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78)
- 2023(11243)
- 2022(9941)
- 2021(9583)
- 2020(7910)
- 2019(18447)
- 2018(18371)
- 2017(36254)
- 2016(19806)
- 2015(22252)
- 2014(22398)
- 2013(21964)
- 2012(20310)
- 2011(18347)
- 2010(18332)
- 2009(16782)
- 2008(16350)
- 2007(14062)
- 2006(12450)
- 2005(10963)
- 学科
- 济(76732)
- 经济(76648)
- 管理(57573)
- 业(53579)
- 企(44710)
- 企业(44710)
- 方法(35739)
- 数学(31084)
- 数学方法(30694)
- 农(21009)
- 中国(19803)
- 财(19653)
- 业经(16735)
- 学(16481)
- 地方(15440)
- 贸(15355)
- 贸易(15350)
- 易(14950)
- 农业(13728)
- 制(13691)
- 理论(13490)
- 策(12758)
- 和(12416)
- 务(12315)
- 财务(12252)
- 财务管理(12230)
- 银(12039)
- 银行(12007)
- 环境(11882)
- 技术(11854)
- 机构
- 大学(276545)
- 学院(275744)
- 管理(113010)
- 济(110579)
- 经济(108041)
- 理学(97812)
- 理学院(96773)
- 管理学(95217)
- 管理学院(94724)
- 研究(92158)
- 中国(69348)
- 京(58748)
- 科学(55993)
- 财(51188)
- 所(45652)
- 中心(41741)
- 研究所(41457)
- 农(40855)
- 财经(40805)
- 业大(39659)
- 江(39514)
- 北京(37534)
- 经(37138)
- 范(36849)
- 师范(36595)
- 院(33612)
- 州(32433)
- 经济学(32040)
- 农业(31843)
- 财经大学(30379)
- 基金
- 项目(188141)
- 科学(147952)
- 研究(140733)
- 基金(136031)
- 家(116990)
- 国家(115977)
- 科学基金(100087)
- 社会(86838)
- 社会科(82203)
- 社会科学(82183)
- 省(72619)
- 基金项目(72249)
- 自然(65351)
- 教育(64583)
- 自然科(63782)
- 自然科学(63769)
- 自然科学基金(62612)
- 划(61367)
- 编号(58923)
- 资助(56925)
- 成果(48368)
- 部(41826)
- 重点(41390)
- 课题(40155)
- 发(39642)
- 创(38780)
- 项目编号(36472)
- 教育部(36053)
- 创新(36026)
- 科研(35556)
- 期刊
- 济(120554)
- 经济(120554)
- 研究(85033)
- 中国(48890)
- 管理(41101)
- 学报(40106)
- 科学(37806)
- 财(37001)
- 农(36931)
- 教育(32495)
- 大学(30615)
- 学学(28629)
- 融(27849)
- 金融(27849)
- 农业(25968)
- 技术(23673)
- 业经(19637)
- 经济研究(19300)
- 财经(19255)
- 经(16283)
- 问题(15418)
- 图书(15312)
- 理论(14838)
- 实践(13757)
- 践(13757)
- 技术经济(13196)
- 科技(13171)
- 现代(12950)
- 业(12573)
- 贸(12289)
共检索到403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莉萍
本文重点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三种实现模式的核心内容、政策利弊及若干共识。分析表明,中央银行是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导机构之一,但货币政策不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最佳选择。在长期,或可以通过改变货币政策规则、新增货币政策工具或者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来兼顾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应该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首先侧重自身有调控优势的政策目标,其次要兼顾与另一政策的配合,尽量不对冲;信用创造是二者都应关注的金融活动,也是协调的重点;二者的协调配合模式是动态的,应该考虑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周期、本国金融结构等因素。针对国内双支柱政策,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应避免力度较大的强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应放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和破产清算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落实宏观审慎评估工具,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覆盖;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自身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龙 刘金全
不同阶段不同政策目标下,不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不同,合理构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意义重大。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单一型"规则与"混合型"规则选择、货币政策的"降杆杆"与"稳杠杆"权衡等问题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存在混合型规则、预期管理、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等调控共识,但也存在评价指标单一、缺乏微观主体预期、经济政策交互效应考虑不足等问题,应将货币政策调控评价指标、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经济政策交互效应等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分析重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匡可可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协调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异同的基础上,研究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体系,提出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将金融状况指数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通过监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构建适合宏观审慎政策要求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对宏观经济进行动态调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布罗德本特 赵天奕
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是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则略胜一筹英国的公共服务因具有"目标文化"的特点总是受到周期性批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家们更关注公共服务中效果显著或可考核的目标,对不太容易考核的目标,即使它们同样重要,也会投入较少的精力。现实中许多工作都会涉及多个目标,并且其中一些目标比其他目标更容易考核。这就需要在目标分配时进行选择,即在可考核目标和不可考核目标同样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何晓贝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协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培华 王胜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的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特征,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混业监管框架的缺失,风险在多部门间交织叠加,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问题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价格、房地产泡沫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影子银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岑磊 谷慎
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企业家、零售商、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是福利增进的,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在供给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潜在冲突,在需求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来稳定房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同时使用时,其最优配合策略是货币政策当局负责维护物价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当局负责维护金融稳定。基于此,本文提出明确宏观审慎政策当局及其权限,确保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不同部门作出,以及成立政策协调配合委员会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基恩斯·魏德曼 郑钧
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稳定,但维护金融稳定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选择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应对金融风险的"武器"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之类的问题是德央行研究的重点。德央行与瑞典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纽约联储开展合作,并在Markus Brunnermeier和EricLeeper两位教授的协助下,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研究网络(译者注:该项目主要研究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之间关系问题),分析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问题。有大量证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的"跋涉阶段","双支柱"政策框架成为我国着力探索的焦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介绍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与框架,阐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协调的必要性,并分别从目标、工具和传递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最后针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源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的前沿,国内外对于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协调研究还很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了比较,比较了两者目标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协调的必要性:两者目标联系紧密、互相影响、具有互补性、需要关注潜在冲突,最后基于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爱俭 王璟怡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因而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系统的稳定进行管理。鉴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首先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管理。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认为:第一,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资本工具是福利增进的,该工具的使用对于稳定金融波动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宏观审慎政策对于货币政策能够起到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受到金融冲击的时候,辅助的效果最明显。因而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互相配合,发挥协同效应。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货币政策 DSGE模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辉 刘世成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具有广泛的联系,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又有不同的传导特征。不管是利率传导还是货币供应量传导,都对宏观审慎的相关中介指标具有较强的影响;相反,宏观审慎的逆周期、动态拨备等政策又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近十年来宏观审慎指标与货币供应量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对宏观审慎具有较强的联系,VAR模型表明CPI对资产价格影响力较弱,而资产价格对CPI较强。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盛雯雯 栗亮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呈现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加紧密结合的趋势,凸显出准确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性。本文全面总结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作用关系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的各类传导渠道,比较了对二者关系的三种代表性观点,探讨了相关的机构设置安排。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普遍认同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互动关系。在不同渠道下,紧缩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的作用既有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需要选取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与之协调配合,达到共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胡晓
本文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西方主流货币政策框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持价格稳定已不足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强化的灵活通胀目标制"是重新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统一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馨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促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反映在央行职能上,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审视以及对金融稳定方面监管职能的重新思考,我国除了关注逆周期调节以外,还应将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引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中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在阐述货币政策从逆周期向宏观审慎管理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足以及在引入动态资本充足率之后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实证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