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8)
2023(9319)
2022(7941)
2021(7306)
2020(5957)
2019(13768)
2018(13285)
2017(26302)
2016(14172)
2015(15318)
2014(15294)
2013(15033)
2012(13841)
2011(12865)
2010(12725)
2009(11789)
2008(11806)
2007(10460)
2006(9348)
2005(8656)
作者
(41646)
(34576)
(34414)
(32702)
(22153)
(16552)
(15760)
(13365)
(13323)
(12462)
(11815)
(11346)
(11134)
(11028)
(10943)
(10629)
(10520)
(10409)
(10265)
(10045)
(8577)
(8462)
(8458)
(8081)
(7963)
(7769)
(7684)
(7632)
(6859)
(6808)
学科
(53889)
经济(53836)
管理(40419)
(40400)
(32704)
企业(32704)
方法(23763)
数学(20907)
数学方法(20705)
(19396)
银行(19250)
(17979)
(17772)
(16449)
(15275)
中国(14545)
(14064)
贸易(14056)
(13602)
(12873)
金融(12872)
业经(12675)
(10961)
(10913)
制度(10907)
(10858)
农业(10808)
业务(9994)
(9341)
财务(9317)
机构
大学(200118)
学院(198962)
(87110)
经济(85446)
管理(78881)
研究(68673)
理学(67714)
理学院(67011)
管理学(66052)
管理学院(65703)
中国(60153)
(41377)
(41165)
科学(40559)
(38957)
(34956)
财经(32599)
中心(32595)
研究所(31724)
业大(30935)
农业(30901)
(30385)
(29821)
经济学(26858)
北京(25937)
(25723)
银行(24727)
财经大学(24457)
经济学院(24425)
(24329)
基金
项目(131204)
科学(103519)
基金(97609)
研究(92435)
(86212)
国家(85461)
科学基金(73001)
社会(60401)
社会科(57533)
社会科学(57519)
基金项目(51409)
(49331)
自然(48366)
自然科(47291)
自然科学(47276)
自然科学基金(46503)
(42590)
教育(41446)
资助(40087)
编号(36537)
(29439)
重点(29230)
成果(29220)
(27722)
(27619)
创新(25891)
科研(25706)
教育部(25271)
国家社会(25262)
人文(24658)
期刊
(93588)
经济(93588)
研究(62164)
(37240)
金融(37240)
中国(36558)
(34553)
学报(32991)
(29887)
科学(29240)
管理(28547)
大学(24501)
学学(23029)
农业(21590)
经济研究(15984)
财经(15751)
业经(15652)
教育(15416)
技术(13923)
(13384)
问题(12118)
(11970)
国际(11790)
(11248)
理论(10559)
商业(10392)
图书(9830)
实践(9446)
(9446)
技术经济(9243)
共检索到306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闫先东  朱迪星  
围绕银行信贷投放、风险承担、盈利能力、监管效率以及跨国传导五个方面对这一领域国外前沿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具体来看,近期信贷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逐步从现象描述转向结构性特征的分析,特别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影响。学者们关注了宏观的周期性和制度性因素,以及银行层面的治理结构、资本缓冲水平以及流动性管理等特征因素对两种传导渠道微观机制的影响。此外,部分学者关注了危机后货币态势调整与银行利润水平和监管效率之间的一些非确定性关系,并分析了其对银行长期决策机制的可能影响。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通过跨国银行或国际银行市场向其他国家传导的新渠道。最后,结合实践中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体系行为影响的一些特殊机制,简单展望了后期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许一览  
文章分析了从紧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利与不利,得出总体上对银行盈利略显正面但也有潜在风险的结论。文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如何有效地化解风险和不利因素。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雅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邵仲文  李雅隆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健  
本文基于山东省城商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出台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宏观审慎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构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强  李远航  廖宜彬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及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的一些结构特征,如行业集中度较高、组织行政化明显、盈利模式较单一等,导致货币政策信号漏损,传导效果下降。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具体的优化路径包括:发展民营银行,优化市场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和治理结构;推进综合化经营,优化盈利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信号的理解能力,还能够促使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政策,从整体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政策信号的匹配程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瞻  杨建设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居主导地位,但诸多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为此,对影响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擎  
文章以今年来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为例,指出当前信贷传导途径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三个“非同步性”: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与银行业改革的非同步性;银行业机制改革与经营模式转变的非同步性;外部环境变化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灵活性的现实要求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环境建设非同步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曾启通  
本文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于不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在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下,表外业务扩张迅速,其业务扩张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扩张性货币政策背景下,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不明显。为此,本文对实施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文烈  南钦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表现出增长速度快、合作范围广、品种多样化等特征,但也存在干扰货币政策和扰乱金融秩序等问题。本文在概括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2005-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干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结果显示,同业业务的发展,会削弱利率水平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向抑制作用,并加强狭义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目标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得到更为规范的监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尹鹏  王雪  
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与之相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文烈  南钦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表现出增长速度快、合作范围广、品种多样化等特征,但也存在干扰货币政策和扰乱金融秩序等问题。本文在概括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2005-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干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结果显示,同业业务的发展,会削弱利率水平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向抑制作用,并加强狭义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目标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得到更为规范的监管。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守军  徐海霞  
近年来多次大型的金融危机印证了银行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银行体系如何创造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一国金融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重中之重。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仅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物价稳定,还包括有效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创造来维持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新时期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当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问题。笔者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含义、机制及测量方法入手,对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机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问题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基于此,笔者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调节与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货币当局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运用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来实现银行间的差异化结构发展模式,最后还提出了这一问题未来发展的趋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侯荣华  张洋  李峰  
自《巴塞尔协议》(BaselI)实施以来,在银行领域除了传统理论中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政策相关之外,银行资本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领域涌现出来。本文就其中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对信贷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资本传导的机制,贷款损失拨备与银行资本、信贷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评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