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8)
2023(9588)
2022(8201)
2021(7572)
2020(6247)
2019(14136)
2018(13880)
2017(27261)
2016(14970)
2015(16483)
2014(16677)
2013(16199)
2012(15133)
2011(13779)
2010(14003)
2009(13173)
2008(13218)
2007(11887)
2006(10616)
2005(9904)
作者
(42305)
(35551)
(35215)
(33816)
(22824)
(16943)
(16084)
(13397)
(13368)
(13029)
(12214)
(11741)
(11665)
(11519)
(11441)
(10873)
(10492)
(10471)
(10402)
(10219)
(9036)
(8786)
(8533)
(8091)
(8068)
(8060)
(7939)
(7860)
(7154)
(6999)
学科
(54751)
经济(54659)
管理(49857)
(45306)
(38452)
企业(38452)
方法(22493)
(20255)
数学(19658)
数学方法(19348)
(17947)
(15948)
中国(15245)
业经(13047)
(12283)
贸易(12277)
(12158)
财务(12124)
财务管理(12096)
(12056)
(12039)
银行(12025)
(11702)
企业财务(11557)
(11526)
(11391)
(11116)
(11113)
金融(11111)
体制(9855)
机构
学院(212054)
大学(211753)
(90321)
经济(88338)
管理(79826)
研究(73551)
理学(67804)
理学院(67052)
管理学(65985)
管理学院(65560)
中国(58066)
(48482)
(43488)
科学(41988)
(37135)
财经(36752)
中心(33737)
(33482)
(33342)
(33208)
研究所(33024)
业大(28487)
经济学(28400)
北京(27386)
财经大学(27332)
(26801)
(26298)
(26222)
师范(26034)
农业(25759)
基金
项目(136096)
科学(108327)
研究(100572)
基金(100422)
(87142)
国家(86431)
科学基金(74311)
社会(65158)
社会科(61897)
社会科学(61882)
(51997)
基金项目(51673)
自然(47402)
教育(46750)
自然科(46323)
自然科学(46310)
自然科学基金(45529)
(44202)
资助(41915)
编号(39873)
成果(34296)
(31346)
重点(30877)
(30608)
课题(28680)
(28428)
(28363)
(28357)
教育部(27248)
国家社会(27197)
期刊
(103022)
经济(103022)
研究(68081)
中国(44996)
(38994)
管理(31957)
学报(31045)
(30877)
科学(29131)
(28408)
金融(28408)
大学(24307)
学学(23072)
教育(22857)
农业(20078)
财经(19115)
技术(17216)
经济研究(16753)
(16360)
业经(15880)
问题(13179)
(12187)
国际(10757)
理论(10161)
(9977)
(9746)
现代(9651)
技术经济(9415)
世界(9339)
科技(9011)
共检索到331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亚平  
本文着重探讨货币政策透明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说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能够兴起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货币政策的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标准的“时间不一致性”理论里面,货币政策是否透明对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没有影响的,因为在这类理论里面,经济主体能够使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形成与经济系统相一致的、无偏的估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假设的基本前提在实践中并不完全成立。当考虑到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结果和经济运行过程的不完全认知时,货币政策透明性对于促进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金子财  杜胜  
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演变成为一个国际趋势,本文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决策过程透明度两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卜振兴  
通过理论推导,论证货币政策透明度对于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并运用TVP-SV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助于减少宏观经济波动,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短期来看,透明度对宏观经济波动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但是中长期来看,这种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为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透明度在政策执行中的效果,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升政策透明度的水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穆良平  程均丽  
近年来,大多数中央银行视透明度为其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关键要素,如何最充分、准确、及时地向公众提供关于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与结果的信息,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探究了货币政策透明度产生的理论背景、促成货币政策透明度制度确立的三大历史事件,并附带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运信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央行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未表现出一致性收敛特征。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信息沟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现实约束,有的央行在某些方面透明性还非常有限。在央行信息沟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策略性、细节性技巧,处理不当就可能损害央行信誉。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贵鹏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历史背景,然后阐述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兴起的理论基础: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印文  裴平  
本文构造了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指标,选取1995—2013年的样本数据,计算对应年份中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值和宏观经济形势指标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对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主要结论是:中国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较差,并且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具有滞后效应;但在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货币电子化明显改进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这种改进作用具有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因此,中国不仅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本身的有效性,还要在防范货币电子化可能产生风险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姿态,继续推动货币电子化进程,从而更加显著地提高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有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俞雅乖  
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财政分权改革的推动,伴随地区经济发展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这使得财政分权的环境成本成为值得研究的议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我国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财政分权程度提高反而增加环境污染水平。进一步对财政分权与环境关系进行地区分析,发现因不同的地区特性而呈现不同的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机制。因此,需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和完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以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环境质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路妍  
本文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入手,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认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存在存贷款利率管制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扭曲,使我国信贷渠道不畅。同时由于股票市场不完善,从而影响我国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削弱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因此,应通过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及加速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亮  纪明明  张茜  
电子货币通过对传统货币进行替代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认为,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程度较低时,替代转化效应起主导作用;随着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程度不断提高,替代加速效应会起到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流通速度会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形变化特征。基于协整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程度较高,这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电子货币对M1的替代程度相对较低,这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电子货币仍处于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阶段。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运信  
文章分析了中央银行在政策目标、决策依据和政策效果评价三方面的透明性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政策适度透明是偏好于价格稳定的央行用以显示其低通胀偏好,以获得公众信任并稳定其通胀预期的良好机制;央行公布预测不会影响长期平均通胀水平和平均产出,但有助于降低通胀的波动性;受现实约束,最优透明度是有边界的。文章进而提供了支持这些理论结果的强有力的经验证据:各国通胀水平、通胀和产出的波动性在央行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以后都有显著的下降;回归分析显示,代表货币政策可信度的通货膨胀波动性与透明度显著负相关,最优透明度处于某个中间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