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78)
2023(3828)
2022(3291)
2021(3163)
2020(2485)
2019(5717)
2018(5607)
2017(11519)
2016(6250)
2015(6963)
2014(7072)
2013(6926)
2012(6548)
2011(6117)
2010(6260)
2009(5886)
2008(5825)
2007(5296)
2006(4916)
2005(4511)
作者
(16790)
(13895)
(13858)
(13360)
(9155)
(6474)
(6388)
(5334)
(5265)
(5196)
(4714)
(4584)
(4534)
(4492)
(4472)
(4371)
(4177)
(4138)
(4127)
(4004)
(3609)
(3370)
(3365)
(3295)
(3249)
(3218)
(3118)
(3100)
(2778)
(2757)
学科
(23759)
经济(23739)
管理(19014)
(17486)
(14095)
企业(14095)
方法(9236)
数学(8289)
(8217)
数学方法(8150)
(7580)
(7400)
(7144)
贸易(7141)
(7014)
中国(6782)
(5787)
及其(5288)
业经(5259)
政策(5205)
(5115)
银行(5115)
(4943)
地方(4883)
农业(4882)
(4623)
(4591)
金融(4591)
方针(4569)
(4512)
机构
学院(87879)
大学(85978)
(40375)
经济(39437)
管理(34361)
研究(31098)
理学(28558)
理学院(28302)
管理学(27932)
管理学院(27757)
中国(26263)
(21528)
(17765)
财经(15908)
科学(15881)
(15212)
中心(14800)
(14402)
(14363)
研究所(13232)
经济学(12268)
财经大学(11638)
北京(11538)
(11409)
(11336)
(11287)
(11088)
师范(11037)
经济学院(10976)
(10799)
基金
项目(51582)
研究(41576)
科学(41119)
基金(37344)
(31115)
国家(30833)
科学基金(26630)
社会(25935)
社会科(24678)
社会科学(24675)
(19349)
教育(19071)
基金项目(18427)
编号(17956)
(16563)
资助(16478)
自然(16008)
成果(15933)
自然科(15597)
自然科学(15593)
自然科学基金(15332)
课题(12730)
(12114)
(11667)
重点(11440)
(11436)
(11390)
项目编号(10887)
教育部(10644)
(10577)
期刊
(47491)
经济(47491)
研究(31374)
中国(17803)
(16303)
金融(16303)
(15887)
管理(13364)
(10787)
教育(10393)
科学(9026)
学报(8172)
经济研究(8048)
财经(7786)
技术(7685)
业经(7617)
农业(7086)
大学(6832)
(6681)
(6569)
学学(6325)
国际(6261)
问题(5926)
理论(4996)
世界(4493)
实践(4481)
(4481)
现代(4367)
(4157)
论坛(4157)
共检索到144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厉大业  张海阳  
纵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发现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从欧洲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变化来看,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债危机期间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又回流到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之中。西方各国央行之所以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应对处理上遭受如此之多的责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央行仍然在遵循着之前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胀目标制。当实体经济情况发生剧烈变化而中央银行的政策制定指导原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斯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大体区分为两个阶段,其直观表现在央行在金融市场中政策地位的变化上。在不同阶段,央行所使用的政策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目的。研究回顾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转变历程以及不同阶段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及目的,现阶段央行主要是通过各类主动性的工具来投放流动性,因此货币形成的外生性在逐步增强。这虽然强化了央行的政策约束力,但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有一定影响。央行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政策框架机制,探索更多为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以有效维持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预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强  
考虑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侧重数量型工具的特殊性,文章结合完善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的目标任务,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构建货币条件指数MCI。根据应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逆周期调控手段的不同,构建了5个MCI指数。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在应对经济周期上,货币政策源于产出缺口,但对产出和通胀同时产生影响;而目前在应对金融周期上货币政策还略显被动,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能有待完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振林  
欧洲货币联盟货币政策的框架结构郭振林国际金融分析家认为,德国是执行货币政策最成功的国际典范,欧洲货币联盟正是参照德国及其他成员国制订其货币政策的。因此,对它的研究对我国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欧洲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杜永善  高洁  
近年来,在比特币和Libra的冲击下,多国中央银行开始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必然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经济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数字货币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目标体系及传导机制三个层面,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本文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尽管会对货币政策框架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总体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升,并提出了要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积极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切实注重价格型调控、持续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努力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联动效应等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佳  朱建武  
文章构造了一个四期二叉树模型,对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仅以维护货币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实现金融稳定。基于此,文章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修正,将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纳入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予以考察,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VAR检验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增长率和房地产价格指数都是我国货币政策应当关注的金融稳定指标。货币政策应根据金融稳定指标进行逆周期调控,调控重点是金融稳定指标预期,而非稳定指标本身。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培新  
本轮美国经济复苏的货币政策框架与危机前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但是,仔细研究危机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理念、目标、策略、工具、传导渠道等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强调就业增长的政策目标,过度放松、稳定通胀预期及平衡方式以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策略,最优控制技术的政策规则,非常规的资产负债表工具和前瞻性指引,增强与公众的沟通以管理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危机后的这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是传统政策框架的扩展和延伸,丰富了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内涵。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孔丹凤  
本文深入分析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和货币政策框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的适用问题,期望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胡晓  
本文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西方主流货币政策框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持价格稳定已不足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强化的灵活通胀目标制"是重新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统一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雅丽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本文在梳理货币政策理论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央银行的首要功能是测算宏观经济的均衡利率,并据此确定政策目标利率,给市场利率提供一个名义锚;当前我国利率操作目标仍应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进行选择,中期利率指引只能作为补充;"利率走廊"作为一种利率操作模式当前在我国可行性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率操作最终应以公开市场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各项操作均需要更加透明,以引导公众预期、提升政策效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理  
2008年金融危机后,G20中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不再是唯一的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也偏向于数量型工具,并创新出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转型中,如何处理好"量"与"价"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实现过渡或转变至关重要。文章在G20各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论、实际应用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对比和总结,为我国货币政策实现转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提供经验和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理  
2008年金融危机后,G20中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不再是唯一的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也偏向于数量型工具,并创新出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转型中,如何处理好"量"与"价"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实现过渡或转变至关重要。文章在G20各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论、实际应用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对比和总结,为我国货币政策实现转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提供经验和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受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增长调整期,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对核心经济目标的调控效果难以显现,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呼之欲出。至今,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形成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以及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具体内容,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通过调研获得业界、学界和央行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中国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判断,以期获得各界对新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分歧与共识。基于调研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虽然在部分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各界基本形成了对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央行独立性等方面的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强  邓黎桥  刘玚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由于决策理念出现变革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出现转型。从实施可以预期、但很少解释政策行动的泰勒规则,逐步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一进程中,美联储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提高美联储的透明度,最后,美联储实施明确政策目标、全面解释政策操作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入与长期维持低利率刺激造成房地产价格上涨,从而酿成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大衰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培新  
金融危机后,主要依靠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避免滑向通缩,实现了缓慢复苏。尽管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基本具有危机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特点,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念、目标、工具、传导渠道等仍有诸多不同之处:(1)在长期通胀预期稳定的情况下强调最大就业;(2)过度宽松、稳定通胀预期及以平衡方式实现美联储双重目标的政策策略;(3)最优控制和成本收益比较的政策规则;(4)资产负债表工具和利率前瞻性指引的政策工具;(5)以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未来短期利率预期渠道为主的政策传导渠道;(6)"先量后价"、多工具组合和缓慢渐进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等等。危机后的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是传统政策框架的扩展和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