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45)
2023(6093)
2022(5068)
2021(4782)
2020(3731)
2019(8548)
2018(8389)
2017(16849)
2016(9261)
2015(10443)
2014(10785)
2013(10447)
2012(9877)
2011(9292)
2010(9813)
2009(9405)
2008(9398)
2007(8853)
2006(8167)
2005(7708)
作者
(25914)
(21634)
(21481)
(20687)
(14143)
(10296)
(9714)
(8390)
(8189)
(8140)
(7413)
(7130)
(7101)
(7088)
(6974)
(6723)
(6375)
(6342)
(6325)
(6058)
(5752)
(5199)
(5196)
(5142)
(5001)
(4947)
(4851)
(4731)
(4298)
(4240)
学科
(39510)
经济(39462)
管理(27899)
(26680)
(22065)
企业(22065)
方法(14703)
中国(13607)
(12635)
数学(11454)
数学方法(11259)
(10861)
业经(9698)
理论(9616)
(9533)
(9337)
(9163)
贸易(9158)
(8933)
(8766)
农业(7977)
(7630)
银行(7630)
(7389)
(7386)
金融(7385)
地方(7243)
教育(6877)
及其(6454)
政策(6197)
机构
大学(142847)
学院(141955)
(62644)
经济(61219)
管理(51845)
研究(48562)
理学(43060)
理学院(42618)
管理学(42003)
管理学院(41721)
中国(38628)
(33588)
(29826)
科学(25596)
财经(25346)
(24010)
(23137)
(22852)
中心(21669)
(21250)
师范(21163)
研究所(21003)
经济学(20220)
北京(19395)
(18630)
财经大学(18481)
经济学院(17969)
(17210)
(16825)
师范大学(16784)
基金
项目(79662)
研究(64927)
科学(63662)
基金(57477)
(47613)
国家(47133)
社会(41654)
科学基金(40658)
社会科(39328)
社会科学(39321)
教育(30821)
(30193)
基金项目(28276)
编号(27734)
(25574)
成果(25531)
资助(24436)
自然(23158)
自然科(22595)
自然科学(22590)
自然科学基金(22223)
课题(20134)
(18883)
(17912)
重点(17857)
(17466)
教育部(16890)
国家社会(16800)
(16773)
项目编号(16766)
期刊
(77623)
经济(77623)
研究(52458)
中国(30265)
(25939)
教育(22649)
管理(21031)
(20264)
金融(20264)
学报(16942)
(16740)
科学(16377)
财经(14463)
大学(13989)
学学(12701)
(12530)
经济研究(12250)
技术(12028)
业经(11470)
农业(10847)
问题(10033)
(9610)
国际(8374)
理论(7373)
世界(7079)
图书(7059)
现代(6985)
(6973)
论坛(6973)
技术经济(6742)
共检索到233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享光  李晶晶  
货币政策能否影响就业,经济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古典经济学、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极端自由主义学说,都否定货币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而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金融深化论、调节学派、货币循环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等则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回答。尽管西方不同经济学流派存有争议,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区分社会再生产中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的逻辑和路径。实践中二级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实施过程贯彻了生息资本的逻辑,货币供给和货币资本化直接服务于金融资本而不是产业资本,助推了金融化和虚拟经济的扩张,造成对产业资本和就业扩大的限制。走出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困境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货币与货币资本,厘清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的理论逻辑,创新货币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扩大就业的新型货币政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琴  胡凯  
实现充分就业是所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从理论上分析能否建立以扩大就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通过构建一个世代交叠模型,发现"就业目标制"要优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而且会增进社会效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肇伯  
去年以来,西方各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异常突出。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运作工具与操纵方式上,也作了根本性调整,推行了20年之久的货币主义政策已为美、英所正式放弃。这一调整有利于经济复苏,但要真正取得成效,尚待各国从各自经济症结出发锐意整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骏  
论货币政策周骏(一)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总称,它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指导货币供应和信贷活动的准则。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何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强化和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加大,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再就业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然而,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徐敏  
引言 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货币当局曾追求过很多目标,主要有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由于历史和战后经济情况的差异,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战后美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日本面临的是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的问题;联邦德国因在20年代和战后都有过恶性通货膨胀的经历,则对通货膨胀更为敏感。因此,从战后到70年代中期,美国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亚平  
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中令人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本文力图对经典理论的基本前提进行深入的研讨 ,强调由于理性预期模型在前提假设方面的简单化 ,才使得理论与现实时常存在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货币政策效应与公众预期的关系 ,最后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征信  [作者] 宋一  
货币的形态与功能的对立统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围绕货币的"唯名论"和"唯实论",决定了货币政策上的传统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而对于中国而言,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到目的、环境、手段等方面因素,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光友  邱长溶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及评介,并得出了几点启示性的结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唐宋元  
本文将总体货币错配分为两种类型即债权型货币错配和债务型货币错配,并分析了它们对一国经济与金融稳定的不同影响。对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日本的实证分析表明,严重的货币错配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的货币错配形势已相当严峻,由此形成的货币政策困境要求货币政策重心转移,即以内部目标取代外部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丰慧  
在最新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直陈定向降准的弊端,并直言不宜长期使用。这是对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的敬畏和尊重。货币政策属于两大宏观调控工具之一,是最重要的调控手段,一般以总量工具为主。如果有形之手将其肢解分割使用,效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负效应。一个最大的负效应是,定向调控与"市场起决定作用"有冲突。货币信贷是最重要的经济元素,最终决定其流向和去处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兴韵  
货币政策的调整虽属必要,但它并非解决当下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万能之药,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回到"稳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宏观调控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降杠杆与防风险的背景之下,货币与信用双双有所收紧,成为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直接的外在表现。是故,无论是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还是社会融资规模,均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2018年至今,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多重转变,人民银行从三个层面升级旧思路、践行新理念,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进应变。一系列果敢的变革跨越了内外部条件约束,创造出新的政策空间,助力中国经济在2019年第一季度收获"开门红"。展望未来,虽然当前外部风险再度涨潮,但是得益于三大新变革进一步深化,中国货币政策不仅有望将市场预期和流动性长期锚定于合意水平,亦将深远地推动中国经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