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31)
- 2023(4961)
- 2022(3862)
- 2021(3627)
- 2020(2784)
- 2019(6470)
- 2018(6276)
- 2017(12987)
- 2016(7054)
- 2015(7812)
- 2014(7841)
- 2013(7655)
- 2012(7204)
- 2011(6702)
- 2010(6729)
- 2009(6346)
- 2008(6167)
- 2007(5595)
- 2006(5156)
- 2005(4759)
- 学科
- 济(26969)
- 经济(26946)
- 管理(21189)
- 业(19378)
- 企(15772)
- 企业(15772)
- 方法(9936)
- 数学(8879)
- 农(8744)
- 数学方法(8732)
- 财(8230)
- 中国(7805)
- 贸(7660)
- 策(7659)
- 贸易(7657)
- 易(7521)
- 业经(6925)
- 制(6611)
- 银(6168)
- 银行(6168)
- 行(5860)
- 地方(5472)
- 及其(5351)
- 农业(5282)
- 政策(5238)
- 融(5092)
- 金融(5091)
- 税(4870)
- 税收(4727)
- 收(4697)
- 机构
- 学院(97069)
- 大学(94963)
- 济(44259)
- 经济(43256)
- 管理(38139)
- 研究(33904)
- 理学(31738)
- 理学院(31454)
- 管理学(31063)
- 管理学院(30865)
- 中国(28891)
- 财(23143)
- 京(19632)
- 科学(17282)
- 财经(17206)
- 所(16370)
- 中心(16284)
- 江(15689)
- 经(15589)
- 研究所(14298)
- 经济学(13601)
- 北京(12646)
- 财经大学(12621)
- 范(12475)
- 州(12450)
- 师范(12419)
- 院(12371)
- 农(12354)
- 经济学院(12206)
- 银(11866)
- 基金
- 项目(58432)
- 研究(47084)
- 科学(46857)
- 基金(42429)
- 家(35370)
- 国家(35053)
- 科学基金(30520)
- 社会(29892)
- 社会科(28425)
- 社会科学(28419)
- 省(21890)
- 教育(21470)
- 基金项目(21039)
- 编号(20245)
- 划(18762)
- 资助(18200)
- 自然(18121)
- 成果(17703)
- 自然科(17666)
- 自然科学(17662)
- 自然科学基金(17373)
- 课题(14164)
- 部(13594)
- 发(13033)
- 重点(12903)
- 性(12769)
- 策(12707)
- 项目编号(12381)
- 国家社会(12204)
- 创(12176)
共检索到158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斯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大体区分为两个阶段,其直观表现在央行在金融市场中政策地位的变化上。在不同阶段,央行所使用的政策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目的。研究回顾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转变历程以及不同阶段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及目的,现阶段央行主要是通过各类主动性的工具来投放流动性,因此货币形成的外生性在逐步增强。这虽然强化了央行的政策约束力,但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有一定影响。央行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政策框架机制,探索更多为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以有效维持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预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姚余栋 李宏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六次较大的宏观调控,包括六次反通胀(1980年前后、1985年前后,1988~1989年、1993~1995年、2003~2007年和2010年至今)和两次反通缩(1998~2002年和2009年),都取得了基本成功。前三轮宏观调控,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而偏重以行政式直接调控为主。1998年,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制度并重启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为标
[期刊] 征信
[作者]
谷晓然
创新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并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对于完善流动性供给机制及稳定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在外汇占款增速逐渐放缓的背景下,我国陆续推出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创新金融工具,提升了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与精准性,促进了金融发展的稳定与经济运行的平稳,通过优化、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箱,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厉大业 张海阳
纵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发现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从欧洲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变化来看,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债危机期间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又回流到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之中。西方各国央行之所以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应对处理上遭受如此之多的责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央行仍然在遵循着之前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胀目标制。当实体经济情况发生剧烈变化而中央银行的政策制定指导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闫先东 张炎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特定条件下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调控已成为许多央行的选择,即使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的配合。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等三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对比分析了价格型、数量型等六种组合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混合型政策工具优于单一型政策工具,如果更加注重GDP目标,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为辅的调控(QP)效果相对较好;如果更加注重通胀水平,那么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中长期调控(LPQ)效果较好;如果更加注重就业目标,运用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短期调控(SPQ)效果较好...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雅丽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本文在梳理货币政策理论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央银行的首要功能是测算宏观经济的均衡利率,并据此确定政策目标利率,给市场利率提供一个名义锚;当前我国利率操作目标仍应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进行选择,中期利率指引只能作为补充;"利率走廊"作为一种利率操作模式当前在我国可行性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率操作最终应以公开市场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各项操作均需要更加透明,以引导公众预期、提升政策效果。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受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增长调整期,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对核心经济目标的调控效果难以显现,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呼之欲出。至今,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形成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以及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具体内容,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通过调研获得业界、学界和央行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中国新型货币政策框架的判断,以期获得各界对新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分歧与共识。基于调研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虽然在部分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各界基本形成了对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央行独立性等方面的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强 邓黎桥 刘玚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由于决策理念出现变革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出现转型。从实施可以预期、但很少解释政策行动的泰勒规则,逐步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一进程中,美联储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提高美联储的透明度,最后,美联储实施明确政策目标、全面解释政策操作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入与长期维持低利率刺激造成房地产价格上涨,从而酿成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大衰退。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经济体非常规手段货币政策的操作使用高度频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思路比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加突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较信贷传导渠道更为畅通。根据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发展困境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发展思路,构建多目标广义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营造良好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金融市场 通货膨胀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经济体非常规手段货币政策的操作使用高度频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思路比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加突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较信贷传导渠道更为畅通。根据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发展困境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发展思路,构建多目标广义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营造良好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金融市场 通货膨胀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贺聪
文章首先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从市场化改革的视角对我国两轮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一轮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骏 管涛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20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打破中国的金融抑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金融市场、激发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利率市场化不仅在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这两个问题有所区别又高度相关。我们最近牵头完成的《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一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已经取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中介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林凯旋 王家庆
进行稳定的基础货币投放是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形式近年来,"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的重要工作目标。从社会融资结构看,中国的实体经济仍然十分依赖信贷融资,201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新增总量的六成以上。根据货币银行学理论,信贷融资带来存款派生,从而带来广义货币的同步增长。在法定准备金框架下,商业银行体系吸收一般性存款,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金,如果中央银行不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廖强
货币政策操作的最优规则安排谢平廖强一、问题的提出货币政策的功能在于通过政策工具操作有可能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无论该政策目标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或其它,其最终效果均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密不可分。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不同,其政策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