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4)
2023(8796)
2022(7363)
2021(6703)
2020(5622)
2019(12728)
2018(12067)
2017(25052)
2016(13452)
2015(14956)
2014(15097)
2013(15035)
2012(14234)
2011(12896)
2010(13056)
2009(12391)
2008(12457)
2007(11235)
2006(9840)
2005(9084)
作者
(36712)
(30174)
(30149)
(28953)
(19787)
(14361)
(14219)
(11812)
(11572)
(11235)
(10440)
(10389)
(9875)
(9733)
(9651)
(9459)
(9077)
(9064)
(9042)
(8577)
(7642)
(7624)
(7120)
(7088)
(7045)
(6962)
(6781)
(6660)
(6015)
(5893)
学科
(57547)
经济(57494)
(42286)
管理(40698)
(32659)
企业(32659)
方法(32257)
数学(30249)
数学方法(30033)
(21233)
银行(21088)
(19666)
(18310)
(18198)
中国(17193)
(15460)
金融(15460)
(14356)
(13274)
贸易(13261)
(12988)
(11867)
财务(11851)
财务管理(11821)
(11594)
制度(11593)
企业财务(11384)
(10987)
业务(10958)
保险(10896)
机构
大学(190254)
学院(189146)
(88821)
经济(87079)
管理(78157)
理学(65960)
理学院(65461)
管理学(64628)
管理学院(64280)
中国(58843)
研究(58416)
(47560)
(37902)
财经(37090)
(33851)
中心(30646)
(30512)
(29617)
经济学(29422)
银行(29279)
科学(28602)
财经大学(27974)
(27250)
(27128)
经济学院(26897)
(26752)
金融(26374)
(26302)
北京(24089)
(23797)
基金
项目(118556)
科学(95320)
基金(89862)
研究(89507)
(74972)
国家(74360)
科学基金(66095)
社会(60118)
社会科(57400)
社会科学(57392)
基金项目(45662)
(43729)
教育(42182)
自然(41026)
资助(40239)
自然科(40139)
自然科学(40134)
自然科学基金(39480)
(36680)
编号(35445)
成果(29577)
(28651)
教育部(25922)
重点(25796)
国家社会(25385)
人文(25216)
课题(24275)
(24203)
(24199)
(23781)
期刊
(90770)
经济(90770)
研究(66910)
(47369)
金融(47369)
(35810)
中国(35293)
管理(27847)
(22678)
学报(21074)
科学(20441)
财经(19413)
大学(17674)
学学(16664)
(16336)
教育(15747)
经济研究(15735)
技术(15200)
业经(13134)
农业(12990)
(11994)
理论(11940)
问题(11702)
国际(11171)
统计(11167)
实践(10830)
(10830)
(10019)
技术经济(9651)
决策(9334)
共检索到301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于一  何维达  
传统的货币理论忽视了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而次贷危机唤起了理论界对这种风险效应的思考。本文采用1999~2009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数据,考察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质量与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风险,风险的动态性将其延续到货币政策的紧缩阶段,削弱货币政策的理论效力。不同银行会对货币政策冲击做出异质反应,资本充足率高、收入多元化的银行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视信贷质量,但却在风险效应中表现更为激进,这种异质反应进一步阻碍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实现。上述结论说明,货币政策制定中应考虑这种风险效应的影响,并对不同风险特征的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强  
文章系统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运用2008—2015年商业银行微观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对风险承担意愿和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外汇储备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会提高银行承担风险水平,反之亦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强  
文章系统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运用2008—2015年商业银行微观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对风险承担意愿和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外汇储备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会提高银行承担风险水平,反之亦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菁  黄隽  
基于我国72家商业银行2006-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在资产和负债选择上的风险承担代理变量,运用GMM方法,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完整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整体上看是存在的,且受宏观经济和微观银行特征影响:一方面,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表现在资产选择行为上,而非负债选择行为;另一方面,银行资产风险承担上升会引起信贷投放增加,而负债风险承担增加会鼓励信贷投放减少。这意味着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货币政策非中性。因此,我国在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下的货币政策设计时,应当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吴继  
选取2006~2012年全国3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区域对银行信贷决策、风险控制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产水平、盈利水平、资产流动性和风险控制能力对信贷水平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影响也都存在区域异质性;各区域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对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应性都不强,但三大区域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调整对货币政策调整却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路加  郭亚妮  
文章使用16家上市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银行如何对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做出反馈并调整其承担风险的程度。研究表明,基于我国银行体系银行风险主动化和个体风险系统化的发展趋势,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且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对信贷投放总量以及社会总产出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风险定价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效应、杠杆效应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重要作用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海  张小林  刘敏  
文章在D-L-M模型中引入杠杆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影响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机理。研究发现,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杠杆机制提高了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了银行风险承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以杠杆化率为门限值的门限效应。文章以2004~2016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系统性GMM估计法和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了上述理论推论,并分析了杠杆率监管的效果。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杠杆机制确实存在,宽松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杠杆化程度加剧银行风险承担,且这种作用在高杠杆化水平阶段表现得更强,实施杠杆率监管确实能够起到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启才  刘睎蕊  
本文通过Linex函数一般化央行的目标函数,扩展了传统的L-Q货币政策分析模型。数理分析表明,如果央行的政策目标关于通胀和产出缺口是对称偏好的,则线性泰勒规则可作为本文模型结论的特例;如果央行关于通胀和产出缺口存在非对称性偏好,则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中,短期名义利率将不仅对通胀和产出缺口水平而且对它们的波动也做出反应,因此,央行的反应函数将是潜在非线性的。利用该模型,本文用我国宏观数据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和目标偏好非对称性进行了估计检验。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钟文琴  
本文基于2004-2013年16家上市银行的样本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离银行信贷渠道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影响不一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货币供应量增加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银行风险无显著相关性。(2)证券活动越多、存款负债比率越高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敏感性越强;资本水平越高、规模越大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敏感性越弱,但对货币供应量的敏感性则相反。银行信贷渠道代理变量影响到了银行风险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成  高智贤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思想构建了植入货币政策立场的信贷传导微观模型,运用"文本挖掘法"设计了货币政策立场指数,结合2001-2012年3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与面板分位数回归考察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并放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2)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立场冲击的响应最为显著,大型商业银行紧随其后,城市商业银行最迟钝。因此,货币当局应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综合研判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总量影响与结构影响,提高调控的前瞻性与针对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邵汉华  杨俊  廖尝君  
根据银行信贷渠道理论,银行资产负债特征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基于同业业务视角,利用1999~2013年中国89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同业业务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同业资产(负债)在总资产(总负债)比重的提高,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敏感性降低,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显著地弱化了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弱化效应不显著。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项后军  郜栋玺  陈昕朋  
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研究不仅颇具理论深度,而且在经验估计方面极富挑战性,但相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文献对此多有忽视。有鉴于此,本文从代理理论出发,首先分析了银行非风险中立这一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前提的原因,并采用20062014年我国155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将其分为高、低风险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低风险组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银行是非风险中立的,亦即我国确实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在国内首次尝试从贷款质量转移的角度,并采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项后军  郜栋玺  陈昕朋  
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研究不仅颇具理论深度,而且在经验估计方面极富挑战性,但相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文献对此多有忽视。有鉴于此,本文从代理理论出发,首先分析了银行非风险中立这一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前提的原因,并采用2006~2014年我国155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将其分为高、低风险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低风险组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银行是非风险中立的,亦即我国确实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在国内首次尝试从贷款质量转移的角度,并采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4年的贷款五级分类数据构建了贷款质量指数进行再估计,得出了大致一致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裕坤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的探讨。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28家商业银行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论采用价格型还是数量型的货币政策代理变量,都显示出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银行的风险承担;同时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顺周期性,且会受到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等异质性特征的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小宇  刘金全  
尽管已有大量文献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但绝大部分研究结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并未针对产出缺口调整名义利率,这与我国中央银行公开承诺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相悖。本文通过构建"伪产出缺口"作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偏离的一种测度,设定了基于"伪产出缺口"的泰勒规则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后顾性和前瞻性泰勒规则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中央银行存在针对"伪产出缺口"逆周期调整短期名义利率的偏好,为近年我国产出一直围绕目标增速中高速增长提供了政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