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9)
- 2023(10982)
- 2022(9212)
- 2021(9064)
- 2020(7334)
- 2019(16957)
- 2018(16510)
- 2017(31116)
- 2016(17102)
- 2015(19317)
- 2014(19208)
- 2013(18914)
- 2012(18233)
- 2011(16723)
- 2010(16681)
- 2009(15590)
- 2008(15846)
- 2007(13938)
- 2006(12410)
- 2005(11603)
- 学科
- 济(70354)
- 经济(70280)
- 管理(47398)
- 业(45054)
- 企(35846)
- 企业(35846)
- 方法(30878)
- 数学(27626)
- 数学方法(27251)
- 中国(23313)
- 财(19426)
- 农(19048)
- 贸(17991)
- 贸易(17982)
- 易(17682)
- 制(15599)
- 学(14321)
- 银(13609)
- 银行(13595)
- 业经(13524)
- 融(13162)
- 金融(13162)
- 行(13151)
- 策(12668)
- 农业(11911)
- 务(11111)
- 财务(11086)
- 财务管理(11056)
- 地方(10712)
- 企业财务(10573)
- 机构
- 大学(245849)
- 学院(242092)
- 济(110801)
- 经济(108759)
- 研究(93133)
- 管理(88718)
- 理学(75318)
- 中国(74696)
- 理学院(74399)
- 管理学(73143)
- 管理学院(72678)
- 京(53092)
- 科学(53013)
- 财(52761)
- 所(47789)
- 研究所(43056)
- 中心(42047)
- 财经(41044)
- 农(39502)
- 经(37691)
- 经济学(35720)
- 江(35490)
- 北京(34641)
- 院(33147)
- 范(32145)
- 经济学院(32088)
- 业大(31913)
- 师范(31858)
- 农业(30995)
- 财经大学(30765)
- 基金
- 项目(154340)
- 科学(122640)
- 基金(115436)
- 研究(112969)
- 家(101455)
- 国家(100630)
- 科学基金(85128)
- 社会(74153)
- 社会科(70428)
- 社会科学(70411)
- 基金项目(58410)
- 省(55097)
- 自然(53594)
- 自然科(52417)
- 自然科学(52403)
- 教育(52171)
- 自然科学基金(51540)
- 资助(49779)
- 划(48760)
- 编号(43260)
- 成果(37426)
- 部(36864)
- 重点(35316)
- 发(33004)
- 国家社会(32134)
- 教育部(31842)
- 创(31270)
- 课题(31147)
- 中国(31142)
- 性(31068)
共检索到388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光宁 廖镇宇 韩中睿
基于我国2002年1月至2012年9月的工业增加值、消费物价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等数据,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三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新增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逐渐减小,信贷对最终目标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融资规模对最终目标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广义货币供应量始终对最终目标有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过去存在的货币和信贷的二元政策传导机制正逐渐向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的二元政策传导机制转化,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控性有待加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范从来 张宏亮
本文利用2000-2019年宏观金融数据,计算中国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对比2002年以前的数据,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甄别三个不同货币供应层的作用差异,剖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研究发现,作为货币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依然有效,其中狭义货币M1的稳定增长对GDP增速的提高具有显著长期倾向,M0和央行的资金投放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直接影响,广义货币M2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反映到通货膨胀度量体系中。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健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是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1999—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利用货币政策状态模型分解出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相机抉择和规则两种成分,进而分析两种操作规范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改革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惯性;规则对经济及物价具有扩张作用,相机抉择则具有收缩作用;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比,规则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影响都较强。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操作规范 相机抉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宪 夏仕龙
由于简单加总的货币供应量M2的局限性,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探讨更贴近宏观经济变动的货币总量测度法,但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首先对现金等价货币总量、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这3种不同测度法下货币总量的合理性及其优劣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分析,然后通过边限协整检验和自回归分布滞后协整估计的实证研究,分析中美两国按照不同测度法所测算的货币总量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两国现金等价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都比各自的迪维西亚货币总量、简单加总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稳定,而且在每种测度法下,中国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都比美国货币总量的需求函数稳定。本研究结论说明,现金等价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菁
文章选取了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M2和新增贷款规模的月度数据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选取GDP和CPI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比较中介变量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应,目前,可以将新增贷款规模和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加以观察。
关键词:
社会融资总量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介目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元鹏 张延 王智强
本文将运用凯恩斯主义的模型来分析国家干预对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依据凯恩斯主义理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的确有着提升需求、扩大产量的作用,货币是非中性的,但在中长期将会引发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进而转化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货币是中性的。本文通过对1993~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有强烈的同期正相关关系。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同期的"通货膨胀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波 叶龙生
不纠结于M2与社会融资规模两者是否相竞争地适用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相反,基于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历史演进的系统梳理,以及金融创新背景下增加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实践的理论溯源及对比分析,本文实证评价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效性、金融创新因素的可能影响,进而探讨货币政策转型的客观必要性。研究发现:与分别单独作用相比,M2和社会融资规模共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创新冲击因素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创新冲击后,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呈现趋同趋势,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产出、通货膨胀有效性降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利率关系渐行渐远。这意味着,我国亟需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涂晓兵
我国货币政策引入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采用货币供应量M1、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日渐深入,从可测性、可控性、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以及抗干扰性等几个标准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都受到了不断的质疑。其原因,一是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二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两大"掣肘";三是信用链条的断裂导致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四是"迷失的货币"假说。因此这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不应当是某个单一目标制,而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即以通货膨胀率为主,同时监测利率、汇率的目标框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目标体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令华 李红光
本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物价和产出的季度时间序列,论证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分析,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货币乘数可控性较差,但对货币乘数可以利用ARMA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由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从而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封思贤
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 利率 实证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常玉春
本文利用我国 90年代以来的季度经济数据 ,通过对AD AS方程的拟合 ,检验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存在较大缺陷。主要原因在于 ,公众预期的变化和利率管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扭曲了货币政策传导 ,而证券市场的反常波动又经常造成货币的大量“漏损”。因此本文认为 ,目前央行可尝试采用基于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利率指标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 ,作为对现行货币供应量规则的改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卫国 靳静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降低,必须加快利率的市场化,为利率成为中介目标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国兴
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很大的离差,在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而与传统政策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也正是由于此,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抉择。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先明 裴平
明晰货币政策调整依据,评价货币政策调整效果,对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设定分析时点的基础上,将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上证综合指数纳入统一框架,构建向量分布自回归滞后模型,并根据2001—2012年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要依据,兼顾股票价格指数水平;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是有效的,但存在时滞;中国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是相通的,当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货币资金可能在两个市场间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调整依据 调整效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林 吕红娟 何炼成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水平的一般关系的理论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产出的相关性比较好,但跟物价的相关性比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产出 消费价格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