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17)
2023(6449)
2022(5473)
2021(5232)
2020(4184)
2019(9888)
2018(9432)
2017(19450)
2016(10524)
2015(11910)
2014(12041)
2013(11941)
2012(11409)
2011(10561)
2010(10692)
2009(10141)
2008(10243)
2007(9580)
2006(8840)
2005(8422)
作者
(32206)
(26505)
(26445)
(25383)
(17391)
(12661)
(12104)
(10551)
(10064)
(9941)
(9165)
(9031)
(9024)
(8763)
(8672)
(8438)
(7991)
(7986)
(7976)
(7544)
(6752)
(6727)
(6478)
(6287)
(6233)
(6122)
(6058)
(5902)
(5546)
(5261)
学科
(41377)
经济(41334)
管理(28521)
(27006)
(22080)
企业(22080)
(18739)
方法(18690)
银行(18593)
(17384)
数学(16933)
数学方法(16741)
(16681)
(12651)
金融(12651)
中国(11861)
(11382)
(11346)
(10925)
制度(10921)
业务(10236)
(10226)
贸易(10212)
(9965)
(9017)
银行制(8808)
(8154)
业经(8042)
(7092)
及其(6806)
机构
大学(152568)
学院(151170)
(68335)
经济(66793)
研究(57206)
管理(56001)
中国(53663)
理学(45875)
理学院(45413)
管理学(44719)
管理学院(44446)
(35961)
(33095)
科学(31714)
(30071)
(28706)
中心(27278)
(27122)
财经(27090)
研究所(26619)
银行(26083)
(25433)
(24672)
(24223)
农业(22898)
经济学(21822)
北京(21602)
(21094)
金融(20809)
业大(20509)
基金
项目(90008)
科学(70447)
基金(66416)
研究(64578)
(58355)
国家(57888)
科学基金(48806)
社会(40268)
社会科(38292)
社会科学(38280)
(33182)
基金项目(32938)
自然(32546)
自然科(31799)
自然科学(31786)
自然科学基金(31271)
资助(30381)
教育(29733)
(29316)
编号(25350)
成果(21964)
(20954)
重点(20475)
(19250)
课题(18514)
(18313)
教育部(17939)
(17422)
科研(17393)
创新(17207)
期刊
(78868)
经济(78868)
研究(55730)
(39785)
金融(39785)
中国(33447)
(26974)
(25701)
学报(22953)
管理(22894)
科学(21539)
大学(17467)
学学(16595)
农业(15439)
财经(14833)
教育(14052)
经济研究(13323)
(12638)
技术(11728)
业经(11233)
国际(10899)
(10415)
问题(9851)
理论(9821)
实践(8780)
(8780)
世界(8075)
(8002)
技术经济(7194)
农村(7051)
共检索到260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吕思聪  赵栋  
本文基于银行多样性和融资可得性差异化的假设,构建了包含货币政策、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影子银行的分析框架,在银行间市场均衡状态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传导关系,并采用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TV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央行增加货币投放能够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但是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导致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且该影响程度大于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第二,外部冲击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负向外部冲击下中小银行增加对银行间市场的依赖程度,从而使银行间市场利率存在上升压力;第三,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引起影子银行规模扩大,并且导致金融体系杠杆率上升。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宗佳妮  
<正>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种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应对国内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经济金融风险。文章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经济金融风险。文章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检验,并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债券投资行为均有所增加,行对比分析,发现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债券投资行为均有所增加,但并没有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整体贷款规模。有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整体贷款规模。建议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加强与传统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对象,并提进一步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对象,并提高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性。
关键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如彦  崔海亮  
本文利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数据,检验了中国中央银行在应对上一轮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采用利率政策作为信号传导的机制的有效性。解释了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其信号传导机制在某些条件下更为有效的原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贾生华  董照樱子  陈文强  
基于2002至2014年的季度数据,本文通过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影子银行对房地产市场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实证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上升促进了房价的抬升及房地产投资额的扩大,扩大了社会信贷供给,降低了利率水平;进一步的反事实模拟分析还发现影子银行抑制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削弱了房价和房地产投资规模对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云松  
构建VAR模型与VECM模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动态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短期来看,货币政策调控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增大了银行资金流动性而降低了影子银行体系规模;(2)长期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发挥信用创造功能提供更多货币基础,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3)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了政策调控与监管难度;(4)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的动态循环机制使得三者之间具有了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能够丰富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作用机理的经验证据,为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玉伟  
文章选取2005—2019年数据,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样本期间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业业务规模越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越高;在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应。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加强,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货币政策需关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其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强化穿透式监管机制,避免较大波动所带来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玉伟  
文章选取2005—2019年数据,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样本期间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业业务规模越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越高;在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应。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加强,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货币政策需关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其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强化穿透式监管机制,避免较大波动所带来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存  杨大光  
影子银行的过快发展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不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可控性,不利于维持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此,应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注重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向利率中介指标倾斜。同时,调整准备金的统计口径,提高再贴现工具的效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振华  王振  文兴易  
通过扩展IS-LM模型理论分析,文章采用多项经济指标建立并识别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基于我国2003年至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等相关检验,指出各经济指标与影子银行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对模型各参数进行估计,并就影子银行与各经济指标之间做脉冲响应,进一步对主要变量进行方差分解,指出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会有影响,中央银行应执行更为谨慎的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骆振心  冯科  
影子银行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大大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本文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然  陈忱  曾辉  龚六堂  
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使其具备独特的经济波动特征。本文运用基于符号约束的SVAR模型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于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顺周期变动,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变动是逆周期的。本文随后构建DSGE模型刻画中国的银行体系,通过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约束机制,有效解释了影子银行的逆周期特征。模型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冲击与存贷比监管冲击是导致中国影子银行信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且这两类冲击分别通过商业银行面临的两类信贷约束——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存贷比约束——导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逆周期变动。反事实模拟验证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造成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被部分替代,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俊岭  陈钦  
为了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我国信托系统规模(SBS)、基本利率(RF)及我国的货币供应紧缩(M1)为评价因素,基于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数据及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ECM方法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业规模的扩大,增强了我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贷款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业务是一个不对称的方式,它放大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但削弱了限制性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智华  杨秀云  
商业银行的顺经济周期特征和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机制,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下可能会导致影子银行的逆周期扩张。研究表明,这一金融特征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下会相互强化并使经济产生滞涨风险,而传统上紧盯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Taylor规则无法有效抑制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当局应该将社会信贷总量纳入到传统Taylor规则中并对其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作为衡量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信贷条件的贷款利率差这一观测变量,当其波动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货币政策也应对其做出反应。消除金融歧视和金融抑制具有最好的社会福利效果,对金融变量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也应避免政策工具的冲突和政策目标的叠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方圆  赫国胜  
基于S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会抑制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即会抑制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这两个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对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张具有促进作用,即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加快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向前  孙彤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膨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2006—2014年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采用FA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目标受影子银行影响的效果。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在一定时期内减弱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剧物价水平的不稳定性,降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