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80)
2023(4059)
2022(3544)
2021(3371)
2020(2705)
2019(6280)
2018(6293)
2017(13069)
2016(7287)
2015(8089)
2014(8218)
2013(8047)
2012(7808)
2011(7142)
2010(7380)
2009(6780)
2008(6884)
2007(6188)
2006(5685)
2005(5311)
作者
(19659)
(16272)
(16083)
(15700)
(10860)
(7709)
(7551)
(6224)
(6147)
(6135)
(5512)
(5459)
(5378)
(5376)
(5350)
(5167)
(4946)
(4858)
(4813)
(4774)
(4301)
(3980)
(3935)
(3821)
(3797)
(3731)
(3717)
(3651)
(3323)
(3240)
学科
(26727)
经济(26695)
管理(20088)
(19088)
(15122)
企业(15122)
方法(10916)
数学(9744)
数学方法(9573)
(8788)
(8400)
(8399)
贸易(8395)
(8257)
中国(7460)
(7432)
(6185)
(5727)
银行(5723)
业经(5658)
(5578)
金融(5578)
(5527)
及其(5421)
地方(5395)
农业(5317)
政策(5226)
(5149)
税收(4985)
(4950)
机构
学院(101417)
大学(100680)
(45714)
经济(44702)
管理(38498)
研究(36257)
理学(32061)
理学院(31742)
管理学(31286)
管理学院(31085)
中国(29856)
(23968)
(20974)
科学(19237)
(18452)
财经(17873)
中心(17099)
(16239)
研究所(16207)
(16158)
(14532)
经济学(14117)
北京(13904)
(13376)
师范(13275)
财经大学(13102)
(13034)
(12918)
经济学院(12699)
业大(11922)
基金
项目(60009)
研究(47425)
科学(47348)
基金(42988)
(36283)
国家(35950)
科学基金(30579)
社会(29241)
社会科(27740)
社会科学(27737)
(22421)
教育(21988)
基金项目(21170)
编号(20196)
(19594)
资助(19500)
自然(18677)
自然科(18228)
自然科学(18225)
成果(18039)
自然科学基金(17906)
课题(14481)
(14155)
重点(13360)
(13325)
(13047)
(12542)
教育部(12309)
(12251)
项目编号(12218)
期刊
(52359)
经济(52359)
研究(35796)
中国(19947)
(17993)
金融(17993)
(17422)
管理(14508)
(13439)
教育(12720)
学报(11115)
科学(10965)
农业(9030)
大学(8935)
经济研究(8780)
财经(8614)
技术(8330)
学学(8167)
业经(8038)
(7442)
(7359)
国际(7258)
问题(6662)
世界(5706)
理论(5558)
实践(4991)
(4991)
(4869)
论坛(4869)
现代(4857)
共检索到165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樊怿霖  
随着我国金融影响力的增强和全球事务参与度的增加,国际上对我国央行加强货币政策沟通、扩大政策透明度的呼声日涨。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央行普遍更加重视货币政策沟通,通过常规性沟通与前瞻性指引,主动传递政策导向,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沟通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部分。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牟鹏飞  
本文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媒体沟通因素,特别是考察市场化指标还是传统政策指标是媒体沟通的焦点。我们通过使用2000至2016年期间"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之后一周内国内报纸刊登的相关文章来确定解释媒体对货币政策相关报道的因素,进而考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其他经济环境变量对媒体报道(倾向性、离散度、数量和程度)的解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媒体报道对市场利率变化并没有过多关注,却更为关注主要政策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而且对广义货币增长率也非常关注。因此,从媒体舆论角度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沟通可以考虑侧重于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增长率,以此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沟通效果和效率,实现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杨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考察利用货币政策的实际干预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具有"催化剂"效应的市场情绪,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研究表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际调控能够提升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利率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也即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使得膨胀的心理情绪得到一定的抑制。央行谈话沟通在提升市场信心方面的有效性要强于书面沟通,央行政策报告沟通在引导公众市场信心方面还具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成思  
前瞻性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一套系统的政策框架,涵盖政策目标变量的选择、政策反应形式以及政策传导体系的构建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的提出随着全球经济运行不断面临各种新局面和新挑战,各国货币当局普遍认识到前瞻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基本涵义是货币当局基于对未来相关经济指标的前瞻(预测)考虑,相应制定当前的货币政策。尽管前瞻性货币政策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杰里米·C.斯坦  申世军  
当我们评估沟通部门的表现时,把重点放在我们一直致力于如何实现合法透明,而不是放在我们的各类通告多大程度地影响了市场,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从哈佛大学加入美联储之前,我对这份工作的许多方面预料不足,其中一项便是,我未曾料到货币政策沟通的全过程是如此具有挑战性。过去几十年里,在如何向金融市场和社会公众充分地传递信息方面,美联储已作出了显著改变。在美联储百年历史中,多数时间里它并不透明;20世纪80年代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史焕平  胡滨  陈琪  
近年来,随着预期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各国央行开始逐渐摒弃以往的"隐秘性文化",逐渐转向"开放化"与"透明化",并且更乐于利用央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央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干预工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VEC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的影响效果更强,央行沟通同时也会对市场预期与传统货币政策干预工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最终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杨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考察利用货币政策的实际干预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具有"催化剂"效应的市场情绪,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研究表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际调控能够提升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利率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也即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使得膨胀的心理情绪得到一定的抑制。央行谈话沟通在提升市场信心方面的有效性要强于书面沟通,央行政策报告沟通在引导公众市场信心方面还具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双  
美日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比较与借鉴李双从贷币政策是否通过利率起作用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划分为利率型和数量型。在利率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利率的调节,利率是整个传导机制的中心。利率型传导机制具有反映灵敏、迅速、...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运信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央行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未表现出一致性收敛特征。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信息沟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现实约束,有的央行在某些方面透明性还非常有限。在央行信息沟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策略性、细节性技巧,处理不当就可能损害央行信誉。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豫媚  周璇  
沟通已成为发达国家央行引导市场预期的主要方式,那么央行究竟是否应该进行沟通,央行沟通是否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适应性学习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央行公共信息和公众私人信息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央行沟通影响公众学习和预期的传导机制。这不仅弥补了已有文献中对公众预期形成机制刻画的不足,而且从适应性学习角度为解释央行沟通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了一条新机制。研究发现,由于信息噪声和学习偏差的存在,公众预期会偏离理性预期。此时,央行通过提供准确度较高的公共信息不仅能够降低公众可获得信息的噪声,而且能够促进公众的学习过程,降低公众预期偏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央行沟通能够加快适应性学习向理性预期均衡收敛的速度,降低福利损失,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央行沟通存在边界。当央行的公共信息不如私人信息准确时,央行沟通反而会增加福利损失。因此,对于目前仍不够重视沟通的中国央行而言,应在提高信息准确度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书朦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息沟通总体上能够对通胀预期产生顺应既定调控方向的政策效应,且口头沟通的影响效果要强于书面沟通,但这种引导效应的传导既受限于其他影响通胀预期形成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又具有较明显的时滞性特征。因此,我国应提高基础统计金融数据的编制质量,增强货币政策信息的可信度与准确度,完善货币政策信息的沟通内容,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双向货币政策信息沟通体系,注重不同货币政策信息沟通方式的有效结合,强调货币政策信息沟通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提升沟通策略的可信性、灵活性与及时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尹继志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公众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决策和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信息沟通。由于各国中央银行所处的体制和环境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信息沟通的不同策略。这种差异化的信息沟通方法,既是中央银行对信息沟通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的考虑,也是为取得更好的信息沟通效果所需要。我国中央银行近年来在多方面致力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但在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曾刚  万志宏  
中央银行沟通是中央银行面向公众的信息供给与交流行为。近20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强化了中央银行沟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金融危机后更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未来货币政策路径的"前瞻性指引"。本文总结了中央银行沟通的国际实践和最新进展,并针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沟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蒋超良  
西方货币政策的新调整与借鉴中国农业银行国际部蒋超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战后以来担当了调控宏观经济的任务。它们通过货币政策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标。货币主义则是近20年来西方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1994年以来,尽管西方货币政策的一般态势...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何伟刚  
随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货币政策传导问题的理论争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特殊性及西方理论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