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1)
2023(7846)
2022(6915)
2021(6492)
2020(5734)
2019(13878)
2018(13922)
2017(27520)
2016(14962)
2015(16649)
2014(17016)
2013(17182)
2012(16417)
2011(15090)
2010(15485)
2009(14726)
2008(15221)
2007(13975)
2006(12178)
2005(11203)
作者
(44324)
(37283)
(37228)
(35879)
(23813)
(18084)
(17180)
(14600)
(14028)
(13522)
(12579)
(12556)
(11845)
(11832)
(11824)
(11773)
(11458)
(10963)
(10908)
(10887)
(9510)
(9255)
(9178)
(8581)
(8552)
(8422)
(8320)
(8273)
(7690)
(7522)
学科
(67543)
经济(67475)
管理(39192)
(36983)
方法(32776)
(30634)
企业(30634)
数学(28169)
数学方法(27795)
(17044)
中国(16318)
(16023)
(15469)
(13418)
贸易(13409)
(12998)
业经(12582)
(12493)
理论(12395)
地方(11676)
农业(10669)
(10291)
银行(10259)
(10203)
金融(10201)
(9965)
(9773)
(9459)
财务(9430)
财务管理(9400)
机构
大学(224783)
学院(220037)
(92442)
经济(90395)
管理(80617)
研究(76690)
理学(68514)
理学院(67707)
管理学(66288)
管理学院(65871)
中国(60444)
(48214)
科学(46706)
(44250)
(40324)
(39226)
研究所(36284)
中心(35618)
财经(34736)
(34348)
业大(32695)
(31378)
农业(31009)
北京(30853)
(29848)
师范(29545)
经济学(29527)
(27312)
经济学院(26631)
(26478)
基金
项目(136271)
科学(105554)
研究(98470)
基金(98182)
(85538)
国家(84833)
科学基金(71215)
社会(61346)
社会科(58015)
社会科学(57993)
(52261)
基金项目(51209)
教育(46502)
自然(45636)
(44598)
自然科(44590)
自然科学(44571)
自然科学基金(43777)
资助(42182)
编号(40587)
成果(34916)
重点(31075)
(31012)
(28751)
课题(28031)
(27346)
教育部(26553)
科研(26439)
大学(26374)
创新(25559)
期刊
(103598)
经济(103598)
研究(67876)
中国(45103)
学报(37298)
(35803)
(35411)
科学(32563)
管理(29246)
大学(27933)
学学(26010)
教育(25550)
(24147)
金融(24147)
农业(23138)
技术(19386)
财经(18185)
经济研究(16830)
(15728)
业经(15051)
问题(14143)
(13019)
(12721)
统计(11787)
技术经济(11728)
(11657)
图书(11378)
理论(11274)
国际(10700)
(10124)
共检索到339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陶江  
西方学者在很长的时间里,在货币供给的乘数分析中,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误区。这个误区是由于在存款乘数推导过程中的的内在矛盾所致。近年来,西方学者对存款乘数公式进行的一些调整虽然从形式上回避了这一内在矛盾,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国的学者对此问题则尚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文雪冬  
作者认为,货币供给乘数理论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其中有许多疑点问题值得谨慎地提出来加以再思考。(1)把同一贷款不断转存所产生的存款都算作贷币供给,实质上是把同一笔存款和贷款同时重复算作了贷供给;(2)由于银行支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贷币流通速度,贷币供给乘数其实是一个贷币流通速度问题;(3)由于并汪存在贷币供给乘数,故调整存款准备率对贷币供给的影响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猛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熊南京  
本文认为,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方面来讲,货币乘数均具有长期(一般是指年度而非月度或季度的时间序列)递增的规律。一、理论论证所谓货币乘数,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现实存在的货币总量M与中央银行供给的基础货币B之间的比例或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即为:m=M/B。这个表达式实际上也就是著名货币供给模型M=mB的转换形式。目前,国内外关于货币乘数之决定因素虽不乏论争,但主流意见(笔者亦在其中)认为,货币乘数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和决定的。包括:(1)活、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比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都红雯  徐斌  
以货币乘数理论为依据建立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分析框架,并运用2008-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不同类别的电子货币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乘数有不同的影响:卡基电子货币会放大货币乘数m_1和m_2,而网基电子货币会减小货币乘数m_1、放大货币乘数m_2。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丹丹  
电子货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支付方式,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别以银行卡中的消费金额和转账金额数据代表电子货币,建立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模型,研究发现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放大作用,增大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电子货币对现金有替代作用,促使流通中的现金向活期存款转化,同时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诺金  
一、我国货币乘数模型的一般理论分析分析我国现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可以发现,中央银行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社会货币供应量会产生数倍的扩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之为"乘数效应"。所谓"乘数"就是在这种效应中,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邢哲  
货币乘数的变化是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由于金融制度及金融深化水平不同,央行影响货币乘数的能力自然会有差异,本文从货币乘数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2001年至2007年期间货币乘数的变化及央行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货币乘数变化的分析,印证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期刊] 征信  [作者] 阮健弘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多数货币政策操作都是通过对基础货币控制,达到货币供应量目标。中央银行虽然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对货币乘数的变化也产生影响,但是,货币乘数还受到存款人持现行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相对基础货币而言,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乘数的能力是有限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中文  朱芳芳  张晓义  
目前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货币乘数不稳定,不易控制;二是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存在反向运行,表现为当央行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时,货币乘数下降(上升),使得相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并不明显。这两个问题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分析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叶翔  梁珊珊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理论的核心变量,在当代经济金融环境下,货币乘数的大小和变化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的共同影响。本文在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进行扩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货币乘数决定模型,并进行了实证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监管要求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已不是决定因素,这也为我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必要性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余力  
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方法,从我国资金管理的实际出发,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根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公式,推导出与之相应的乘数公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推断:以现金发行制约信货规模的观点不能成立;中央银行宏观管理的重点是m_3;再货款和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阮健弘  温娇月  高一波  
相对基础货币而言,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乘数的能力有限。该文说明了1995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货币乘数的几个因素,尤其是现金漏损率和超储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燕芬  
本文首次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对我国的基础货币数据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方法对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的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Engle-Granger两步法的分析结果均显示,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我国的货币乘数不稳定。因此,我国央行目前采用的以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这一框架,缺乏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传哲  赵帆  
本文从理论探讨入手,选取了1994-2004年的季度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十年来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及影响货币乘数变化的决定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强  唐安宝  
本文选取1990~2007年的中国相关数据,以狭义货币乘数为因变量,以现金漏损率、电子货币使用率和电子货币替代率为自变量,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进一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通过动态系数展现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尤其在2002年以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同时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