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1)
- 2023(7192)
- 2022(5959)
- 2021(5812)
- 2020(4359)
- 2019(10011)
- 2018(9763)
- 2017(19368)
- 2016(10800)
- 2015(11753)
- 2014(11794)
- 2013(11434)
- 2012(10831)
- 2011(10007)
- 2010(10323)
- 2009(9717)
- 2008(9530)
- 2007(8617)
- 2006(7844)
- 2005(7173)
- 学科
- 济(38218)
- 经济(38173)
- 管理(27214)
- 业(26073)
- 企(20171)
- 企业(20171)
- 方法(14297)
- 农(14068)
- 数学(12465)
- 数学方法(12219)
- 中国(11147)
- 财(10165)
- 贸(10067)
- 贸易(10063)
- 易(9863)
- 业经(9356)
- 农业(9118)
- 策(8715)
- 制(8704)
- 银(8309)
- 银行(8294)
- 融(8253)
- 金融(8251)
- 行(7957)
- 地方(7900)
- 学(7863)
- 及其(6638)
- 理论(6614)
- 环境(5966)
- 政策(5859)
- 机构
- 学院(149990)
- 大学(147891)
- 济(62295)
- 经济(60825)
- 管理(54349)
- 研究(54227)
- 理学(45582)
- 中国(45432)
- 理学院(45055)
- 管理学(44250)
- 管理学院(43969)
- 财(31915)
- 科学(31329)
- 京(31095)
- 所(27659)
- 中心(25632)
- 农(25282)
- 研究所(24819)
- 江(24511)
- 财经(24233)
- 经(21956)
- 范(21346)
- 师范(21184)
- 北京(19907)
- 业大(19689)
- 农业(19617)
- 院(19612)
- 州(19483)
- 经济学(19173)
- 银(17941)
- 基金
- 项目(93516)
- 科学(73827)
- 研究(72689)
- 基金(66874)
- 家(57358)
- 国家(56830)
- 科学基金(47923)
- 社会(44922)
- 社会科(42475)
- 社会科学(42466)
- 省(36229)
- 教育(33934)
- 基金项目(33809)
- 划(31324)
- 编号(30954)
- 自然(29503)
- 自然科(28787)
- 自然科学(28777)
- 自然科学基金(28262)
- 资助(28114)
- 成果(27325)
- 课题(22352)
- 重点(21352)
- 发(21248)
- 部(21233)
- 性(19669)
- 创(19623)
- 年(18775)
- 项目编号(18503)
- 创新(18285)
共检索到239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光友 邱长溶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及评介,并得出了几点启示性的结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货币渠道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国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正元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财富效应、资产结构效应和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三种理论。当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性较为严重等原因 ,货币政策主要由信用可能性效应这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补充地位的渠道来传导 ,传导效率较低。要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就必须提高金融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程度 ,提倡银行对企业的股权参与 ,减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使得财富效应和资产结构效应渠道能逐渐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主要作用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理论 启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建东
简单地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来影响实际经济的变动以及所实施影响依赖的路径(传导渠道),它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不同目标的货币政策都会寻找到一个包含有多种传导渠道的机制组合来为其服务。从理论上采讲,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可以通过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用渠道和股票市场渠道来实施,而这些渠道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存在要求,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也不尽一致。本文将依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对这些渠道进行重新梳理,并给出笔者的看法。这项工作对探讨中国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可能途径显然是很有益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通货紧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素梅 周光友
我国当前以信贷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振山 王志强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货币调控政策 ,货币当局必须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途径。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 ,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实证结论是 :无论是在 80年代还是在 90年代 ,信用渠道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经。这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途径 中介目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董琦 赵柏功
基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视角,本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基准利率敏感性低于一定阈值时,资本缓冲的提取会改变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利用20072014年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银行流动性提高将降低其信贷行为的货币政策敏感度,存贷比监管指标在过去提升了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度但对流动性管理不具备显著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约束的同时对其货币政策敏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董琦 赵柏功
基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视角,本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当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基准利率敏感性低于一定阈值时,资本缓冲的提取会改变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利用2007~2014年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银行流动性提高将降低其信贷行为的货币政策敏感度,存贷比监管指标在过去提升了银行的货币政策敏感度但对流动性管理不具备显著作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约束的同时对其货币政策敏感度不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何国华 陈骏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越来越多地注重对货币政策的运用,在我国,由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是很强、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发挥还存在阻碍,本文拟从分析这些阻碍因素入手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 利率途径 利率市场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骏
本文从利率传导途径如何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限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提出了相关建议:(1)逐步完善弹性的汇率制度,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3)大力发展我国货币市场;(4)规范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何伟刚
随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货币政策传导问题的理论争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特殊性及西方理论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 利率 中央银行 宏观调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钦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秦海英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而主要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应采用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利率型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视野内,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最后建议中央银行采用“盯住利率型"的货币调控模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这有赖于应首先建立起良性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关键词:
内生性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董琦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1985~2009年相关的年度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在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货币渠道发挥作用更加显著;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信贷渠道;中部地区则主要依赖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作用极其有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区域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及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总部经济效应的影响。因此设立区域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省域资金流动监管机构、协调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区域化择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区域化差异。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途径 区域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