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65)
2023(13388)
2022(11728)
2021(10962)
2020(9121)
2019(21055)
2018(21066)
2017(41364)
2016(22366)
2015(25173)
2014(25429)
2013(25138)
2012(23350)
2011(21362)
2010(21555)
2009(20022)
2008(19271)
2007(16974)
2006(15251)
2005(13661)
作者
(65035)
(53994)
(53542)
(51275)
(34643)
(25711)
(24421)
(21222)
(20611)
(19452)
(18237)
(18163)
(17249)
(17205)
(16761)
(16602)
(16121)
(15746)
(15469)
(15367)
(13660)
(13368)
(13032)
(12424)
(12246)
(12034)
(11949)
(11726)
(10924)
(10511)
学科
(107971)
经济(107869)
管理(65368)
(59623)
(49852)
企业(49852)
方法(43314)
数学(37783)
数学方法(37373)
中国(24778)
(24277)
地方(24197)
(22627)
(21598)
业经(21380)
(17576)
贸易(17568)
(16959)
(16876)
农业(16121)
理论(15495)
(15081)
环境(14847)
地方经济(14789)
(14601)
(14120)
银行(14078)
(14024)
金融(14023)
(13570)
机构
大学(325187)
学院(324041)
(139561)
经济(136573)
管理(129091)
研究(112310)
理学(111270)
理学院(110051)
管理学(108270)
管理学院(107704)
中国(83792)
(68574)
科学(67026)
(62549)
(56531)
研究所(51214)
财经(49873)
中心(49594)
(48194)
(47289)
业大(45332)
(45226)
北京(43869)
(42517)
经济学(42232)
师范(42224)
(40287)
(38360)
经济学院(37688)
农业(37462)
基金
项目(214699)
科学(168809)
研究(159024)
基金(155767)
(134331)
国家(133205)
科学基金(114461)
社会(100446)
社会科(95156)
社会科学(95131)
(82771)
基金项目(82174)
自然(73689)
教育(72329)
自然科(71917)
自然科学(71903)
自然科学基金(70621)
(69398)
资助(65237)
编号(65029)
成果(53557)
(47690)
重点(47481)
(46177)
课题(44796)
(43927)
教育部(41165)
创新(40922)
国家社会(40609)
人文(40422)
期刊
(160003)
经济(160003)
研究(102525)
中国(58477)
管理(48618)
学报(47103)
(45813)
科学(44786)
(43702)
大学(35828)
学学(33773)
教育(33484)
(32040)
金融(32040)
农业(30220)
技术(28236)
经济研究(26402)
财经(24955)
业经(24213)
(21350)
问题(20192)
技术经济(17371)
理论(16567)
图书(16050)
(15868)
现代(15235)
实践(14930)
(14930)
(14656)
商业(14533)
共检索到485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同时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多种因素影响。但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贡献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文章回顾了相关理论研究;其次,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我国经济下一步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银娥  刘旺霞  
关于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论。弗里德曼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凯恩斯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出等真实经济决定货币变动而不是相反,货币只是纯粹的面纱。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持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在一些观点上达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共识"。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关于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论述代表了货币政策调控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铁峰  
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董铁峰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西方经济学一般称之为商业循环(BusinessCycle)或经济危机(EconomicCrisis),指的是经济活动不断的波动或起伏,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就业和失业等变量的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一  代桂霞  
本文采用TVP-VAR模型对我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间的关系、不同周期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及当前货币政策选择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当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时,刺激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稳定通胀水平,但这种效用受到金融市场所处周期阶段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2)不同金融周期阶段政策调控效果同样存在非对称性,特别当金融市场收缩至过冷萧条时,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微弱。(3)针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所处阶段,当金融市场温和扩张时不必通过额外的政策手段干预;而当其温和收缩时则可通过货币政策刺激同时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另外本文还证实了其中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应结合不同的市场状况及政策目标选择相应的政策调控手段。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峻  
本文以2001—2013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企业营运资本的经济周期效应和货币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由于营运资本投资主要受不对称调整成本而不是常规投融资因素的影响,营运资本逆经济周期波动;相对于经济上行期,经济下行期经济增速的变化对于营运资本的影响更为显著;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叠加会加强或弱化营运资本的经济周期效应;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时期会对营运资本产生不对称的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上行时会促使企业增加营运资本投资,在经济下行时会促使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加快,改善企业流动性状况。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王雄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多次紧缩和扩张之间的交替,形成了显著的货币政策周期。下行经济周期往往都是发生在货币紧缩政策结束之后。为了度量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我们需要建立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并从众多的反映宏观经济状态的指标从中选取合适的预测指标来反映其内在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自1996年以来共出现了3次产出增长率的下降,而这3次产出降低都发生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束之后。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货币政策操作也存在相机选择的内生属性,并且M1同比增速和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之后是否会出现下行经济周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斌  
货币政策在治理1998年后的通货紧缩中表现出来的明显弱效与此前在治理通货膨胀中的显著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问题引起了国内政策和理论部门的关注。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效力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和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基于经验检验结果,本文发现中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产出没有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影响产出,货币政策效力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力对时间因素非常敏感,只在短期内对产出具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周期因素对货币政策作用于实际产出的效果没有影响,货币政策效力不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婧  肖文帅  
本文首先考察了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并利用HP滤波法分离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成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更多的时候,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触发因素之一。因此,在利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特别是要避免因调控产生新的市场扭曲,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波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晓鹏   李琦  
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深受全球金融危机、大国博弈、新冠疫情以及地缘冲突的影响,国际环境非常复杂。但即便如此,中国依然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势头。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2013~202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38.6%,年均增长率为6.6%,这一数字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但与此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堪忧、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攀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举步维艰的言论仍不在少数。特别是自2022年美国开启强有力的加息缩表周期,并多途径向各国转嫁风险以后,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压力递增,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挑战。基于此,文章试图从全球经济周期变动中寻找发展规律,结合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识别中国下一轮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应对建议,为2035年中国初步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国涓  
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讨论了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货币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傅勇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有多重的结构失衡。这些失衡当然是不合意的,但本文认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迅速成长的"并发症",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起点和基础。这些失衡不仅是可以被理论解释的,也符合一些先行国家的发展经验。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之中,中间也出现过通货紧缩、过热等波动,但相比之下,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更值得关注。危机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央行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是大萧条没有再次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从中长期看,货币环境回归常态之路还布满荆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付一婷  陈志宏  孙玉祥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时变格兰杰模型和具有区制转移特征的局部投影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关联、因果次序以及政策互动视角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会促使经济周期同向变动,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周期;我国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但顺周期的程度在不断减弱,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立场一直表现出逆周期特性,但对经济周期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反应程度在不断减弱,这可能归咎于“金融稳定”“区间调控”或“量价转型”。(2)我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之间,且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之后两者才呈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3)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动模式的主要功效是提升了各自稳增长的短期有效性,而中长期经济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居照  郭盛锋  李晓璇  周明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伟  刘承洋  
以1995年2季度至2018年1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在运用BP滤波和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金融周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LT-TVP-VAR模型对比研究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对货币政策的时变反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金融周期敏感度较低。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逆经济周期调节,仅在一定阶段会考虑金融周期。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逆金融周期调控往往会让位于逆经济周期调控,通过顺金融周期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目前中国金融周期已经位于区间高点,再通过顺金融周期稳定经济的政策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建议在政策制定中要统筹考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完善涵盖房地产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