
大学(106291)
(52671)
经济(51678)
管理(43434)
理学(36968)
理学院(36660)
管理学(36203)
管理学院(35995)
研究(35883)
中国(30733)
(26599)
(20873)
财经(20492)
(18711)
科学(18191)
(17273)
经济学(17140)
中心(17064)
(16570)
经济学院(15643)
财经大学(15266)
研究所(15193)
(13763)
北京(13298)
(13223)
金融(13034)
(12962)
(12939)
(12671)
基金
项目(68010)
科学(55137)
研究(52394)
基金(51134)
(42957)
国家(42602)
科学基金(37666)
社会(34927)
社会科(33431)
社会科学(33428)
基金项目(25861)
(25307)
教育(24178)
自然(23080)
自然科(22593)
自然科学(22589)
自然科学基金(22224)
资助(22127)
(21409)
编号(21101)
成果(17421)
(16197)
重点(14852)
(14774)
国家社会(14708)
课题(14602)
教育部(14531)
(14306)
(14234)
人文(14225)
期刊
(56346)
经济(56346)
研究(36986)
中国(20021)
(19345)
(19319)
金融(19319)
管理(16433)
(12453)
科学(11706)
学报(11042)
经济研究(10307)
财经(10233)
教育(9980)
大学(9176)
技术(9071)
业经(9049)
(8856)
学学(8734)
农业(8234)
(7931)
国际(7372)
问题(7196)
理论(5817)
技术经济(5434)
世界(5356)
统计(5316)
商业(5240)
实践(5171)
(5171)
共检索到168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金平  金永军  
本文首先从基于要素密集度和市场结构不同的两部门模型出发,说明由于自身的异质性,每个行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各异,接着利用 E-G 两步法、ADL 模型和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95年以来中国六个行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房地产产业对利率政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随后分析了造成行业反应不同的原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曹珍珍  王国松  
统一的货币政策往往对不同行业的产出和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忽视货币政策效果的差异性会导致行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本文以我国25个工业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研究货币政策的产业非对称效应,并通过与实证结论相结合解析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效应的原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真  崔雁冰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系统GMM等方法,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制造业27个行业是否存在非对称性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这与行业特征有关;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耐用品行业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非耐用品行业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小;此外,行业长期借款率、企业规模、产权属性、资产负债率也影响其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资源密集性和产品耐用性能够解释货币政策变异的52%,是引起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探索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避免统一货币政策带来的结构性失衡,同时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于行业资源密集性和产品耐用性不仅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相对稳定,能够为结构性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丁涛  
本文构建我国产业结构因子增强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货币政策效应在工业行业层面上表现出的非对称性。模型总计包含七大振兴产业的91个主要经济指标和财务指标作为总体经济变量;此外,本文使用SFAVAR模型,刻画产业因子组成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子信息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变动反应最为敏感,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次之;而石油化工与轻工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敏感度最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曹永琴  
本文沿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从理论上分析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影响差异的形成机理;并基于大中小规模企业的半年度面板数据,分三个递进层次建立实证模型检验理论结论。结果发现,不同规模企业间特征差异显著,货币政策冲击经银行信贷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后对不同规模企业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受金融约束强、外源融资获得能力差、财务杠杆水平和劳动密集程度高的小规模企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远高于中大规模企业。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且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显然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加剧中国的失业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肖争艳  郭豫媚  潘璐  
在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含有企业异质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更易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中小企业产出下降幅度约是大企业的三倍。造成这种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受到限制。此外,货币政策冲击通过信贷市场放大了经济波动,经济中存在着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现象。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非对称效应,并谨慎选择名义利率的调整幅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晓男  张静  曹云祥  李洪梅  
笔者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基于我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均具有非对称效应。经济扩张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抑制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紧缩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其区制发生明显转换,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作用不断加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拥政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讨论始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能仅局限于国际货币联盟中,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地区内部。但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进行了整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盛荣  李文溥  
本文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 model对货币政策效应可能存在的双重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性政策的反应弹性,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姝怡  陈祥  
文章通过构建以消费者信心、消费支出和货币增速三个变量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通过消费方程、脉冲响应等方式考察了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确实存在非对称效应。经济前景乐观状态下,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调控效应最强。经济前景悲观状态下,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不仅减弱,政策时滞也会拉长,从而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厉骞  李文兴  
以总量调节为手段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对不同产业产生非对称的影响,是一个关系到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节经济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不同资本存量的产业会对货币政策反应存在差异。接着利用非线性的面板门槛模型实际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产生与行业资本存量、行业财务负担以及行业要素密集度有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曹永琴  
统一货币政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本文运用ARMA模型和VAR模型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三大产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产业非对称性,高有形资产产业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小于低有形资产产业,即第一产业对货币供给冲击的反应最为强烈,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由于各产业的市场结构差异、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不同使得各产业所面临的金融摩擦存在较大差异,进而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非对称性,在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下货币政策效应在产业层面上表现出了非对称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俊  
本文立足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基调频繁转向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多变量Logistic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LSTVAR)模型证实,中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效应,相同规模的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并且相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还依赖于宏观经济处于特定的经济区制。准确判断宏观经济状态,修正经济"增长主义"的政策导向,并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组合,对于破解政策困境、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石柱鲜  邓创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然利率的定量估计,为货币政策紧缩与扩张状态的度量和描述提供了一个"基准":当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对应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为扩张性的。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我们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模拟了GDP偏移率与通货膨胀对紧缩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发现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比,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产出效应和较弱的价格效应。对这一检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缺口不仅可以合理地度量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而且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文静  
文章运用VECM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明显的纵向和横向非对称性。纵向非对称性表现为:不同方向和不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消费有非对称性影响,并且长期内消费和投资的非对称性均显著,短期内投资的非对称效果明显,消费的非对称性效果不明显。横向非对称性表现为金融机构贷款投资余额数据对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有明显区别,西部地区效果最差、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效果最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