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3)
2023(11542)
2022(9310)
2021(8594)
2020(6843)
2019(15732)
2018(15456)
2017(29064)
2016(15421)
2015(17250)
2014(17043)
2013(17117)
2012(16082)
2011(15098)
2010(14838)
2009(13959)
2008(13519)
2007(11690)
2006(10832)
2005(10420)
作者
(42612)
(35824)
(35414)
(34227)
(22955)
(16960)
(16177)
(13814)
(13784)
(12622)
(12531)
(11874)
(11724)
(11514)
(11304)
(11240)
(10500)
(10370)
(10251)
(9579)
(9279)
(8569)
(8531)
(8318)
(8193)
(8193)
(7702)
(7314)
(7114)
(7033)
学科
(91620)
经济(91551)
管理(37369)
(34759)
方法(31385)
数学(28628)
数学方法(28504)
中国(27035)
(24516)
企业(24516)
(21433)
地方(20751)
(19681)
贸易(19669)
(19228)
业经(16802)
(15601)
(14397)
农业(14345)
(13896)
地方经济(13395)
(13066)
(12989)
金融(12989)
(12125)
银行(12119)
(12100)
(11844)
环境(11087)
(10820)
机构
大学(227092)
学院(222772)
(116963)
经济(115205)
研究(88801)
管理(79325)
中国(70904)
理学(67147)
理学院(66354)
管理学(65390)
管理学院(64971)
(50851)
(48155)
科学(46503)
(44270)
经济学(40362)
财经(40153)
研究所(39697)
中心(38774)
(36844)
经济学院(36309)
(32012)
(31908)
北京(31550)
(31165)
财经大学(29883)
(29612)
师范(29396)
科学院(26675)
业大(26010)
基金
项目(140245)
科学(112514)
基金(106430)
研究(105246)
(92212)
国家(91519)
科学基金(77852)
社会(73853)
社会科(70248)
社会科学(70236)
基金项目(54052)
(49158)
教育(46851)
自然(44992)
资助(44256)
自然科(43988)
自然科学(43980)
自然科学基金(43274)
(42584)
编号(39365)
(33552)
国家社会(33314)
成果(33072)
(32267)
重点(32036)
中国(30719)
教育部(29686)
人文(28101)
课题(27973)
(27930)
期刊
(134649)
经济(134649)
研究(80308)
中国(48128)
(37300)
管理(31879)
(30964)
学报(30804)
科学(30544)
(28118)
金融(28118)
大学(24715)
经济研究(24518)
学学(22885)
财经(22065)
农业(21036)
教育(20155)
(19344)
(19056)
技术(18552)
问题(18400)
国际(17791)
业经(17428)
世界(16350)
技术经济(12759)
统计(12309)
(12028)
经济问题(10854)
(10237)
现代(9987)
共检索到366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恂诚  
近代中国货币供应结构的改变(存款比例增大)解决了现金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文章测算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认为它是稳步增长的。在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中国、交通两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力挺工商业的带头示范和同业合作,以及政府对中交两行接管初期的某种督促,保持了货币供给的增加,使中国市场较快走出困境;但政府统制金融的另一面则是扼杀了市场的活力,缺乏制约政府行为的配套改革,因此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埋下了非常不利的伏笔。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周子衡  
本文从货币经济史的视角考察了1933~1948年中国货币经济现代转型的历史主线,揭示出大萧条的外部冲击是导致中国转型由渐进到激进的主因,并最终诱发了中国货币经济的总溃败。分析指出,外部冲击下的白银经济向纸币经济的急进的现代转型及其最终的全面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与方向,为政府部门全面掌控经济资源创造了条件,进而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契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秦梓华  
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重心开始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但是由于美国没有及时的承担起或者发挥好其应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起到的作用,各主要国家无法达成一致协议,导致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区域利益组织形成。从20世纪30年代英镑区和美元区对中国法币改革的影响过程来看,英国和美国都积极参与了中国"法币"改革,最终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而最终胜出,中国通过与美国签订《中美白银协定》,使得中国币制改革有了所需的外汇储备而得以成功实施。美国倚仗强大的经济实力向中国提供巨额资金以收购自己所需的白银储备,并向中国提供高额贷款,使得中国"法币"币值的稳定依赖于美元外汇储备,这样"法币"与美元就建立了实质的联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丽智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评析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在当时中国经济思想界的反响,深入探讨了国人对于大萧条性质与原因的认识、对于统制经济思潮与自由主义思潮的争论以及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审视,以期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管汉晖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中国经济进行历史回顾和经济理论分析,并与西方主要金本位国家进行比较,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在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银本位,一个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银本位使中国经济萧条的进程迥然不同于西方金本位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度过大萧条,中国由于特殊的银行体系,货币供给始终没有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这是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广斌  张绍宗  王源昌  
纯粹称量货币时期,货币以自身价值为锚,货币与商品是等量的价值交换,多余的货币被储藏起来,货币寻锚不是全球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信用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发行在钉住贵金属和适应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以政府信用为锚不得不走向前台,然而,无约束政府信用为锚引起了世界货币体系混乱,在此条件下,美国以其大量的黄金储备和强劲的经济表现,主导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不幸的是,美国黄金储备流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万幸的是,美国经济依然强劲,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出于储备丧失和债务成本上升的担忧,其汇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原倩  
现代货币理论是"萧条经济学"复兴的"第四波",其认识前提、分析侧重、研究对象、方法论均符合萧条经济学的一般特征。随着全球经济萧条程度不断加深,现代货币理论既有承认"萧条"、对抗"萧条"的时代意义,也存在操作尺度难以把握、对市场机制重视不够、对发展中国家适用性受限、分析切入点相对窄化等理论短板。因此,对现代货币理论应注意借鉴、科学扬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  
本文试图通过货币供求均衡分析探讨我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深化阶段,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产品的货币化基本结束,但企业资产、土地、房地产和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仍在进行之中,导致货币需求不断增长,在长期内引起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具有较强的被动性质,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长,货币乘数也大幅提高,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快速上升。货币供求相互作用,使得在货币存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安明友  
文章通过对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企业、金融改革历程的回顾,详细分析了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使金融机构向国营企业贷款这一货币供给机制,结合1978年~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变动情况,论证了正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改革历程,才造成了中国货币化指数快速增长和高水平运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建丰  许志伟  潘英丽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士余  王辰华  
经济货币化是货币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又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最显著的成果就是经济货币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但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不仅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实际上,中国货币化水平畸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在货币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货币浅化现象。从制度层面来看,货币浅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内在逻辑的集中体现。从经济层面来看,信用基础薄弱、个人结算体系发展滞后、规模巨大的地下经济则是我国发生货币浅化现象的根本诱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广谦  
20世纪 ,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如此。随着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迅速上升 ,经济学家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 2 0世纪结束的时候 ,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 ,并且成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柱。本文在对 190 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 ,比较全面地回顾了 2 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云  
一、1992年货币信贷形势变化的主要特征 1.信贷提前投放,前三季度增速迅猛,第四季度由于采取了严厉的宏观控制措施,转向平稳增长。1992年上半年信贷增加额占全年35.4%,比1990、1991两年同期高13.2和15.2个百分点;1~9月信贷增加额占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巍  
逻辑分析和大萧条时期的经验都表明,货币政策在需求约束型的萧条经济中发挥启动作用是可能的,但要必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从金融角度观察,银行系统基本安全、货币有充分的供给弹性和证券市场正常运行;从总需求角度来看,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至少不被政策打压。美国在胡佛总统时期由于上述条件不存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无效。罗斯福总统在修复经济机制的同时实施的国家干预政策不是经济调控手段的唯一选择,而是政治上的最佳选择。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货币政策足以治理输入性的萧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选  
日本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时期。日本在这一时期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刺激经济恢复的作用,因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然而,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长时间的经济萧条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货币政策的失误,与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误,与经济结构等因素都有关系。本文认为日本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对日本经济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得失成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