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16)
2023(19306)
2022(16706)
2021(15894)
2020(13371)
2019(30623)
2018(30175)
2017(58594)
2016(32081)
2015(35910)
2014(36024)
2013(35229)
2012(32641)
2011(29081)
2010(29233)
2009(26903)
2008(26902)
2007(23700)
2006(20868)
2005(18592)
作者
(90093)
(75093)
(74447)
(71320)
(48162)
(35950)
(33960)
(29111)
(28365)
(27144)
(25479)
(25331)
(23827)
(23793)
(23610)
(23118)
(22431)
(22385)
(21647)
(21484)
(18651)
(18411)
(18230)
(17150)
(16816)
(16724)
(16680)
(16634)
(15165)
(14826)
学科
(120323)
经济(120154)
管理(101703)
(94428)
(81178)
企业(81178)
方法(56650)
数学(49075)
数学方法(48340)
(46562)
中国(32860)
(32653)
(30022)
(27998)
财务(27910)
财务管理(27843)
业经(27742)
企业财务(26502)
(25486)
地方(22947)
(22687)
贸易(22676)
(22188)
银行(22141)
(22097)
理论(21430)
农业(20977)
(20915)
(20220)
金融(20216)
机构
大学(447541)
学院(445610)
(177566)
管理(175087)
经济(173624)
理学(150811)
理学院(149182)
管理学(146386)
研究(146280)
管理学院(145560)
中国(113593)
(94383)
(93621)
科学(88758)
(73196)
财经(71043)
(69104)
中心(67689)
(66834)
研究所(65625)
(64540)
业大(64128)
北京(59492)
(57033)
师范(56472)
农业(53896)
经济学(53805)
(53496)
(53403)
财经大学(52835)
基金
项目(297886)
科学(234463)
研究(218063)
基金(217154)
(188313)
国家(186744)
科学基金(161286)
社会(137064)
社会科(129966)
社会科学(129934)
(114933)
基金项目(114251)
自然(105458)
自然科(103026)
自然科学(103000)
教育(101271)
自然科学基金(101121)
(96851)
资助(90613)
编号(89085)
成果(73577)
(66487)
重点(66230)
(61549)
(61411)
课题(60976)
教育部(57496)
创新(57329)
科研(57202)
(56377)
期刊
(194928)
经济(194928)
研究(134677)
中国(88374)
(78295)
学报(69925)
管理(65974)
科学(62801)
(62416)
大学(54204)
学学(51051)
教育(48801)
(45523)
金融(45523)
农业(42344)
技术(38550)
财经(35683)
经济研究(31030)
业经(30791)
(30463)
问题(24676)
图书(21719)
(21719)
理论(21665)
(21588)
财会(21250)
技术经济(20650)
(20345)
会计(20302)
科技(19893)
共检索到668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玲玲  
以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以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为出发点,对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确实存在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现象,即对于同一货币政策,各行业对其敏感度不同;第二,财务结构是影响企业对货币政策敏感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不同财务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营运资本的作用较小,总资产规模和负债率的作用较大,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易受到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文静  
文章运用VECM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明显的纵向和横向非对称性。纵向非对称性表现为:不同方向和不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消费有非对称性影响,并且长期内消费和投资的非对称性均显著,短期内投资的非对称效果明显,消费的非对称性效果不明显。横向非对称性表现为金融机构贷款投资余额数据对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有明显区别,西部地区效果最差、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效果最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吕进中  许贤云  
本文就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从流动性、市场预期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等3个渠道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内,市场利率较低、货币供应量较多,且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水平因子与斜率因子均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在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内,国债收益率曲线对同样力度的货币政策冲击产生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石柱鲜  邓创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然利率的定量估计,为货币政策紧缩与扩张状态的度量和描述提供了一个"基准":当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对应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为扩张性的。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我们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模拟了GDP偏移率与通货膨胀对紧缩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发现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比,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产出效应和较弱的价格效应。对这一检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缺口不仅可以合理地度量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而且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袁科  冯邦彦  
由于各区域经济结构的异质性,用单一货币政策对其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所得效果不甚显著。本文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在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区域实行单一货币政策所导致对区域房地产市场非对称的效力问题。最后提出通过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村璞  何静  
突破原有的线性框架约束,使用非线性方法对我国的货币传导渠道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存在三条,分别是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每一条渠道都有各自的门限值,各条渠道不同的门限值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非对称性特征,同时也形成了每一条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谢启超  
利用1999~2009年的季度数据,选取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率、利率、房价与股票价格建立SVAR模型并进行协整检验,得到SVAR模型中各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脉冲响应函数,进行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对资产价格具有非对称影响,资产价格冲击下物价水平产生非对称反应,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最后对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并对货币政策如何完善传导机制提出了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通过对货币政策状态(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度量,我们检验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因此,在经济收缩阶段应该实行稳健性货币政策来规避金融风险和防范通货膨胀,采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国华  袁仕陈  
利用前景理论及其扩展研究不同货币政策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货币政策下,收入水平和边际利得的不同会促使人们相应地调整参考点和权重,使总价值函数处于不同的位置(税收和通胀也都对参考点和总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姝怡  陈祥  
文章通过构建以消费者信心、消费支出和货币增速三个变量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通过消费方程、脉冲响应等方式考察了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确实存在非对称效应。经济前景乐观状态下,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调控效应最强。经济前景悲观状态下,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不仅减弱,政策时滞也会拉长,从而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德伟  徐琼  孙崎岖  
本文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年~2001年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却无法显著摆脱经济的恶性衰退。因此从对称性角度看,在扩张时期和紧缩时期,货币冲击效果在我国具有微弱的非对称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盛荣  李文溥  
本文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 model对货币政策效应可能存在的双重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性政策的反应弹性,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晶  
文章以陕西省为背景,研究了货币政策调整对各行业的非对称性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定华  
通过对中国1984~2005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选择中,适时、谨慎地采取相机抉择规则的货币政策并采取渐进微调的方式进行操作是中国中央银行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轶群  李晓春  
货币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我国城镇就业具有非对称性效果。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在城镇就业上的非对称性效果。研究发现,一是货币政策对产出的非对称性效果在时间跨度和作用强度上均有表现;二是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具有非对称性效果,且在城镇不同规模企业的就业中非对称性效果存在差异;三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上升的贡献越来越有限,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下降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货币政策对城镇大型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有限且后期不断削弱,对城镇中小企业就业变化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贡献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